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瓜几种常见病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1 甜瓜果腐病

1.1 发病症状:成株期发病主要危害果实和近成熟果实,初在靠近土面处果实上发病,产生不规则形褐斑,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菌丝。

1.2 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AG4 菌丝融合群,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其菌丝形态与一些子囊菌、担子菌非常接近,该菌有菌丝融合现象。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及接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立枯丝核菌具3 个或以上的细胞核,菌丝较大型,直径约6~10 微米。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质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产生的担子桶形至亚圆筒形,比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一些。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在担子上形成2 次担子。立枯丝核菌是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是由尖端紧密地和菌丝密集而形成菌丝结。菌丝融合群不同,在形态、病理、生理和生态方面也不完全相同。至于各合群的致病特异性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在自然界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明确。

1.3 发病特点: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第2 年种植甜瓜后,甜瓜果实与土壤接触,遇有浇水或降雨,即可引起发病,久旱后突然遇雨,植株特别容易发病。

1.4 防治方法:①栽培措施:发病重地区或田地把瓜垫起。②药剂防治:必要时喷洒10%立枯灵水剂300倍液。

2 甜瓜镰刀菌果腐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2.1 发病症状:主要危害成熟果实。发病初期出现褐色至深褐色水浸状病斑,病斑的大小1.5~3 厘米,深约1.5 厘米,病情扩展后内部开始腐烂,病组织白色或玫瑰色,湿度大或贮运中,病部长出白色至粉红色霉。

2.2 病原菌:为粉红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集成分生孢子座;大型分生孢子两边曲度不同,中部近圆筒形,伸长成线形或镰刀状,两端渐细,分生孢子多为橙红色。菌丝及子座具多种颜色:苍白色或玫瑰色至紫色。

2.3 发病特点:病原菌在土壤中越冬。果实与土壤接触,遇有适宜发病条件即可引起发病,一般高温多雨季节或湿度大发病重。

2.4 防治方法:①栽培措施: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地膜覆盖和高畦栽培。多雨季节要注意雨后及时排水,适当控制浇水,地表湿度大时要把瓜垫起来,避免与土壤直接接触。加强田间管理,防止果实产生人为或机械伤口,发现病果及时采摘深埋。②药剂防治:发病后喷药,常用药剂有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60%防霉宝超微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 倍液,140%多·硫悬浮剂500 倍液,40%百菌清悬浮剂500 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800 倍液,56%靠山水分散颗粒剂800 倍液。每隔10 天左右防治1 次,连续防治2~3 次。

3 甜瓜细菌性角斑病

3.1 发病症状:危害叶片、叶柄、茎、卷须和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子叶发病初期呈水浸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病部叶背溢有乳白灰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有白痕,病斑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卷须等发病时出现水浸状小点,沿茎沟纵向扩展,呈短条状,湿度大时也可见菌脓,严重时纵向开裂,呈水浸状腐烂,变褐干枯,表层残留白痕。果实发病时出现水浸状小斑点,扩展后不规则或连片,病部溢出大量污白色菌脓,受害的果实常伴有软腐病原菌侵染,呈黄褐色水渍状腐烂。

3.2 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型,属细菌。菌体短杆状相互呈链状连接,具端生鞭毛1~5 根,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在金氏B 平板培养基上,菌落白色,近圆或略呈不规则形,扁平,中央凸起,污白色,不透明,具同心环纹,边缘一圈薄且透明,菌落直径5~7 毫米,外缘有放射状细毛状物,具黄绿色荧光。生长适温24~28℃,最高39℃,最低4℃,48~50℃经10 分钟致死,除侵染冬瓜、节瓜外,还侵染葫芦、西葫芦、丝瓜、甜瓜、西瓜等。

3.3 发病特点:病原菌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第2 年初侵染源。病原菌生长温度为24~28℃,45℃条件下经过10 分钟致死。适宜的相对湿度70%以上,随雨季的到来和田间浇水开始发病,病原菌随气流传播。发病的条件主要是湿度,尤其是下雨,如饱和湿度在6 小时之上病斑大且典型。

3.4 防治方法:①种子处理:瓜种可用50℃温水浸种20 分钟,捞出晾干催芽播种;或用100 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 倍液或农用链霉素浸种2 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②栽培措施:选育耐病品种,从无病瓜上留种;与非瓜类实行2 年以上的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后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瓜沟要有一定度,这样便于浇水,不致于瓜沟太小,出现水漫瓜秧的现象。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蔓延开始期喷洒氧氯化铜、甲霜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此外还可选用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等,以及1∶2∶200 的波尔多液进行防治。

4 甜瓜软腐病

甜瓜软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

4.1 发病症状:主要危害果实,有时也危害茎蔓。果实发病时病部初现水浸状深绿色斑,扩大后凹陷发软,逐渐转为褐色,病斑周围有水浸状晕环,从病部向内腐烂,散发出恶臭味。茎蔓发病多始于伤口,病斑呈不规则形水渍状,向内软腐,病部出水,严重时烂断。

4.2 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型,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不产生芽孢,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生育最适温度25~30℃,最高40℃,最低2℃,致死温度50℃经10 分钟,适宜pH 值5.3~9.3,最适pH 值7.3。除侵染茄科蔬菜外,还可侵染十字花科蔬菜及葱类、芹菜、胡萝卜、莴苣等。

4.3 发病症状:病原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借雨水,灌溉水以及昆虫传播,由伤口侵入。病原菌侵入后分泌果胶酶溶解中胶层,引起细胞水分外溢,引起腐烂。阴天或露水未落干时整枝打杈,或虫伤多发病重。

4.4 防治方法:①栽培措施:实行与非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 年以上轮作。及时清洁田园,尤其要把病果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保护地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②药剂防治:雨前雨后及时喷药,常用药剂有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 倍液,新植霉素4 000 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 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隔7~10 天防治1 次,连续防治2~3 次。

(作者单位:161300黑龙江省讷河市老莱镇农村经济技术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