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例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经验总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47-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同流障碍,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DVT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并发症,如未得到及时诊治,甚至会形成肺栓塞导致病人死亡。现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科出现的7例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DVT成因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7例,男2例,女5例,年龄43-59岁,高血压脑出血3例,颅脑损伤4例。入院当天均给予止血药治疗,入院后l周内均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下肢肿胀、皮温升高、活动受限,有疼痛感,经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7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

2 病因分析

2.1 脑出血或重型颅脑损伤后为降低颅内压增高及防止进一步的脑出血,通常给予甘露醇、速尿、激素、止血药治疗,这些药物的应用可造成血液浓缩;且甘露醇、激素刺激血管壁,易形成静脉炎,将进一步使静脉内膜损伤;同时为防止脑水肿加重,需限制病人的摄入量,也造成血液浓缩;重型颅脑损伤一旦出现下丘脑功能障碍,则造成患者高热、高血糖、尿崩、应激性溃疡等症状,增加血液黏滞度,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2.2 神经外科患者,尤其是进行开颅术后的患者,有很多诱发DVT的危险因素,如全麻手术时间长、头高脚低体位,或者是偏瘫或昏迷病人卧床时间长,下肢活动减少,下肢静脉失去肌肉泵作用,血管舒缩反射减弱,导致下肢血流速度缓慢。病人血流缓慢,在静脉瓣窦处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引起白细胞粘附因子表达,白细胞粘附及迁移,促进血栓形成。

2.3 为了提高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方便治疗,患者多选择深静脉置管,而股静脉置管导致股静脉内膜损伤,可引起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释放,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静脉壁电荷改变导致血小板凝聚、粘附从而形成血栓。颅脑损伤的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以致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应激时血浆中凝皿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增多,从而使血液凝固性增强,促使血栓形成。

3 预防措施

3.1 住院患者评估。评估哪些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如:手术后患者、肢体偏瘫、长期卧床、高龄、应用止血、脱水剂、深静脉置管以及输液针的长期留置等使静脉受损的因素,这些患者是临床观察的重点。

3.2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评估后,对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后果,讲解肢体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说明低脂低胆固醇免辛辣易消化饮食对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保持大便通畅,并严格戒烟,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1]。

3.3 早期肢体活动。昏迷患者或者偏瘫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应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定时更换体位,按摩肌肉,早期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利用四肢血液循环泵,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

3.4 注意保护静脉。长期卧床输液的患者要注意保护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免局部血管严重损伤,反复穿刺3次失败不宜重复,否则并发症将成倍增加[2],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要注意确保液体不可外渗,可能时尽量稀释液体,并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静脉留置输液时应适当热敷输液侧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

3.5 加强观察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巡视,除观察肢体活动情况外,还应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肤色泽、温度等,若有异常,特别是发现有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时,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接班。

4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4.1 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应卧床1~2周,患肢抬高15°-30°,应用50%硫酸镁湿敷,以利于静脉回流;下肢深静脉血栓附壁血栓在1-2周内最不稳定[3],因此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肢2周内禁止按摩,防止血栓脱落并发肺栓塞;禁止患肢冷、热敷,禁止在室内吸烟,防止寒冷及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观察患肢肿胀的程度、皮肤颜色、肢体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定时测量双下肢同一平面的周长并记录。当皮肤颜色逐渐红润、肿胀逐渐消退时,说明缺血症状得到改善。

4.2 基础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经常更换受压部位,使用气垫床;注意患者的保暖,防止室温过低致血管痉挛,室温宜保持在25℃左右;输液时尽量避免在下肢进行,静脉留置针72-96小时更换一次,穿刺部位发红时应重新穿刺;使用康惠儿透明贴保护静脉;可以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及上肢静脉留置针。

4.3 出血的观察。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溶栓治疗前,应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病史,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穿刺部位皮肤有瘀斑、齿龈出血、大小便常规化验潜血阳性等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4.4 并发肺栓塞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如有突发的胸痛、咳嗽、咯血、呼吸困难、脉搏增快等表现,应考虑并发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使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同时吸氧,减少用力过度等一系列护理措施。

4.5 功能锻炼。患肢肿胀明显减轻、疼痛消失后可逐渐恢复肢体功能锻炼,适当按摩以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能下床的患者应先站立后慢慢行走,注意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5 疗效判断标准[4]

5.1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无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且无返流。

5.2 好转。症状体征消失;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肢体轻度肿胀;血管彩超检查:深静脉通畅但瓣膜功能被破坏,有轻~中度返流。

参考文献

[1] 林承怀,林庆喜.重型颅脑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分析及预防.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5-46

[2] 宋平,李祖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启示.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7-8

[3] 孙冬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6):821

[4]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49—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