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对策

【摘要】 目的:通过统计以了解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非发酵菌分布、耐药性等特点以便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素耐药率。方法:回顾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非发酵菌的情况,分析其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并进行总结。结果:送检样本主要来源为痰(77.64%)、血(6.42%)、尿(5.18%);在740株病原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占20.00%,而鲍曼不动杆菌也达14.4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24%。这三种常见非发酵菌的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在50%以上。结论:非发酵菌在ICU病房为常见致病菌,其耐药性均越趋严重,特别是对于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故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非发酵菌; 耐药

中图分类号 R3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3-0064-03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数合并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免疫力低,多为长期卧床、联合抗菌素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以及各种导管和呼吸机的使用的患者,为院内感染的易感对象。而院内易感致病菌中,尤其以非发酵菌多见,且耐药谱广、耐药性强,从而使临床治疗可供选择的有效抗菌药物少,增加了治疗的难度。为了解笔者所在医院ICU病房患者非发酵菌感染的情况及耐药特点,以提供临床用药相关依据,回顾性分析统计了2012年1-12月送检的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药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ICU送检患者标本,分别为痰、血液、尿液、咽试子、分泌物、粪便、胸水、腹水、胆汁、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别占77.64%、6.42%、5.18%、3.31%、3.11%、1.04%、1.04%、1.04%、0.72%、0.52%)中分离所得病原菌共740株,同一患者重复检出的菌株不计入。质控菌株有铜绿假单胞菌(为ATCC27853)及大肠埃希菌(为ATCC25922)。

1.2 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根据送检标本类型以相应的培养基进行接种,采用VITEK2 COMPACT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即CLSI)制定标准报告细菌对测试的抗菌药的耐药进行评断[1]。药敏纸片在规定有效期内使用。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度ICU病区共检出病原菌740株,样本主要来源为痰(77.64%)、血(6.42%)、尿(5.18%)。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位于第1位,占20.00%,而鲍曼不动杆菌位于第2位,占14.46%,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位于第6位占8.24%;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位于第9位,占1.62%,这四种非发酵菌的总株数占居病原菌的44.32%。可见,笔者所在医院的常见致病菌以非发酵菌为多数。居于前10位的病原菌及占总株数的百分比详见表1。

笔者所在医院ICU非发酵菌的抗菌素耐药率较高,大多数耐药率在50%以上,其中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素的耐药率达到了100%,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也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的耐药率达到了全耐药,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较高,分别为71.96%及78.99%。

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28.26%)、阿米卡星(27.27%)、妥布霉素(21.42%)的耐药率较低,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粘菌素E(2.63%)的耐药率较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29.5%)及环丙沙星(19%)的耐药率较低。三大非发酵菌抗菌素耐药率分析结果详见表2。

3 讨论

非发酵菌为一群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耐药性强,多为条件致病菌,非发酵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临床耐药率近年有增加趋势[2]。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住院时间长及接受多种有创检查和治疗,尤其是广谱高效抗菌药物如碳青霉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及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或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药耐药的态势[3]。本研究旨在通过统计以了解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常见非发酵菌分布、耐药性等特点以便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抗菌素耐药率。

本研究发现,在740株检出病原菌中,非发酵菌占大多数,这与之前的研究结论一致[4]。非发酵菌始终是我国ICU分离菌中占重要比重的病原菌,一方面与患者基础疾病严重、医疗器械侵入、免疫力低下、呼吸机及大量广谱抗菌素使用等因素有关,另一方面不排除监测获得的病原菌是定植菌的可能[5]。而在非发酵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出率位列前三,这也与之前的文献研究结果一致[4]。

本研究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是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20%),其作为非发酵菌,是医院感染中的重要病原菌[6]。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复杂,其主要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生物膜的形成、主动外排系统的作用、抗菌药物修饰酶或灭活酶的产生等有关[7]。多药耐药机制造成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在笔者所在医院的调查研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的耐药性达到了100%,特别的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也较高,达到78.99%,与既往报道的研究结果有区别[2]。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正在不断攀升,可能的原因在于既往的研究发现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是铜绿假单胞菌重症感染患者治疗的首选用药,故较长时间以来增加该药的使用率造成了耐药的发生[8]。本研究中发现,该菌对庆大霉素(28.26%)、阿米卡星(27.27%)、妥布霉素(21.42%)的耐药性较低,可供临床选择用药。

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为14.46%,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近年来在抗菌药物广泛使用所产生的选择性压力作用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病例逐年增多,其耐药性也日趋严重[2]。本研究中,鲍氏不动杆菌对除多粘菌素E外的其他所选药敏药物的耐药率均达60%以上,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的耐药性达到了100%。目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被认为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有效药物,但耐碳青霉烯类的鲍曼不动杆菌报道日渐增多[9-10]。笔者所在医院ICU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达71.96%,结合亚胺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增加,故应加强亚胺培南的管理与合理使用。同时,该菌对多粘菌素E的耐药性较低,仅为2.63%,与先前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可供临床选择药物参考[11-1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检出率第三高的非发酵菌,但在3种常见非发酵菌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最强。该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性,对碳青霉烯类天然耐药,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88.0%。对复方新诺明(29.5%)及环丙沙星(19%)的耐药性较低可作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治疗的经验用药。

综上所述,非发酵菌的耐药形势严峻。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与临床长期较为大量地使用广谱抗菌素有关。机体在抗菌药物作用下,细菌之间耐药质粒传递,使正常菌短时间内获耐药性,从而成为耐药菌株;与此同时,抗菌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使体内正常菌群中敏感菌被杀灭,而耐药菌及不敏感菌大量繁殖,造成机体的菌群失调从而容易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中,应当更加合理地规范抗菌素的使用,制定抗菌素的使用原则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培训及管理。同时,非发酵菌感染与患者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建立人工呼吸道等密切相关,也与分布在医护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及物品有关[3,13]。因此应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减少和避免感染因素,如呼吸机、雾化器、体外循环器、血液透析器及各种导管的规范操作使用,并加强对ICU病区的综合管理及患者的护理,保证严格消毒清洁,控制传染源,综合采取应对措施可提高救治疗效。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55-770.

[2]朱任媛,张小江,杨启文,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2011年ICU来源细菌耐药监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28(12):905-909.

[3] Paterson D L. Serious infection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Clin Infect Dis,2006,43(suppl2):S41-S42.

[4]黄东红,谢若腾.2009-2011年医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296-4297.

[5] Slama T G.Gram-negative antibiotic resistance:there is a price to pay[J].Crit Care,2008,12(supp14):s4.

[6]赵德军,付维婵,胡昭宇,等.下呼吸道感染非发酵菌耐药性分析及治疗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3):552-553.

[7]朱雪明,周惠琴,赵胜,等.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B-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相关基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361-365.

[8]张秀明,张炽伦,孙各琴,等.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的变迁[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766-768.

[9]董晓勤,徐丽慧,周田英,等.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5年耐药监测及同源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65-1468.

[10]毕爱芬.院内感染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监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6):51-53.

[11]陈佰义,胡必杰,何礼贤,等.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8):3-8.

[12]王风莲,杨志明,张永鹏.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36-137.

[13]陈秀兰,袁学华,赵嵩.非发酵菌污染物体检测及药敏试验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178-179.

(收稿日期:2014-04-19) (编辑:黄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