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多样化发展”系列之一,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解

[编者按]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回报率是多少?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宏彬教授与合作者一道,测量了不同教育程度的教育回报率。他们的结论是,与高中相比,大学教育的回报率是40%,中专和大专的教育回报率也都超过20%。然而,对于没有上大学,仅完成高中教育的人来说,高中教育没有任何回报,即高中毕业生收入和初中毕业生一样多。

高中三年的发奋苦读为什么不能带来回报?

因为中国的高中教育已蜕变为一种只为升学负责的人才选拔机制,定位单一,使得高中教育本身并没有任何经济回报。

这种现实,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背道而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高中的多样化,对应着人本身的多样化;高中的多样化,也对应着理性办学的良好的教育生态。本刊特别策划“高中多样化发展”系列,呼吁:“坚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一部分的定位,走多样化之路,办出特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自从《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方向和确定了改革试验区以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得到了教育实践部门的积极响应。说明该政策符合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实践中有三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一是多样化发展的动力与需求是什么?二是培养目标多样化还是培养过程多样化?三是政府应有的推进策略是什么?在此,本人谈谈看法。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动力与需求

除了《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普通高中多样化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外,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是由普通高中教育使命决定的,也是高中教育不同类型教育结构调整的需求。

一、历史发展赋予了普通高中双重使命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表明,面向民众的普及教育和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分别从学制两端起步,逐步向学制中段转移。18世纪欧洲一些国家实行小学教育面向贫民民众,是终结性教育,以培养资本家需要的劳动力;当时的中学不与小学衔接,而是招收有良好家庭教育基础的贵族儿童,与大学衔接,培养社会精英。到了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这些国家才开始建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贯通衔接的学制体系。此时,普及教育使命从小学开始逐步上移,精英教育使命从高等教育向下延伸,两种使命在高中教育阶段交汇,使得高中教育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美国在19世纪中叶一手抓义务教育,一手抓高等教育。到了20世纪初,两个使命在高中阶段汇合,美国中等教育才得以崛起。日本明治时期提出“开民智在小学,养伟器在大学”,生动反映了“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到了明治后期,经济社会进步,又有满清政府“甲午战争”战败赔款,日本的中学教育才得以发展,而且高中教育逐步承担起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两大使命。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高中教育承担着双重使命,需要多样化发展,才能不辱历史使命。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是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学校类型不多。1995年,原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多种模式办学。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各地可以举办少量侧重外语、体育、艺术以及加强某一学科的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学生。”就在《意见》颁布后的10多天时间里,原国家教委又专门针对薄弱高中办学模式改革颁布了《加强薄弱普通高级中学建设十项措施的通知(试行)》,该通知特别强调加大对农村薄弱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建议将薄弱高中可以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或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还可以继承和发扬本校的传统优势办成具有某种特色的学校。可见,当时的改革思路,已经为综合高中的发展,乃至高中多样化发展做好了铺垫。

紧接着,我国开始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这无疑是鼓舞人心的社会进步。但高校扩招,也造成了普通高中单一升学模式没有改革必要的假象,高中多样化也就没有得到及时推进。高校扩招时,重数量扩充,缺少专业类别结构和专职关系的调整,导致家长和学生发生错觉,认为只要读大学就可以有就业保障,升学预备模式的普通高中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但当高校扩招、社会发展、经济转型、就业等各种问题逐渐聚集时,国家意识到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转向呼吁发展职业教育。但现实中职业高中发展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再次被强调,一方面是为了调整普职规模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普通高中“千校一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并探讨综合高中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多样化还是培养模式多样化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普通高中要在学校类型、培养模式(包括评价)和办学主体等方面实现多样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辨析这几者的特殊指向,以便实施改革。办学主体多样化容易理解,除了公办民办之外,应该鼓励“中间类型”和集体化、集团化办学。这方面的研究将另外与读者讨论。在此,我们主要讨论高中学校类型和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

一、高中学校类型问题实质是高中培养目标问题

我国高中学校类型很少。由于高中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被简单划分为“升学”和“就业”两大类,所以学校类型主要是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两大类。现在,普通高中规模、比重都较大。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就是希望普通高中进一步分化,在这个大类内部要分化出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地位平等的综合高中、科技高中、数理高中、人文高中、外国语高中、艺术高中、音乐高中、体育运动高中、学术性高中、国际学校等多种多样类别。这样的分类,才符合人才发展的需求,才便于适应学生的志趣、特长发展的需要。

在各类高中里,考虑到学生分化的渐进性和反悔性,综合高中应该是规模较大的一类。因为多数高中生入学时不一定马上明确哪类高中适合自己的发展,此时他们可以先选择进入综合高中学习,通过综合高中内部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逐渐实现学生的分流。

目前普通高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略培养目标分类,而多从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角度对高中进行分类,如示范性高中、星级高中等。这种分类,实际上是对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单一的变相鼓励,导致所有普通高中都是为了升学,都瞄准北大、清华等寥寥几所重点高校,以升学率和“状元”落到谁家论英雄,贻害无穷。追根溯源,将高中学校划分成三六九等,示范性高中和一般高中有天壤之别,城乡高中差距拉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与培养目标匹配的各种高中类别太少。

当我们以培养目标来划分高中学校类型时,需要注意: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与丰富多样的人才类型相对应的概念。这样的分类维度边界不必十分清晰,有时可以相互交叉重叠。在相同类别的学校之间鼓励竞争发展,建设特色学校。此时,研究与高中学校培养目标相关联的学校宗旨、学校课程与教学、学校管理与环境、各种类型学校之间的校际合作、学校教育与社区的联系、学校教育资源的差异性配置等都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同时,以培养目标来划分高中学校类型时,也要处理好政府的指导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政府给出几套指导性的各具特色的课程方案,供学校选择是改革方向。国家课程单一,学校培养目标才雷同。所以“千校一面”的症结在上层,而不是在基层。在基于培养目标基础上的学校类型多样化方面,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英国自上世纪80年代,城市技术学校(CTC)异军突起之后,近15年左右,高中已经陆续分解为技术类、语言类、体育类、艺术类、商科类、工程类、数学和计算机类、科学类、综合类、音乐类和社会科学类10多种指导类别;俄罗斯在普通高中内部通过课程设置,分化为自然-数学、人文、社会-经济、信息技术几种专业式课程方案,指导学校选择并且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等改革都在进行之中。此外,日本10多年来开展实验,并且初见端倪的综合高中、进学示范高中、超级科学高中、超级英语高中,法国的自然科学、语文学和社会经济学高中分类,德国的语言-文学-艺术、社会科学、数学-精密科学-工艺学高中等,这些高中分类思路我们也要关注。

二、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为了有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设计和实行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是为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多样化服务的。从学校内部分析,培养模式至少应该包括学校文化、课程设置、教与学活动、学生评价、学校管理、校外合作等要素,其中课程、教学和评价应该是核心要素。这些领域如果不触动的话,整个学校的培养目标就很难实现,其培养模式就不完整。一个学校体现出来的培养模式,可以传播、被学习和借鉴,但是不可以盲目照抄照搬。

在改革实践中,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学生评价等方面探索了很多新模式、新经验,也有些教师的教育经验被宣传和推广。但这些均属于单项改革,只有将以课程、教学和评价为核心的各要素融合起来,形成对学生全方位的熏陶,培养模式才能说具有了雏形。

适应人才多样性的学校培养目标多样决定了学校类型多样,不同的学校类型可以有多样的培养模式,即使同类学校之间,甚至在同一学校之内也可以出现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这就是学校类型和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基本含义。总之,不能固化和僵化,培养模式要不断推陈出新。培养模式多样化的价值在于有效促进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

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的策略

普通高中多样化直指“千校一面”、缺少学校特色、忽略学生个性潜质发展需求以及难以消除“升学率”评价导向等弊端,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时代精神和前瞻意识。因此,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然关山座座,阻力重重,是陈旧文化改造、思想更新、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机制灵活的过程。要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应该从以下几点切入。

一、政府大胆赋权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梳理现行管理权限,认识高中阶段学校多种类型培养目标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减少统一要求,给各校广阔的发展空间。课程应该有50%的设置权赋予学校。校长选任也要向社会宣传,听取学校社区群众、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建议。教师的招聘要给学校各教研组话语权,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要坚持民主、公开、公正,给教师应有的权利。

二、保护学习节律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应该保护学生自己安排的学习节律,不能经常受到校内外考试的干扰。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学业水平测试、校际联考、各高校联盟联合招生考试、艺体类提前考试、模拟考试……直到最后的高考。当我们用这么多的考试去打断甚至干扰学生的学习节律时,有没有想过:国家推行的学分制管理和学业水平测试是什么关系?政出多门,各自推出考试之前是否需要顾及学生的感受?给学生一定时段自我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有没有必要?到底怎样做才能实现“以学生为本”?这些问题要公开讨论,引起关注。而且不同类型的普通高中、不同的培养模式,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学习节律,都需要我们给予保护。例如,侧重科学技术类的高中,科学实验的周期要得到珍重,再安排其他教育活动;侧重人文类的高中,其社会实践环节要加强,再排列时间表。

三、丰富备选资源

普通高中多样化最终指向学生的个性需求,这也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不论多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是不同培养模式的打造,都离不开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现在尽管我们也提倡让学生进行选择,但选择的重要前提之一是看提供的备选资源是否丰富多样。普通高中里仍然存在的“限选”和“必选”等概念,表明很多高中显然还没有把选择权彻底交给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高中多样化正是通过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机会,来实现更适宜学生个性潜质、兴趣、特长发展,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因此,解放思想,给学生松绑,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是保障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保障学生的发展连续

高中仅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一个短暂阶段。建立高中阶段教育与前后各阶段教育的衔接应该是基本的教育常识。普通高中多样化应立足于把学生已经萌发的或已形成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品质在高中阶段延续下去。高中不是教育的起点也不是教育的终点,要承上启下,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和平台,使学生如其所是地发展。一定要转变“到高中了,一切欲念和爱好都停下,专注高考目标”这样的反教育规律的观念,更要批判“生时何必贪睡,死后定能长眠”这种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的非人性的“高考倒计时”蛊惑宣传。实际上,我们历届高考所考出来的高分学生后来被证明是平庸之辈的现象,已经反映了无视学生发展连续性的危害。

总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警惕“被多样化”,在体制、政策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推动多样化发展容易变成一场时尚运动,一阵风,作秀,赶时髦。所以,我们要辨析真伪,避免出现简单包装,改头换面,用华丽的文章和少数学生参加的小动作,替代使全体学生受益的真正的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大趋势。

(责任编辑/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