自制简易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儿科经自制简易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为缺乏设备的基层医院抢救或/和转运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寻找可行途径。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儿科2006-2007年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采用不同氧疗方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2006年1-12月患儿14例设为对照组,2007年1-12月患儿13例设为治疗组,并描述自制简易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的制作、使用方法以及应用指征。结果:使用自制CPAP前后1 h后呼吸减慢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困难症状其余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采用不同氧疗方式治疗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制CPAP是治疗儿科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及转运时应用,该自制设备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中图分类号 R56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124-02

呼吸衰竭可直接危及生命,必须采取及时而有效的抢救措施。目前多采用多功能呼吸机,合理地进行氧疗,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最终目的要使患者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拯救患者生命。现在,患者一般不致死于呼吸衰竭,而死于严重感染得不到控制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机械通气的一些并发症。然而由于呼吸机价格昂贵,基层医院很难实现,为基层医院探索一条抢救呼吸衰竭患者可行性途径迫在眉睫。笔者所在医院采用自制CPAP治疗儿科急性呼吸衰竭,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及转运时应用,该自制设备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运用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患儿27例,将2006年1-12月患儿14例设为对照组,2007年1-12月患儿13例设为治疗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危重病评分标准进行危重度评分,分值为70~90(76)分。原发病:对照组中,肺出血2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心脏疾病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重症肺炎2例,新生儿窒息3例,感染性休克DIC 1例。治疗组中,肺出血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心脏疾病2例,早产儿呼吸暂停2例,重症肺炎3例,新生儿窒息2例,感染性休克DIC 1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罩吸氧(FiO2为0.5~0.6)下,呼吸困难不能改善,SpO2<85%;无肺气肿、气胸、先天性膈疝、严重腹胀、鼻出血、体重>1000 g;自主呼吸存在。

1.2 治疗方法

1.2.1 所有患儿入院后针对原发病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治疗组先采用对照组的给氧方式,失败情况下给予自制CPAP装置治疗。

1.2.2 CPAP装置制作及使用的方法

1.2.2.1 制作方法 取硅胶管(可用止血带)一根,在硅胶管适当的地方剪两小孔,直径为静脉输液针软管一致,孔间距为患者鼻间隔厚度,并在两小孔插入静脉输液针软管,长度根据患者鼻孔需要而定。硅胶管一端接湿化气源,一端接水封瓶,空芯管置于水封瓶液面下,液面下距离根据患者病情而定。

1.2.2.2 使用方法 (1)预调参数:初调压力4~6 cm H2O(水封瓶液面下4~6 cm),供气流量>通气量的3倍,6~8 ml/kg×呼吸次数/min×3,一般流量为5~7 L/min,FiO2可与给予CPAP以前相同,或0.4~0.6[1];(2)调节方法:给予CPAP后根据PaO2或SpO2,调节压力及FiO2,压力每次增减1~2 cm H2O,FiO2每次增减0.05,目标PaO2为50~80 mm Hg或SpO2为85%~95%。当CPAP为2~3 cm H2O时,病情及血气或SpO2正常保持稳定1 h以上可撤离CPAP改为头罩;(3)根据病情2~4 h吸痰1次,为防止空气进入胃内引起反流、吸入性肺炎,当压力较高时,应预防性置开放性胃管;(4)监护:所有患儿作生命体征监护及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记录HR、R、SpO2,每2~4 小时记录血压,4~6 h有条件检查血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1 h呼吸困难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呼吸困难表现青紫、鼻扇、吸气三凹征、呼气性呻吟、呼吸增快、呼吸暂停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呼吸减慢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治疗组经CPAP与对照组同病种预后比较

治疗组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呼吸暂停、新生儿窒息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重症肺炎、肺出血,感染性休克D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治疗组经CPAP治疗前后1 h呼吸困难改善情况比较 例

呼吸困难表现经CPAP治疗前经CPAP治疗后

消失(正常)好转无效

青紫12651

鼻扇12651

吸气三凹征12651

呼气性呻吟8224

呼吸减慢4013

呼吸增快8062

呼吸暂停4310

2.3 治疗组未愈及死亡因素

治疗组未愈及死亡共6例,其中死亡4例(66.67%),其中败血感染、感染性休克、DIC 1例(16.67%),肺出血1例(16.67%),心脏疾病1例(16.67%),重症肺炎1例(16.67%)。未愈2例(33.33%),重症肺炎1例(16.67%),新生儿窒息1例(16.67%)。

2.4 相同因素两组未愈及死亡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比较

相同因素两组未愈及死亡患者平均存活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表3 治疗组未愈及死亡患者与对照组平均存活时间比较 h

组别肺出血心脏疾病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DIC

治疗组(n=6)6.80±0.422.30±0.4136.50±6.3418.50±2.23

对照组(n=12)1.30±0.240.85±0.12 1.42±0.22 2.50±0.56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儿科急救医学的诊断、治疗技术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使许多危重病儿得以及时挽救,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据全国儿科急救专业组统计,小儿危重症中呼吸系统疾病仍占首位,各种危重症都不同程度累及呼吸系统,呼吸衰竭病死率仍高达25%左右[2]。呼吸衰竭时尤其小儿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要求早治疗,可针对引起呼吸衰竭的直接病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特别是要促进那些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变的恢复,而原发病不能立即解除的改善缺氧及CO2潴留的对症治疗有重要作用。目前多采用多功能呼吸机,合理地进行通气从而为基础疾病和诱发因素的治疗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最终目的要使患者恢复有效的自主呼吸,拯救患者的生命。然而由于呼吸机价格昂贵,基层医院很难实现。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本质上是自主呼吸前提下给予呼气末正压[3]。2007年1-12月笔者根据CPAP工作的原理自制简易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装置,对收住笔者所在科室确诊为急性呼吸衰竭尚有自主呼吸的患儿给于应用抢救,应用结果显示CPAP可明显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好转治愈率明显提高,同病种未愈及死亡病例传统药物治疗与经CPAP对比,经CPAP明显延长存活时间,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早产儿呼吸暂停应用效果最好,此方法对改善因肺内分流所致低氧血症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给氧方法,即不只限于提高吸入氧浓度,而对改善肺换气功能起作用。有学者主张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应及时应用CPAP,可作为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一种预防措施[4],而一旦确诊RDS早期应用CPAP可减少机械通气的机会。因此自制CPAP是治疗儿科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在急性呼吸衰竭的早期及转运时应用,自制CPAP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运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研究结果显示呼吸减慢症状改善情况效果差,甚至无效。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和氧合状态,必要时及时气管插管机械正压通气。

参考文献

[1]周晓光,肖昕.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142.

[2]王吉安.小儿呼吸衰竭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前言,252.

(收稿日期:2013-10-09) (编辑: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