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教育合作促进中蒙教育新发展

2009年8月24日至29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考察团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市考察教育情况。其间,考察团成员分别参观了蒙古国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市第96集团学校、乌兰巴托市第74幼儿园,到蒙古国希望汉语学校专题调研了汉语教学情况,重点了解了蒙古国汉语教学新进展,初步了解了蒙古国的教育概况。

蒙古国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地处蒙古高原,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与俄罗斯为邻,国土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3人。截至2008年年底,蒙古国总人口为295万,其中96%是蒙古族,蒙古族中又以喀尔喀蒙古族为主,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此外,还有干嘎、乌珠穆沁、哈萨克、杜尔伯特、巴雅特、布里亚特等15个少数民族。官方使用和全国通用的语言为喀尔喀蒙古语,文字为新蒙文(斯拉夫语系、西里尔字母)。过去大约40%的人口居住在乡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居民占总人口的80%,其中生活在乌兰巴托的居民占全国居民总数的1/3。农业人口主要由饲养牲畜的游牧民组成。2009年,蒙古国人均GDP为1980美元。教育在蒙古国受到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不断得到发展。

一、蒙古国教育概况。

(一)国家高度重视教育。

蒙古国有一句谚语:“人不应该用物质、财富来打扮自己,而应该用知识、教育来装备自己。”可见,蒙古国历来重视教育。在上个世纪,政府努力让国人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为此,政府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水平。一是实行国家普及免费普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义务教育)。学校以公办为主,公办学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学生不用交费。2006年,全国有全日制(有些小學是半日制)普通教育学校748所,其中594所为公立学校,154所为私立学校,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80多万人。文盲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基本上被消除了。15岁以上的蒙古公民,超过98%受到过初中教育。二是提供免费的初等教育(包括学前和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2005年4月,政府确定了新的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向所有人提供免费的初等教育,实现无性别歧视和差别的中等教育(即不允许有性别歧视和不公平的教育)。这项规划目前正在实施中。三是教育体系不断得到完善。蒙古国从1921年至2003年一直实行10年制教育,到2004年改为11年制。为与国际接轨,政府于2008年开始实施12年教育,当年全国有4.2万名6岁新生入学,争取5年内逐步过渡到12年制的基础教育。目前是3种学制并存的过渡阶段。蒙古国正在修订课程标准,完善评价体系。此外,蒙古国的教育理念也比较先进,注重学生科学教育、劳动教育以及合格公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整体上教育质量较高。

(二)学前教育以公立为主。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783所幼儿园,其中696所为国立幼儿园,87所为私立幼儿园。有4000多名幼儿教师。全国共有2岁-6岁儿童22万多名,其中10万多名儿童接受了免费学前教育。2009年蒙古国已修改并通过了幼儿园餐费标准。幼儿园普通班每个孩子每天的餐费标准为1100蒙图(人民币5元左右),全日制幼儿园每个孩子每天的餐费标准为1600蒙图(人民币7-8元左右)。此外,国家的一个“公共创意项目”将向一些幼儿园提供蒙古包、玩具、设备,目前已经将100个县的幼儿园列入了这一项目的实施范围。

(三)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迈进。

蒙古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较高,全国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受到过高等教育。蒙古国现有大专院校172所,国立高校有38所,私立高校有134所。主要的国立高校有:国立大学、科学技术大学、国立师范大学、国立农牧业大学、医科大学、文化艺术大学、乌兰巴托大学等,全国平均每7.76万人就拥有一所国立大学。私立高校主要有:依和扎斯克大学、奥特根腾格尔大学、蒙古商业学院、乌兰巴托学院、鄂尔浑学院等,全国平均每2.2万人就拥有一所私立大学。另外,蒙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有派遣留学生的协议,并且大多属于免费或全额奖学金的形式。蒙古国在医学、工科、艺术、英语教学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国立大学(1942年成立)是蒙古国规模最大的大学,同时也是蒙古国科技、教育的中心,中国、朝鲜、越南等很多国家的留学生在此学习。

(四)教师列入公务员序列。

蒙古国的教师属于公务员序列,是4类公务员之一。蒙古国有4类公务员,选举产生的是一类,公安、部队是一类,政府服务机构是一类,教师属于比其他3类公务员略低一些的公务员类别。蒙古国共有中小学教师2万余名,由国家统一发放工资。政府规定教师每月的工资大约在200美元左右,按技术职务和学生数分配的部分有一定的差别。牧区学生少,每班35人左右,城市有的班达到60人左右,学生数多的学校教师工资高一些。学校能自主掌握的教师工资主要是根据生均分配、交通费补助和课时费补助等,课时费每节课2美元。中小学校长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自主招聘教师。为鼓励优秀人才在偏远牧区任教,政府每5年给牧区的教师涨一次工资,退休时保留,满25年教龄发一次奖金2500美元。每个教师每周必须上19小时的课,要保证足够的备课时间。

蒙古国的教师主要是由师范大学培养,其他非师范类的大学也可以培养教师,但必须参加师范类大学的相应培训后加上一年的教育实习才能够取得教师资格。没有大学学历不能参加教师资格的考试。在20世纪80年代教师的培训经费全部由国家承担。20世纪90年代,教师每5年在师范大学或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一次(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体系),培训经费由国家和学校共同承担。现在开展的是5-10年一次的通识教育培训,培训经费全部由国家负担。分学科的培训由地方政府或学校负担,读学位、学历的个人学习费用则由个人负担。

(五)汉语教学蓬勃发展。

近年来,汉语成为蒙古国许多人青睐的外语,逐步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汉语已成为该国主要的外语之一。中文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的原因有以下四方面:

1.政治因素。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蒙古民众想更直接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政府对中文教育表现出支持鼓励的态度。1998年,中蒙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蒙古国政府相互承认学位学历的协定》。

2.经济因素。中国一直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投资国、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资源来源国。2008年,中蒙贸易总额达到28.14亿美元,占蒙古同期外贸总额的45.71%。随着两国在经贸领域合作的扩大和人员往来的大量增加,蒙古需要更多懂中文的人才。

3.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着蒙古国政治环境的改善以及政府对中文教育逐渐呈开放的态势,越来越多的华裔子女想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学好中文是打开中国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

4.就业考虑。“学中文,好就业”,这是一大现实原因。在中国留学的蒙古国留学生,学成回国后竞争力得到提升,就业机会也随之增多。

从对蒙古国希望汉语学校的考察看,教学完全按照中国义务教育教材备课。教师在师范大学教授指导下备课后上课,其他学科按照蒙古国要求加试汉语,“人与自然”、“劳动技术”课用汉语教学。该校共有5个班176名学生,每班1名汉语教师,1名蒙语教师,70%用汉语上课,汉语包含听力、语法、口语翻译等,每周20节课。每月考试1次。中国大使馆非常支持民办汉语学校,除了免费赠送教科书之外,还每年组织汉语教师到山东大学培训一个月汉语。另外,蒙古国的部分大学也有汉语培训班,汉语培训班一期4个月。根据中蒙之间的协议,蒙古国每年派出100名学生赴中国内蒙古高校留学,学习中文。目前大约有2000人在中国的民族学校学习汉语。

二、中蒙两国教育的共同点。

(一)中蒙兩国都重视参与教育国际化进程。

当前,全球化推动了各国之间在教育文化方面的交流。中国通过“引进来,走出去”,逐步确立了积极主动参与的国际发展战略。蒙古国政府为了改善不同层次的教育状况,增加了蒙古国赴国外留学的学生人数。自1994年双方签署《中蒙文化合作协定》后,两国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互相提供留学、进修、讲学等机会。为满足蒙古国民学习汉语的需求,中国每年向蒙古派出志愿者教师,并于2008年在蒙古国立大学设立孔子学院。中国政府每年向蒙古国提供“政府奖学金”名额,2009年,有300多人来华留学。

(二)两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义务教育工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

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基本完成“两基”任务,内蒙古自治区对民族教育实行“两主一公”(以寄宿制为主和助学金为主的公办民族小学和民族中学)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已于2007年达到“两基”目标。蒙古国将10年制义务教育改为12年制义务教育以后,为了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采取了以下措施:政府划拨经费,由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20套教材。11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生教材费用的40%-80%、高中生教材费用的40%由政府承担;12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生教材费用的80%—100%、高中生教材费用的40%由政府承担;贫困家庭的学生免除教材费。政府每年派100名蒙古学生赴内蒙古高校留学,派30名大学生和进修生赴俄罗斯留学,归国后充实到教师队伍及其他行业。

三、中蒙两国教育交流合作的前景展望。

通过考察,我们对中蒙两国语言、文字的教学成果作了比较。蒙语:两国蒙古族语言相同,交流无障碍。文字方面,蒙古国使用新蒙文,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使用旧蒙文。汉语: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占绝对优势,从牧区来到城市的蒙古族居民已基本达到蒙汉兼通程度;蒙古国的蒙古族居民则听不懂汉语,有的仅会“你好”、“谢谢”、“吃了吗”、“再见”等简单用语,蒙古国汉语学校教师则能够用汉语同我们交流。英语:蒙古国占有绝对优势。蒙古国从国家级督学,到乌兰巴托市督学,从蒙古国国立大学一般教师到中小学校长,都能熟练地用英语交谈;中小学教师、宾馆饭店服务员、商店售货员,也能用英语交流,相比之下,我们的英语会话能力差距较大。在了解中蒙双方各自特点和优势后,双方协商拟订了两国教育交流合作的初步框架。

(一)建立“姊妹学校”,开展“同心结”交流活动,拓展了解的深度与广度。

“同心结”交流活动的基本理念是培养青少年成为勇于为未来的世界承担责任的世界公民;其教育方式是扩大国际交流的途径,积极主动地与全世界的青少年交朋友;教育内容是联络结对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共同学习对方的自然地理、社会风俗和历史文化,拓展青少年的国际视野,从而推进中小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目前蒙古国在已有部分学校与中国一些学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一是愿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二连浩特市部分学校进一步扩大建立“姊妹学校”的数量,让两国学生开展“同心结”交流活动;二是开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在寒暑假期间互派学生学习语言,这样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内蒙古自治区城市中小学蒙古族学生的蒙语和英语水平、蒙古国学生的汉语水平。

(二)坚持互利合作,发挥专家作用,促进双方共赢发展。

1.加强中蒙两国教育行政人员和高等教育管理人员、教师的互访。教育交流合作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蒙古国高等教育已经普及,研究生教育名列世界前茅,其国际化程度大大优于内蒙古自治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中蒙大学合作办学、科研互补工作,增加互派教师访学的名额和比例。建立由行政、科研、学校等方面人员组成的中蒙教育专家指导团队。每年在两国轮流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由双方派出相关专家,培训两国的英语、汉语教师,召开主题学术研讨会,每年围绕一个主题,开展学术研讨,从理论研究到行动研究,推动两国教育发展。

2.增加志愿者服务项目,提高中小学生留学比例。近年来,中国有关部门通过派出志愿者及中文教师、提供教材和教学设备、组织教师访问团、举办汉语研修班,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汉语知识竞赛等方式,对蒙古国的中文教育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从2005年起,中国每年派出一批汉语教师志愿者赴蒙古国教授汉语,大约有30多所学校接受汉语教学志愿者教师。2009年我国共选派110名志愿者赴蒙古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

2008年5月,蒙古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国立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蒙两国教育、文化领域的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今后我们可以采取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蒙文系和中文学院及外语学院招募志愿者,与蒙古国学生结成“一帮一”对子,提高蒙方中小学生赴中国留学比例的方式,提高两国学生的汉语、英语水平,进一步促进中蒙两国教育新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教育厅民教处、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