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夺人性命顷刻间

许多年过去了,当年还是护士的她,对亲眼目睹的那紧张而又可怕的一幕依然记忆犹新。那天,一位在特护病床上躺了一个星期的李姓病人病情稳定了,医生说可以转到普通病房去了。李做的是肺叶切除术,术后恢复过程十分顺利。50来岁的他体质很好,照现在看来,他生命的路途还长着呢。然而,不测的事件发生了。

她先将李扶上推车,然后推着他来到另一间病房的床边,又协助他躺入床中。正准备离去时,李先生忽然大口喘起气来,脸色苍白、虚汗淋漓,表情十分痛苦。职业的直觉告诉她,这情况非同一般!她立即飞奔着找来科主任,并在顷刻间为病人打开了抢救所必需的静脉输液通道。负责气管插管的麻醉科医生也在瞬间赶到了。科主任边指挥抢救边果断地下了诊断:肺栓塞!也就是说,有一个大的血栓将肺动脉堵住了。没出5分钟,病人就进入休克状态,随之便停止了呼吸和心跳。她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几乎惊呆了:“我们抢救的速度和方法完全规范,我的静脉穿刺技术也无可挑剔。那么,为什么我们救不了这位病人?这血栓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血栓来自下肢原来,病人由于手术后长期卧床,使静脉血滞留于下肢,形成血栓。这种情况称为下肢深静脉栓塞。在起床活动的第一时间里,血栓从静脉壁上脱落,跟着血流“旅游”到心脏,又被心脏泵出流入肺动脉,使肺动脉或肺动脉的一个分支发生闭塞,即形成肺栓塞(肺动脉血栓栓塞)。此时,动脉血便进入不了肺组织。尽管病人吸进了大量的氧气,但没有血液这一输氧工具,肺组织仍得不到氧气。处在严重缺氧状态的病人会因此发生猝死,就像李先生一样。

这原本是可避免的据最新报道,美国每年有60万人发生肺栓塞,其中有20万人因此亡命。在每年住院死亡病人中,有10%是由下肢静脉栓塞和随之而来的肺栓塞造成的。也就是说,这些病人并非死于原有疾病,而是死于长期卧床带来的并发症。其实,只要医护人员和患者本人高度警惕,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病例中有你、我、他除了长期住院病人外,凡是血流缓慢、静脉壁受损、血粘度高的人都是肺栓塞的高危人群。例如,孕妇的凝血功能会发生生理性改变,以应对产后出血,但这也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加上妊娠子宫压迫下腔静脉,易至下肢血液充盈瘀滞而形成血栓。再如,长距离乘机飞行特别是乘坐经济舱者,由于较长时间被束缚在座位上,下肢静脉也易形成血栓(即所谓“经济舱综合征”),并已有人因此丧命。另外,服用避孕药、雌激素者;肥胖超重者;癌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心房纤维颤动、慢性心衰、慢性呼吸道疾病者;下肢静脉曲张或静脉炎患者;做过经下肢血管的介入治疗者及老年下肢骨折后固定、活动受限者等,也可能发生肺栓塞。甚至年老体弱、不愿活动、不愿喝水的人也是好发对象。曾有报道,一位不好动的老妇人看电视睡着了,被叫醒而起身后即出现与李先生相似的一幕。难怪有人将血液形容为果冻,必须不断地搅拌才不会凝固呢!

误诊率甚高 下肢深静脉发生栓塞可出现腿部胀痛或触痛、水肿、发热、肤色瘀紫或苍白等症状。但须警惕的是,有一半病人没有任何表现。当血栓来到肺部时,也有一半人不出现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易误认为是其他疾病。例如气急、咳嗽、胸痛、胸闷、心慌、发热等表现,很难与发生心绞痛、肺炎、胸膜炎、哮喘、心衰时的一些症状区别开来。有些医生甚至误以为病人患了焦虑症呢!国内有人报告,肺栓塞的误诊率高达76%!它已成为继冠心病、中风后的夺命杀手。有些病例直到死后尸检才得到证实。哈佛大学医学院戈德哈伯教授曾这样说过:“除非医生想到了这一层,否则很难对肺栓塞做出诊断。缺少医学常识的公众对它更没有鉴别能力了。想想吧,有谁会在呼叫救护车时说:‘我们家有人患肺栓塞了!’?”

预防第一重要 有关专家建议,有发病危险的人必要时应采取非药物方法预防。例如穿弹力长统袜或双下肢弹力绷带包扎,以协助静脉回流。产后第一周是本病的高发期,所以产妇和住院患者要早期下床活动。一些中风后的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凝疗法。高危人群还要重视对原发病的治疗,平时多喝水、常运动。下肢血栓一旦形成,就随时有可能游走到你的肺动脉。到时候,它会在瞬间中夺走你的生命,或者长期危害你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