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新生心理发展路径分析

摘 要: 教师对中职新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看清学生的心理动向,体会学生的心理历程,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用恰当的形式。

关键词: 中职新生 心理发展 心理辅导

中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接受社会需求的残酷检验,以一系列就业指标为参考依据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日臻成熟,使得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新生入校的第一年被许多专家学者界定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奠基年”,可见新生教育具有不可撼动的基础地位。

一、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

处于发展成长中的学生,由于家庭、性格、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事物的好恶很不稳定,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对于这一切,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和行为举止窥测其内心深处的变化,善于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善于通过他们一言一行揣摩他们的心理。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流谈心,打开学生的心扉,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只有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思想,才能够甄别心理是否健康,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看清学生的心理动向

一项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寻找老师的只占8%,这是因为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往往会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让学生消除其对师长的畏惧、隔阂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可见,教师平素不能师道尊严,不能摆架子,只有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把学生当成知己和朋友,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你,他们才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倾吐心中的沉闷和不快。如平时谈点学生感兴趣的,和学生拉点家常,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也可以用说悄悄话的形式,或让他们用书信的形式来表达。特别是中学生,他们的生理成熟了,但心理还不成熟,但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对一些问题似是而非,逆反心理很强,你严了他受不了,行为上虽看不出来,但心里在较劲,你对他们不闻不问他们又以为自己是对的。对不同的孩子,沟通的方式也不同,特别是遇到比较倔强的孩子,老师要冷静,要细心,抓住时机解决问题。另外对一些“差”生,万不可一味训斥、责怪,而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以

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

三、体会学生的心理历程

1.自我认识阶段。新生在对学校生活满怀期待之时,首要思考的问题是将迎接怎样的学校生活?在学业、生活等方面将面临怎样的问题?觉察到环境的改变并形成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是新生发展的第一步。新生在这一阶段应着重探索自身对学生涯及今后人生规划的需求,测评个人兴趣、能力、性格、气质、职业价值观等,在对自身的上述心理特征进行科学测量之后,发掘自身的特点和问题所在,列出自己有能力完成和通过潜能开发可以完成的计划,为个性化地选择学业生涯路径提供参考。

2.环境适应阶段。新生要充分收集所处的教育环境的信息,如学校的学术研究资源、图书资讯资源、人脉资源、学术声誉、学科与专业发展歷史、非学术活动等,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业生活发展方向。新生既要适应学习环境、文化环境,又要适应生活环境。高职阶段的环境相对复杂,环境要求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追求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领域。新生在这一阶段应更加充分地接触社会人群、参与社会活动,并逐步适应扮演不同的角色、积累更丰富的情感体验。

3.自我控制与决策阶段。这一阶段是新生经历上述四个阶段之后决定是否继续学校生活的决策过程,即作出坚持完成学业或放弃的选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基于上述新生发展的路径选择,新生完成大学生涯的心理能量得到了累积,这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学习行为的形成和强化。

四、学生心理辅导的原则

学校也应当将心理健康的理念与心理咨询的方法应用到具体的学校教育情境中,帮助学生提升自我,适应环境,达到心理健康并促进起和谐发展的目的,然而学校心理辅导是在学校驾驭的情境下开展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自身的规律,若行之有效,必须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辅导的主体对象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学生,因此学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协助学生正常发展,顺利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问题,从而达到适应环境、完善自身的目的,而非个别学生出现的严重的心理问题;二是全体性原则:既然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它就不像心理咨询和治疗那样以少数人的严重心理疾病为主要内容,而是在学校教育的体制下,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三是主题性原则:主题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心理辅导中以学生为主题,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的作用;四是整体性原则:心理活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学生某种心理素质的培养或心理问题的出现,其形成和改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环境、教育人格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五、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形式

1.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讲授心理学为主的有关课程,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中学生心理卫生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定期举办有关的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体活动中,学校也可以结合班级活动、课外活动、团体活动来进行心理辅导,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辅导仍需有自身的目标和内容。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空间上的优势,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离得以全方位地展开。

4.个别辅导,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地沟通来帮助学生的活动,是针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缓解学生心理困惑的活动,并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促使个人心理健康地发展。

总之,我们应当重视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也应加强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以便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胡礼仁.学困生教育转化的方式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2]吕志鹏.如何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J].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

[3]朱金环,王敏.心理医生:聋校班主任的新角色[J].现代特殊教育,2004.

[4]翟艳明.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J].教书育人,2009.

[5]李爽.高中班主任与学生良好关系建立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6]赖延明.新时期下加强言传身教与师生沟通途径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9.

[7]杨玲,王爱兰,孙继民.教育心理学[M].甘肃:教育出版社,2010:270-273.

[8]陈祥雷.发挥班主任角色优势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