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方法及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24例慢性肾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2组,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4例加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2组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结果治疗组纤维蛋白原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丹红注射液可能通过降低血浆纤维蛋原改善肾脏微循环,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关键词】 慢性肾炎丹红注射液高凝状态

【中图分类号】 R69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1)02(c)-0041-01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chronic 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GN)简称慢性肾炎,病情迁延难愈,由于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肾脏纤维化过程,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因此寻找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作用的防治纤维化药物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目前肾衰终末期治疗方法为透析和肾移植,高额的费用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为此如何延缓慢性肾炎的进展,干预肾脏纤维化的进程,一直以来都是临床关注的难题,笔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32例慢性肾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自2007年3月至2010年6月本院肾内科住院患者62例。诊断符合内科学第6版教材的标准[1],纳入病例年龄18~65岁,肾功正常或肾功不全代偿期,血肌酐低于178μmol/L,无严重并发症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18~63岁,平均48岁,病程1~20年,平均19个月;对照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5岁,平均46岁,病程1~18年,平均2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肾功等无统计学差异(P >0.05)。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组均予常规治疗,低脂低盐饮食,口服百令胶囊、肾炎灵,肾功异常者予低蛋白饮食、中药保留灌肠,余对症治疗。治疗组加丹红注射液(步长倍通,济南步长制药集团)40mL稀释于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共2周。2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2.2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x-±s)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病程分布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2组治疗前后比较,见表1。

4讨论

慢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病,病情迁延难愈,由于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肾脏纤维化过程,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因此寻找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作用的防治纤维化药物是众多学者研究的方向。慢性肾炎存在高凝状态,高凝状态是导致肾脏疾病发展为肾纤维化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发现慢性肾炎患者不仅凝血因子水平及纤溶活性改变,而且肾小球内也有凝血发生[2],因此,纠正凝血系统,纤溶系统的失衡现象,改善高凝倾向将对慢性肾炎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丹参提取液的主要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通过清除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降低血黏度,降低血栓素B2,释放血管内皮松弛因子与前列腺素I2,松弛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3]。红花提取液主要含红花苷、红花黄色素。红花的活性成分具有扩张血管,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提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抑制血栓形成,并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4]。丹红注射液已明确的药理特性:(1)显著改善微循环;(2)保护血管内皮,消除动脉粥样硬化始动因素;(3)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黏度、延长血栓形成时间。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用于慢性肾炎报道极少。本临床研究显示,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慢性肾炎优于常规治疗组。可能是通过丹参、红花的多种药理学途径降低了纤维蛋白原,改善了血浆及肾小球内的高凝状态,增加肾血流量,从而减少蛋白的漏出,起到了保肾抗凝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2.

[2]武伟,潘楚瑛,张延,等.佰塞通对肾脏病凝血与纤溶障碍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07,1(3):13~14.

[3]付新芳,行玉琼.丹参的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J].中国药业,2006,15(1):350~351.

[4] 陈文梅,金鸣,吴伟,等.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接到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11):74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