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08\09全国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说开去

中央7号文件颁布至今已近三年时间,从2008年5月在张家港市召开的“迎奥运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到2009年5月在重庆举行的“阳光体育现场展示活动”,彰显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及健康的实实在在的重视,导向引领作用突出,既带动了各级各类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和展示,更使“阳光体育运动”家喻户晓,唤起了全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广泛关注,为赢得社会力量更加广泛的支持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政府出面的行动保证了宏观重视和经费投入的话,那么,阳光体育运动质量的提升、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质的提高,还是要靠广大学校领导和一线的学校体育人去落实和经营的,否则,仅仅是“风景”而已!“阳光体育”口号式的意义亦众所皆知,但怎样使形式和政策思想转化为深入人心的行动和理念?怎样才能完全释放“阳光体育”的政策意义?更有一些困惑和问题值得我们思量,理性的反思也许才能使我们的阳光体育运动更上一个台阶,使我们的日常体育教学成为一个对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负责的自觉行动。

一、到底谁该对学生的健康负责:社会、家长、学校、还是学生自己?

由于学习的压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闲暇的体育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都难以保证,再说他们也愿意“舒服”地生活着,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的缺乏,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学生的体质自然无法得到提升。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对于孩子的身体情况熟视无睹,这样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可能为“阳光体育运动”营造必要的氛围。我想这也许是这些年来我们活动搞得轰轰烈烈,而学生的许多健康指标却未见的好转的根本原因。人们尽可以在书斋里撰写著作,构想着教育改革的美好愿景,同时又任凭应试教育越演越烈,一些不良状况仅举一、二例就已让人触目惊心: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城市男生的超体重及肥胖率竟高达12.03%,与1985年比,在城乡男女学生中,有87.5%的学生肺活量呈下降趋势,肺活量/体重指数平均下降幅度达6%,这两个指数可都是与耐力素质、心血管系统功能直接有关的重要指标啊!2000年的调研结果显示耐力、柔韧等相关指标较1995年又有所下降,肥胖比例及近视率也居高不下,2005年、2007年的调研结果又显示出这些指标持续下降,特别是学生近视眼率、非正常体重比例进一步攀升,等等这些将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新华社记者马邦杰2007年的一篇文章说:种种数据和迹象表明,中国普通百姓的体质每况愈下,今年四川省绵阳市城区高考考生体检结果表明,参加体检的12891人中,全部合格仅883人,合格率不到7%。三年前,深圳市高考体检时,考生体检合格率也不足10%。从个体的角度讲,很多数据可能对一个人、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来说,都显得是那么的无关紧要,但把国家统计指标纵向一对比,或者与国外一对比,就显现出严重性来,对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这和我国日益增长的物质经济水平、奥运会上的辉煌成绩、中等教育的普及是一系列令人尴尬汗颜的矛盾现象。“长此以往,‘东亚病夫’的帽子又要扣到中华民族的头上来了”,“学生体质下降的危机比金融危机更严重”。其实无论如何,健康应该永远是第一位的。

二、领导、教师、学生都应该自省:锻炼身体我们需要强制措施吗?

不同学习阶段的“阳光体育运动”应各有特色,现在高中阶段女生的惰性明显增加,“应试教育,分数至上”在她们身上的反映就是:我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跑步的,不是来锻炼的。在教师的苦口婆心后,面对这样的尴尬时我们该怎么办?教育要真是万能的就好了!除了分数已经很难再激发起一部分学生的激情了,怎样才能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成为这部分学生的自觉行动呢?我想,在制度层面深入强化时间的保证,落实这方面我们体育教师可能是人微言轻,但在克服学生的惰性方面我们可动动脑筋,除了在认识上积极引导好她们外,应多开发引进一些供她们选择的项目,如各种健身操、健身舞、呼啦圈等,但这毕竟有一定局限性,乒羽场地又有限,我们可以适当地改进重组一些竞技技能项目,如排球垫球比赛、垫球接力、花样跳绳等。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两年有余,距离实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的“两个85%”的目标还有不到两年时间,我们的领导、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是否该检查自省一下:我们尽到责任了吗?各项要求落实了吗?我们的学生进步了吗?我们的学生是否至少掌握两项日常锻炼技能并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了吗?另外,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完善,适当地强制性也是可行的,假想一下,如果没有高考,有多少学生是愿意起早贪黑学习的?良好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阳光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和规定性。“这不是自己的事,是一种义务”,北师大教授毛振明先生例举的清华大学马约翰教授的“强迫体育”现象就很能说明问题。俗话说:上等之人不管成人,中等之人管之成人,下等之人管死不成人。假如用到我们的学校体育上,我不知道我们属于哪一类?当一个好的政策出台后没有落实,我们的学校领导者又是属于哪一类?任务紧迫,我们应该直面现实,共同找出突破“瓶颈”的途径。

三、我们有没有真正去反思实践中的问题,是被动应付还是醒悟的职业敏感?

从目前各级各类的“阳光体育运动”展示看,场面热闹有加,课堂的拓展丰富多彩,但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不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健身特长和形成健身习惯;现在的场地器材在很多方面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我们应学会开发创新教学资源,这方面很多学校在做,但应该还能做得更好。如果说小学低年级以各种游戏来培养学生体育情趣和发展身体素质的话,那么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则应在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逐步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养,到高中、大学阶段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兴趣特长,并进一步提升健身技能,从而养成自觉健身的习惯,使体育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能影响到周围的人。关于教学资源的引用创新,很多学校都动了一番脑筋,引进了跳竹杆、袋鼠跳、千足走、轮滑等项目,创新了花样跳绳、踩高跷等项目,从全国范围看有些地方创新了棒垒球、三门球、桌排球等很多好项目,“阳光体育运动”使我们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但说实话,游戏项目是好的,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不分学习阶段滥用,教科书上很多应该学习的项目为什么不用呢?这些项目对学生身体的锻炼经过实践证明有着不可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如技巧等。而且游戏的选编和实施有没有和学生的年龄阶段相适应,有没有和该年龄阶段最敏感的素质发展紧密匹配,而不是光顾了兴趣和场面的热闹好看,这是一个值得周到思考的问题!游戏项目可不断开发创新,易学易开展易激发情趣,场面好看热闹,但年龄性别特征较明显,技术含量低,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运用比较好,在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可作为调节,不应成为主流,而应多看到教材的延伸,为“2+1”服务。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校弃现成的篮、排球场、体操器械不用,一窝蜂的都是“壮观”的游戏,有些游戏学生等待时间太长,练习量有限,更何况大部分游戏能成为今后健身的一技之长吗?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我们在安排“阳光大课间”和“阳光课外文体活动”时,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我们的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场地了吗?项目设置安排的运动量怎么样?达到了一定的健身效果吗?在照顾学生兴趣的同时,我们怎么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延伸到“阳光运动”中去?学校的教学资源有没有充分利用?我们项目的选择安排是否对激发运动兴趣或对培养健身特长有利?练习项目的选择循环怎样更好?怎样使学生的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健身效益达到最优化?有些问题随着经济的增强和政府的重视都在一一得到解决,但仍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解决。当然我们也可把一些技能项目游戏化改进,以利开展和掌握,这需要领导的扶持和制度的落实,更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的职业敏感和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四、应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和非体育教师资源,提高和丰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

校外力量中蕴藏着丰富的阳光体育运动人力资源和项目开发资源,如一些民间的专业协会,学校非体育教师中也有相当的体育积极分子,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提高和丰富我们的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各级的体育局也应大力的支持,然在各级各类的阳光体育运动展示和经验介绍中鲜有这方面的内容,也许结果已经很好地展示出来了,但要广而推之的话,光看结果很难见效,必须要看到利用校外资源和非体育教师资源以及体育局等专业部门如何提供支持的过程材料,这样才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体育局等部门提供的专业支持、校外资源的引进转化与校内培训组合能形成强大的合力,这种方式对提升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五、体育智育是不是天生的冤家?展示评比与常态实践下的矛盾怎么克服?

政府有关部门虽然也大力支持“阳光体育运动”,但迫于升学的压力、社会的影响,他们不能置各种压力于不顾,也没有拿自己的乌纱帽做赌注的勇气。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也许只能应付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从“阳光体育运动”展示评比中看,各校计划周到,组织管理网络层次分明,活动开展有声有色,师生投入地乐在其中,激情四射,场面的确令人欣喜,然常态下的阳光体育运动在风声过后,大部分依然恢复原有的局面。特别是为了中考、高考的卓越成绩,有些学校可能连学生体育锻炼时间都无法保证,还谈什么“阳光体育”、“健康第一”呢?各级学校常态下的阳光体育活动课能正常开展吗?如何制止学生体质的下降趋势?这不得不令我们担忧。“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个要求不知已提了多少年,落实情况无人深究!到底是哪个层面出了问题!也没有明确答案,这就无法对症下药。导致常态实践下最大的尴尬是:时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量缩水,师生的惰性特别是高中女生的惰性明显增加。上级的督导检查和考评固然能抽一鞭子,但这本身就是繁琐和令人反感的,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幸运的是,不管以前怎样,由国家政府高层提出“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案,可见其力度和重要性,这对全体学生是一个福祉。但“阳光体育运动”是否仅仅是个节日呢?我们该如何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制度?在越演越烈的应试教育与“阳光体育运动”的PK中(特别是初、高中),能否实现双赢,造福与我们的学生!能否增加我们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砝码!这需要我们有合理健全的制度,更需要我们领导者的创新勇气和智慧!

最后,期望每次花大力气的“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能真正起到导向和引领作用,希望我们的一线体育人真正去反思实践中的问题,用醒悟的职业敏感去经营“阳光体育运动”,而不是被动应付;也期望我们大家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和“健康第一”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去,切实使认识和实践都发生质的改变,为学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好,使其成为自觉的常态,只要行动,总有收获!否则,昙花一现会造成恶性循环的后果,应该警醒!

参考文献:

[1]李小伟.改革开放30年,我们携手向前[J].中国学校体育,2009,(2).

[2]李海燕,章柳云.“阳光体育冬季长跑”专家、媒体座谈会纪实[J].体育教学,2008,(11).

[3]宋尽贤,陈永利.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金色的阳光下健康成长.[J]中国学校体育2008,(4).

[4]刘海元.进一步深化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推进阳光体育工作[J].中国学校体育2008,(9).

[5]章柳云.用爱和责任将阳光体育运动推向深入—湖南、重庆推进会有感[J].体育教学,2009,(6).

(江苏省张家港市晨阳学校中学部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