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苗茎基腐烂病的研究

摘要:对采自通渭县碧玉乡及平襄镇大棚苗床上的茄苗死苗病因进行了研究。经分离、培养、回接及镜检,并参照有关资料,证明引致茄苗死苗的主要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其次是菌核病菌,并对病菌形态、培养性及症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茄子;苗期病害;立枯丝核菌;菌核病菌

在通渭县的茄子生产中,苗期真菌性死苗现象比较普遍,对生产构成威胁,据此,笔者对其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

茄苗病株于2003年2月至5月间采自通渭县碧玉乡、锦屏乡及平襄镇的育苗或栽培暖棚,试验所用种子来自平襄镇棚区群众提供的感病品种。

1.2病菌分离

1.2.1组织分离将采集到的标样表面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并把具典型症状的材料切成0.50~1cm长的小段,先用1l/kg汞溶液表面消毒3min,再用无菌水冲洗3~4次,然后将其在PDA培养基平皿上每皿放入4小段,在20 ℃室温下培养。待长出菌丝后,挑取菌丝尖端转移到PDA平板培养基上再进行纯化。

1.2.2诱饵分离切取植株病健交界处的新鲜组织,经表面消毒后,埋入健康无病且经表面消毒的黄瓜内,待长出菌丝后,再挑出移入PD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

1.2.3直接挑取菌丝培养将部分在病苗茎基部出现的白色菌丝直接挑取后移入PDA平板培养基上培养。

1.3致病性测定

土壤经间歇灭菌后,装入准备好的营养钵中。茄种子用75%酒精表面消毒,经催芽后插入营养钵中。待幼苗长到4~5片叶时,采用直径5mm的打孔器打菌饼直接贴接于幼苗茎基部,分刺伤与不刺伤。两种方法接苗,并用湿球保湿,发病后进行再分离。每处理6件,重复3次,以直径5 mm PDA培养基贴接为对照,保湿48h并常渗水使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

2结果与分析

2.1引起茄苗真菌性死苗的病原菌

用柯赫证病法证明,引起茄苗真菌性死苗的主要病原菌是立枯丝核菌 ,其次是菌核病菌,其致病性及再分离结果见表l。立枯丝核菌伤和未刺伤接菌的发病率分别为94%和 89%,菌核病菌分别为100%和 72%,病原菌再分离率均为100%。

2.2症状

2.2.1茄立枯病刚出土的幼苗及大苗均可发病。最初被害幼茎基部产圆形暗褪色病斑,后病斑逐渐凹陷,感病茎基部停止增粗,最后在茎基部形成严重的缢缩现象。早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当病斑扩展到绕茎1周时,幼苗便逐渐枯萎死亡。人工接种表明,在刺伤与不刺伤的两种情况下,幼苗均可发病,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同,同时在病部产生淡灰褐色蛛丝状霉。

2.2.2茄苗核病茄苗发病主要危害地面茎基部,病部初呈褐色水渍状圆形小点,后发展为不规则状,温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皮层霉烂,呈软腐状,无臭味,病部缢缩,茄苗逐渐死亡。

2.3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用病组织常规分离法和诱饵法分离,都仅能获得一种丝核菌,结果一致。用诱饵法未能诱出包括疫霉在内的其它真菌。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白色菌丝培养,得到一种核盘菌,将丝核苗与核盘菌分别接种到健康无病的植株上,7~10 d后均可显症。重新分离,可得到与原来分离得到的相同病原菌,而对照不发病,表明分离物具有致病性。结合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并参照有关资料,初步鉴定为立枯丝核菌和菌核病菌。

2.4病原菌的形态特征

镜检立枯丝核菌显示,该菌苗丝有隔膜,初期菌丝无色,粗细较均匀,后渐变为棕褐色,直径为8~11μm,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且分枝基部略缢缩,在附近有一隔膜,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镜检菌核苗显示,该菌菌丝体白色,具隔膜,略弯曲,多呈直角或近直角分枝,直径为5~7μm。菌核外部黑色,内部白色,坚硬,球形或鼠粪状。

2.5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2.5.1立枯丝核菌病菌在PDA、PSA、水琼脂、牛肉蛋白琼脂、胡萝卜琼脂等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及发育特点基本一致。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初为白色,后渐变为淡褐色或褐色:在PSA上生长最快,2 d后菌丝铺满9 cm培养皿,在牛肉蛋白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慢,约5 d后铺落菌丝。菌落均中间较密,边缘稀疏,形态近圆形,3~4 d后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较小,后变为褐色或黑色,形状不规则,多为扁圆或圆球形,质地疏松,着生在菌丝中,与菌丝成丝状体相连。菌核在培养皿中分布不均匀,肯在各培养皿中均不形成无性孢子,也未见到形成有性阶段。病原菌在各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见表2。

2.5.2核盘菌病菌可形成菌核,大小为1~4mm×3~7mm,内白外黑。在PDA等各培养基上培养性状基本一致。菌丝白色,菌丝体干展,无色,有分枝,具隔膜,久后形成菌核。

3小结与讨论

3.1从田间病株上分离到的病原菌经过严格的致病性测定,病原菌的形态观察、培养性状的研究症状观察及描述,参照有关资料,证明暖棚苗床内引起茄子真菌性病害死苗的病原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和菌核病菌,这与国内外文献上报道的结果一致。

3.2随着我国保护地茄子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由立枯丝核菌和核盘菌引起的立枯病和菌核病的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应积极开展对茄苗真菌性死苗和病害流行规律、品种的抗病性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工作。

3.3据资料表明,瓜果腐霉、辣椒疫霉及烟草疫霉等病原菌也是引起茄子幼苗真菌性死苗的主要病原,但在本试验中使用的分离方法均未能分离到这些真菌,这可能与试验中使用的培养基不适宜该类真菌的分离培养有关,还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中达,1979,植病研究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杜。

[2] 许志刚,1997,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3] 魏景超,1979,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 李合生,2000,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5]郑儒泳,余永年,1987。中国真菌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