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职业教育与农村青年就业

[摘 要]就业问题是中国面临的巨大难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成为我国今后就业的最大压力,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西部农村青年在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利因素。以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为宗旨的职业教育,与农村贫困人口就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应通过努力使之成为西部农村青年就业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农村青年;就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09-0075-03

中国农民就业的大趋势是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农民就业具有异地性、非农性等特征。西部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障碍是农民缺乏适当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既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社会技能,也缺少参加现代非农职业所需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因而,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有效手段就是对农民进行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并通过劳动力市场或者适当的劳动中介服务使他们顺利就业。

一、职业教育是促进西部农村青年就业的有效手段

西部地区,属于贫困地区,和东南部地区相比较,西部农村青年在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利因素:首先是非农产业的发展缓慢。比起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数量少、规模小,吸收不了多少劳动力。其次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约束。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很有限,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在市场上严重供过于求,因而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空间是有限的。再次是农民的社会资本的约束:西部农村远离市场,交通不便,使农民在就业方面所需的社会资本显得贫乏,信息不畅,渠道单一,就业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最后,在各种因素中最主要的还是贫困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以体力劳动为主,农民缺少从事非农产业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无法适应新型产业结构对技能型工人的需求,以致于造成了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必须针对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加强对西部农村青年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满足其就业的异地性、非农性需要。

黄炎培先生早就说过,职业教育宗旨有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个人谋生之准备”。职业教育的具体目的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技能,解决就业,服务经济建设为目的的完成性教育,对西部农村青年来说,应该是一种实惠的选择。首先,经济成本低,能够负担得起。虽然,和三年高中的学费相比,三年职业中专的费用要高一些,但高中毕业并不直接去就业。还有考大学,高中加上大学的费用要比职中高出好几倍。一个大学本科生四年学杂费近50000元,农村家庭本身经济贫困再加上子女多,人均教育经费贫乏,有些家庭因教育而返贫。如果用供一个大学生的费用供几个技术工,绝对是一个高效率的投资。其次,时间短,见效快。初中毕业上职业中学需要三年时间,如果是非学历性培训,时间则更短。而如果升高中考大学,本科需要7-8年,何况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可能还有考研,加起来一共需要10—11年的时间,这对急欲改变贫穷面貌的农村家庭来说是艰难的选择。第三,从农村青年的家庭社会背景来看,祖祖辈辈务农,缺乏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使花费了大量的经济成本和时间资源,好不容易大学毕业了,可是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是相当难的。我国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现状造成就业成本的提高,使农村子女在就业中成为弱势群体。第四,农村青年就业的期望值相对较低,且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这样能够满足那些招生困难专业的需求。另外,农村适龄青年的基数大,学校的挑选余地也很大,我国每年接近160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能上高中的只有400多万。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初中以下人口高达71.72%,其中农村高达95.26%:2004年全国的初中毕业生约2200万人,其中800多万直接进入了劳动力市场。据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和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的初中毕业生有明显增加趋势,一方面,随着今后大学教育规模的稳定,进入高等学府的农村青年数量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加强了职业教育方面的投贷力度,各县都建立了职教中心,有些地方还成立了职业技术学院,给农村青年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培训基地。和普通的学历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青年就业来说,应该是更加有效的手段。

二、西部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自从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2005年中职招生规模达到650万,实现了年初提出的比2004年增加100万的目标。高职招生人数也连年增长。但是伴随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凸现出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来看,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1、招生困难,缺乏规模效益。高职院校虽然招生计划人数增加但入学率偏低、辍学人数多,补录又造成生源质量下降;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农村的职业中学,招生困难,生源不足,有些职业学校为争取生源而出现了非正当竞争。其原因在于:第一,高校前几年的扩招的惯性作用。前几年大学连续扩招,形成普高热、本科热,致使职业学校生源不足。第二,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地区许多人对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普通教育的一个层次,社会上对初中毕业生的流向的排列为一普中,二职中,三打工。有些家长不惜代价找关系上普中,实在不行也得找个私立高中上。第三,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不当。有些地方把发展高中段教育片面理解为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把高中升学率作为评价初中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使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不能协调发展。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从473万人增加到822万人,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仅从358人增加到550万人,明显滞后于普通高中的增长速度。有些从普高改制的职高,由于生源不足、资源闲置又开始招收普通高中。

2、投入不足,设备落后、缺乏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在设备条件上要求特殊,不像普通教育那么简单,有教室黑板粉笔即可。职业学校为培养学生的生产和实际操作技能,需要足够的实验场地,实习基地,相应的也需要较大的投资。据有关专家测算,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西部地区经济普遍落后,国家、省市区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又十分有限,即使有一部分财力也投入到国家实施“211”工程的重点大学上,无暇顾及职业教育。大部分职业学校生平均经费偏低,校舍不足,缺少实习基地,设备数量少,配置低,满足不了教学需要:在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办学的管理体制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基地缺乏,严重影响着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在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办学规模的形势下,无疑也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3、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缺乏:职业教育除硬件要求特殊外,在软件上也与普通教育不同,它要求的是既懂理论又懂实际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专业课教师配备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教师进修渠道缺乏:西部职业学校教师学历低于全国水平。可查到的权威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44.33%,而甘肃省只达到32.96%;1999年全国普通中专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71.49%,职业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40.53%,而同期云南省普通中专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1.4%,职业高中仅为32,6%。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教师合格率为79.5%,而职业中学教师合格率为63.77%。国家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后的高职院校教师部分来源于中专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现有的教师有的是从普通中学转来的,有的是近年新分来的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4、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机制陈旧。据调查,职业学校的辍学率大大高于普通学校,其原因在于专业设置不合理,办学机制不灵活,造成就业困难。有些学校教学内容陈旧,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有些学校盲目跟风开设所谓热门专业,造成供求失衡;还有些学校没有以就业为导向,而是忙于与高一级院校合办升入学的考前培训,重文化课的补习而轻技能培训,这种学历化办学倾向造成很多毕业生就业困难。再加上评价机制问题,由于职中的学生一般文化课基础较差,一旦考试不及格,就会产生厌学感而中途辍学。

三、加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农村青年就业

面对西部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政府社会及职业学校自身要多方出面,多管齐下,加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积极促进西部农村青年就业。

1、各级政府应加大对西部职业教育的投入。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国务院已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中央政府在政策上应向西部职业教育倾斜,首先应加强对西部“国家重点”中职学校的重点扶持。中等职业学校与农村青年就业关系密切,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经过教育部评审遴选出来的具有较高办学水平的示范性学校,一般具有办学历史长,办学经验丰富,师资水平较高,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较强等特点,具有较强的骨干示范作用。因此必须从政策、经费、外部环境等方面对西部重点中职学校给予特别的扶持,继续扩大其招生规模。其次,扩大对西部职业教育教改试点专业、实验实习室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扶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较之东部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拳头专业少、实训条件差。因此建议扩大西部职业教育的国家级、省部级教改试点专业和实验实习室、实训基地建设,以此带动西部职业教育增强实践性和应用性,向较高的水平发展:再次,要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助学制度。中央和地方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人家庭子女,把目前在大学实行的助学贷款制度推广到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去。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统筹力度,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形成规模经营。撤消办学条件较差、效益低的职业学校,合并规模小和分散的行业、部门的职业培训机构,在县区政府所在地建设起政府主管、部门联办,集教育培训、科学试验、技术推广和生产示范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县级职教中心。在地市级城市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建立职业技术学院。要下大力气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以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经济,加强“双师型”职业师资队伍建设: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拿出一定经费,制定出有关职业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和具体措施,加强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有必要在西部每个省建立一所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专门为职业学校培养专业师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远程职业教师培训网络;校企结合,人员互动,派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专业实习和考察,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等。

2、西部职业学校要以促进农村青年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进办学机制改革与创新:首先,结合市场需求,发挥本地优势设置特色专业,淘汰过时或供大于求的老专业。其次,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的办学模式。西部各省市区要瞄准当地资源优势,瞄准市场与各行各业签订培养合同,扩大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路子。地方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应在校企合作中牵线搭桥,制定鼓励和支持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的政策措施,携手培养应用性人才。再次,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把原来的学历教育为主的方针,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职业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的方针。取消招生年龄限制,实行弹性学制,打破三年全日制的教学设置。根据学生年龄,让初中刚毕业的参加正规的学历教育,年龄偏大的失业青年(18—26岁),实行免试入学,参加短期培训。另外,在学习考核过程中,应淡化理论课而注重实际技能的提高。这样既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又有避免了部分学生因理论课不及格而中途辍学。

3、东西联合,城乡结合,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职业教育、城市对农村的对口支援和交流。西部地区生源充足,资源短缺,就业空位很少。和西部地区比较,东部地区资源充足而生源短缺,人才需求旺盛。因此东西之间应加强合作,资源互补。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和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西部学习、东部实习和就业的合作模式。国家和东部地区各省市在制定支援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中,都应有对口支援西部职业教育的相应措施,从教育理念、教学改革、师资培养、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加强东西部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西部地区各省市区和职业学校也应主动向东部发达地区学习,寻求支援,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东西各省市区要尽快建立并完善劳动准人制度,凡需要技术、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岗位和职业,应优先聘用具有“双证”的毕业生。对非法雇用不具备职业资格人员的企业实行严厉制裁。把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标准相挂钩,使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4、转变现念、与时俱进,推动西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严重,而另一方面在我国又出现了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缺乏,职业学校就业率不断攀高,2004年全国中职就业率达到95%,有些地方高职就业率超过普通本科。因此,西部地区农村青年及其家长应及时转变观念,积极参加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鼓励全国的优秀大学生积极到西部职业院校任教,为西部新农村建设服务。各级劳动力市场和劳务中介组织也应积极牵线搭桥,以促进西部农村青年就业。总之,只要政府、学校、社会各界齐心合力,共同支持西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西部农村青年的就业难题就会得到解决,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将会加快。

[注:本文系共青团中央2004—200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陕西职业教育与农村青年就业)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组长;刘宏全;成员;郭秀芬 杨娟茹 屈永锋丁大魁高居红王军民郑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