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评价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妇产科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8)、研究组(n=8),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分析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临床症状评分、住院时间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的牙龈出血、皮下瘀血等并发症,经正确处理后,所有并发症均有效缓解,且没有影响治疗效果,并发症的组间对比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既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又可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复发率,且并发症经正确处理后,可有效缓解,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干预;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胀痛、压痛、肌张力增高、浅表静脉曲张、皮肤颜色发红且温度升高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还会引发下肢水肿、继发性静脉曲张、淤血性溃疡、静脉性坏疽等,严重时还会引发肺动脉栓塞,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当孕妇进入妊娠末期后,随着子宫的明显增大,随之增加了孕妇下肢负担,从而导致孕妇下肢静脉血流处于滞缓状态,使得产妇分娩后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产妇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治疗不及时会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临床实践表明,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联合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3]。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评价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妇产科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6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4],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8)、研究组(n=8)。对照组年龄25~38岁,平均年龄(31.5±6.5)岁,自然分娩6例、剖宫产分娩2例,其中左侧4例、右侧3例、双侧1例;研究组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32.0±7.3)岁,自然分娩5例、剖宫产分娩3例,其中左侧4例、右侧3例、双侧1例。将两组患者年龄、分娩类型、患肢等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并全程参与研究。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了解研究内容,并与本院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两组患者分娩后,根据其实际情况,均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即给予患者抗凝、袪聚、溶栓、中药等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患者肿胀肢体进行外敷治疗,从而减轻肢体肿胀[5]。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由于此类患者身体均较虚弱,尤其是在急性期应叮嘱其绝对卧床休养,减少对患肢的摩擦及用力按摩,将患肢抬高,屈曲膝关节,减少髂股静脉压力,有效缓解静脉的牵拉,做好保暖工作,同时监测患者患肢实际情况,定时测量患肢髂骨上缘、下缘下踝上距离,在治疗过程中,叮嘱其不可母乳喂养,需要进行回乳治疗,遵医嘱给予外敷及口服药物[6]。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临床护理干预,具体包括:1)健康宣教: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其接受能力,向其讲解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治疗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措施,让患者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从而提高治疗及护理配合度[7]。2)心理护理:由于产妇产后体质较弱,再加上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心理及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患者倾诉心声,耐心倾听其心声,了解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指导,疏导负面心理及不良情绪;同时向其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8]。3)患肢护理:对患者病情进行密切监测,观察患肢皮肤、肿胀程度、疼痛感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天给予2次浓度为50%的硫酸镁对患肢进行湿敷;定时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出血及肺栓塞现象;同时帮助患者将患肢抬高15°~30°,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改善患者患肢血液瘀滞现象,促使尽快改善患肢肿胀与疼痛程度[9]。指导患者在床上活动的方式,如患者患肢肿胀程度不严重,同时没有应用尿激酶实施溶栓治疗,可在其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患者活动方式,禁止患者運动过大,避免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在患者实施溶栓治疗过程中,叮嘱患者卧床休息[10]。4)饮食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结构,指导患者多食用高纤维、富含维生素食物,多食用新鲜水果及蔬菜,告之患者少食用高脂食物,积极预防便秘引发的腹压增加,从而对下肢静脉回流产生影响;叮嘱患者在回乳期间少喝汤类食物,控制产后体质量,预防产后下肢水肿。早期运动及按摩护理:治疗后,护理人员及家属应鼓励、帮助患者进行早期运动训练,将软物放置于患者脚后跟处,使小腿保持悬空状态,由护理人员进行内外翻运动与膝关节伸出运动,每次15~20min,之后帮助患者实施按摩,积极对患者及家属普及早期运动下肢按摩方法,如轻捏患者双下肢与受压部位肌肉,导致其实施主动与被动训练,帮助患者实施膝踝关节伸缩与背伸屈缩运动,特别是对患者腓肠肌实施加强舒缩运动。5)并发症护理:由于产妇分娩后,易出现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分娩后定时对患者的凝血酶原进行检测,积极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引发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为血管壁损伤,因此,禁止实施下肢静脉穿刺进行输液与抽血,最大程度的减少物理与机械化损伤,分娩后,如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异常现象时,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11]。6)溶栓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有效减少各种穿刺与注射,拔针后及时按压,保证按压时间在5min以上;定时对血气指标进行分析;血管后壁不可穿透,定时积极预防局部血肿现象,定时更换敷料,积极预防局部伤口感染及导管菌血症的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意识与出血现象,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养,不可立即活动,注意不可过热或过冷,预防肺栓塞[12]。

1.3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临床症状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临床症状包括下肢肿胀、疼痛、肌张力增高、浅表静脉曲张、皮肤颜色发红且温度升高等,根据指导原则将其分为四个等级,即0分无症状,1分症状为轻度,2分症状为中度,3分症状为重度。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进行评价,总分100分,总评分>85分为较满意,总评分在70~85分时为满意,总评分<7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较满意度+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临床症状评分、住院时间

临床症状评分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s),n=8]

组别皮肤异常下肢肿胀疼痛肌张力增高浅表静脉曲张住院时间(d)研究组0.8±0.20.6±0.21.3±0.40.7±0.40.6±0.35.5±0.6对照组2.1±0.31.5±0.42.0±0.51.4±0.51.3±0.48.9±1.2t10.1985.6923.0923.0923.9607.168P<0.05<0.05<0.05<0.05<0.05<0.052.2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出现1例皮下瘀血、1例牙龈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2/8);对照组出现1例皮下瘀血、2例牙龈出血、1例肺栓塞,并发症发生率为50%(4/8),所有并发症经正确处理后,可有效缓解,且不会影响治疗效果,组间对比不具有明显差异,χ2=5.333,P>0.05。

2.3比较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较满意6例、满意2例、不满意0例,护理满意度为100%(8/8);对照组较满意3例、满意1例、不满意4例,护理满意度为50%(4/8),组间对比具有差异,χ2=5.333,P<0.05。

3讨论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较多,主要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速度减缓等因素引起的,同时血管壁损伤、体温过低、产妇贫血、其它并发症等均是引发患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13]。在临床治疗中,结合患者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及预防,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实践表明,将临床护理干预应用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对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临床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护理针对性,将其应用于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时,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护理服务,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好转。本次研究显示:临床症状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为25%、对照组为50%,护理满意度研究组为100%、对照组为50%,P<0.05。给予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指导,提高患者对病情的了解程度,疏导负面心理,提高治疗信心的同时提高治疗依从性;给予患肢针对性护理,促使病情尽快康复;实施治疗措施、并发症及饮食护理指导,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从而缩短住院时间[14]。

综上,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琴.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7,11(11):14

[2] 宋兰芳.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探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04(24):151,153.

[3] 王艺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113,117.

[4] 涂美金.临床护理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02(01):9697.

[5] 王红霞.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0):228229.

[6] Leslie F,Federico B,Gregorio P,et al.Postpartum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in twin pregnancy:undertaking of clinical symptoms leading to massive complications[J].Thrombosis Journal,2013,11(01):4.

[7] 魏海英.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09(24):210211.

[8] 保燕,谢晓君,吴志群,等.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干预[C].云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云南省医院协会血管医学管理专业委员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3,34(06):547548.

[9] 冯建丽.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09(03):210211.

[10]保燕,谢晓君,吴志群,等.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干预[J].云南医药,2013,34(06):547548.

[11]邹小惠.预防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2):8485.

[12]吴海鹰.护理干预预防下肢骨折致深静脉血栓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23):138139.

[13]张秀红,周秀梅.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6例臨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05):6970.

[14]Dumantepe M,Arif T I,Ilhan Y,et al.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ep venous thrombosis:report of three cases[J].Vascular,2017,21(06):380385.2018年9月第17期中 外 女 性 健 康 研 究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Women"s Health Research2018年9月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