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血栓,守护健康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董红霖:

积极预防 避免血栓发生

众所周知,血管分为静脉和动脉,血流在非正常状态下出现血管内面剥落或血管内面形成小块,叫作血栓。如患者患有血栓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肺栓塞。肺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综合征。那么,哪些人是血栓的高发人群呢?久坐、长期卧床、长途旅行、骨折、肿瘤患者等都是高发人群,其中骨折患者需要长期卧床,因肢体不能活动,从而导致局部血流速度减慢,血液中的血小板及凝血物质容易聚集产生血栓。

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也是高发人群,如经常服用刺激药物(避孕药)的女性、5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

患有血栓的患者该如何预防血栓呢?首先,患者应从生活习惯改起,要多参加体育运动,运动会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液稀薄、粘滞性下降。其次,患者要多喝开水,晚睡前喝杯开水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有利于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对预防血栓很有好处。还要调解饮食,患者要多吃一些洋葱、大蒜、辣椒、四季豆、菠菜、黄瓜、胡萝卜、苹果、葡萄等食物。最后,血栓患者要遵循医嘱服用利伐沙班片,防止血栓形成,加速血液凝固,使血液流畅。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吕智:

骨科术后及时抗凝防血栓

当患者做完骨科全髋关节或全膝关节置换术大手术后,需要赶紧接受抗凝剂治疗,术后患者如不接受抗凝剂治疗,40%~60%的患者会在术后7~14天内发生深静脉血栓,即静脉中出现血凝块。这种症状通常发生在腿部静脉上,部分或完全阻挡了静脉血的回流。

进行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需要在术后的24小时之后进行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不仅可以减少血栓的发生风险,还能有效地提升手术的安全性。除了要进行药物治疗外,对有高出血风险的髋部周围骨折患者来说,需要单独采取足底静脉泵或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物理预防,足底静脉泵主要是利用压力来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减少血液淤滞,降低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不增加肺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这种物理疗法也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高危出血和侧肢体无法运动的患者来进行实施预防。

患者在做完骨科大手术后凝血过程需要持续4周左右,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在3个月左右。患者做完全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后,凝血药物的预防最短的时间也要达10天,最好延长到11~35天。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类主任医师王彩虹:

类风湿患者需警惕血栓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有很多患者没有把类风湿疾病放在心上,对类风湿关节炎放松了警惕,其实患有类风湿疾病的患者很容易患血栓疾病,应该高度重视。

如今,血栓中的静脉血栓栓塞症已成为全球重大健康问题。其中,风湿性疾病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白塞病等疾病极易引起血栓栓塞。能引起静脉血栓栓塞的疾病还包括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银屑病、干燥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患动脉血栓栓塞风险较高,患病主要表现为肺栓塞及深静脉、视网膜静脉、锁骨下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的血栓。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其他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也可以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需要在临床引起高度重视。

其中,风湿性疾病患者和血栓疾病的患者病因相似,与发作形式、受累部位、基础疾病以及危险因素等有关。疾病本身、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危险因素均可导致部分患者血栓疾病的风险增高,医生需要仔细评估,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风湿科医生要加强对血栓疾病的识别和诊断,并实施有效的预防策略,才可以降低风湿性疾病患者的血栓发生率和死亡率。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平毅:

孕期血栓的预防与治疗

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妇科患者的严重并发症,若发生肺栓塞则危及患者生命。静脉血栓病包括两个类型,分别为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症状明显、阳性体征少,主要症状为突然呼吸困难、发绀、低血压、右心衰竭、肢端湿冷、胸闷、咯血、晕厥等。

血栓的预防要从产前检查开始,孕期要加强保健及管理,医生要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个人及家族静脉血栓史。孕期积极防治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等。正确处理产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预防产褥感染。产后或术后鼓励早期活动,做足部伸屈运动。对有静脉血栓史、遗传性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倾向的孕妇,因其复发风险大,主张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从妊娠期持续到产后6周,特别是那些有附加危险因素的孕妇,如年龄大于35岁、肥胖、孕期长期卧床或不活动或剖宫产等,采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妊娠期接受肝素治疗者临产后应停用,以免增加出血危险,产后4~8小时再恢复肝素抗凝治疗。有家族史或个人静脉血栓史的孕妇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但无症状的携带者其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如PC缺陷或PS缺陷,妊娠期可以不给予治疗,而在发病多的产褥期应当给予预防性肝素治疗。但对无症状的AT缺陷携带者则有所不同,因其妊娠并发血栓的风险高,主张在妊娠早期即给予预防性治疗。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肿瘤科主任吴伟:

肿瘤患者要早预防血栓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11%,其最主要危害是血栓脱落后形成肺血栓塞,严重时出现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远期危害可导致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应注重对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尤其是早期诊断、预防性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致病因素,即血管内膜损伤、血流速度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恶性肿瘤、高龄、合并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都是形成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肿瘤患者如果合并高危因素,会增加肿瘤患者手术中静脉血栓的形成风险,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急性肺血栓塞,5~30分钟可致人死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生静脉血栓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与生活,肿瘤患者术后的针对性预防至关重要。

静脉血栓目前已经受到关注,医学界采取了诸多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但国内尚无科学规范的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体系和干预路径。只有充分认识致栓因素,强化预防意识,才能指导临床制定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体系和有效干预路径,从而降低其发生率,使患者受益。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

血栓栓塞的形成与认识

血栓形成是指人体或动物在存活期间因某些诱因,导致血液有形成分在循环血中发生异常的血凝块,或者在心脏内壁或血管壁上发生血液沉积物。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情况的认识,与医疗技术以及血栓病的诊断水平密切相关。目前对血栓形成的概念,已广及全身组织器官,不再局限于心肌梗死、深部静脉血栓形成或脑血管血栓形成等病变。血栓可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动脉血栓,两者比例可达4∶1。

血栓性栓塞据中国已有的初步资料,在40岁以上人群,心肌梗死发生率每年为39.7/10万~64.0/10万,脑卒中发生率为每年109.7/10万。在1182例脑卒中患者中经CT证实为脑梗死者占73.5%,表明血栓栓塞症在中国也有很高的发生率。

“血栓、栓塞、纤维蛋白原”的命名人德国的Rudolf Virchow教授于1856年提出血栓形成三大要素: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血液成分异常,该理论至今仍被认可。2014年3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宣布将Rudolf Virchow生日10月13日作为“世界血栓日”,以纪念他首先提出“血栓形成”理论,并且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诊治。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响应ISTH的号召,将在这一天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