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瘫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早期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  要】目的:探析截瘫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早期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收集自2013年1月到2018年6月以来,我院的52例截瘫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后及时给予相应的早期综合治疗及临床干预,通过设定的临床观察指标,来判定其治疗效果,同时予以分析、讨论和总结。结果:5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截瘫患者经过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其中47例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缓解,未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2例并发肺栓塞,3例出现后遗症。结论:截瘫患者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后遗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早期干预、早期治疗临床疗效肯定,未出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关键词】截瘫;下肢静脉血栓;早期治疗;临床观察

一直以来,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与诊治是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但受患者受检时间、截瘫程度、预防方式、随访时间及诊断标准等因素影响,截瘫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具有差异性[1]。为进一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为截瘫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依據。本报告主要针对该群体的并发原因、临床早期治疗、早期干预及效果观察予以探讨,并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3年1月到2018年6月以来,实施治疗的52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截瘫患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76岁,致病原因:颈椎损伤、胸椎损伤、腰椎损伤;纳入标准:(1)脊髓不完全性损伤的截瘫患者;(2)有下肢静脉血栓的症状及体征;(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未出现肺栓塞及后遗症。

1.2方法

(1)口服药物治疗: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次,3次/天,连用12天后改为1次,维持治疗,同时加服迈之灵片,1片/次,每日2次,维持治疗。

(2)皮下药物治疗:予以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皮下注射,每日一次,连用12天。

(3)静脉用药治疗:①予以20万单位尿激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1000ml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10天;②将300mg血塞通注射液与浓度为5%的250ml葡萄糖注射液充分混合后予以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12天。

(4)外用药物治疗:予以25%硫酸镁注射液每次10ml和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每次2ml,交替用纱布湿敷,每日一次,连用12天。

(5)其余方法治疗:患者发病初期应将其肢体尽量抬高,避免搬动患肢或受到挤压;若患者存在炎症等情况,予以适量抗生素治疗[2]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体征有无缓解;②有无不良反应;③彩超复查结果;④有无并发肺栓塞;⑤是否出现后遗症。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1.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例截瘫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经过早期治疗及护理干预,12天后,疼痛及肿胀明显缓解,未出现不良反应;2月后随访复查,其中47例疼痛及肿胀完全缓解,2例并发肺栓塞,3例出现后遗症。

3 分析

患者截瘫后导致下肢失去自主活动,加之长期卧床及下肢肌泵功能减弱,最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而截瘫患者在感觉、运动及反射方面都较正常人弱,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报告中对截瘫患者明确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后尽早给予综合治疗,按照溶栓、抗凝、活血化瘀、消肿解痉的用药原则,给予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钠、阿司匹林、迈之灵、血塞通、硫酸镁、山莨菪碱等联合应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注意凝血四项的监测,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药物的用法和用量。通过12天的连续综合治疗及后续的维持治疗,通过临床观察,效果显著,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血栓进一步发展的几率降低,临床症状体征得到缓解。

4 讨论

静脉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截瘫患者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泵作用减弱或消失后可造成下肢静脉血液速度减缓。截瘫后其肢体周围毛细血管平滑肌与交感神经不再是被支配关系,血管长时间处于舒张状态,进一步导致血液流动速度过缓;同时机体伴随其他组织损伤,失血过多,产生应激反应,促使血液发生再分布现象,导致下肢部位缺血缺氧,最终酸性代谢产物堆积过多,对血管内膜细胞造成严重损伤。此外,在产生应激反应后,机体内部儿茶酚胺分泌量大幅增加,增高了血小板的聚集性。据相关研究显示,相较于健康人群,截瘫患者血液流动状态易发生改变,增加血液粘稠度[3]。更有学者提出,患者在发病早期所应用的止血药物,亦属于下肢静脉血栓的关键诱发因素之一。截瘫患者下肢肢体感觉、反射、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会对自身下肢状态及所产生的症状感知减弱,这就使得在截瘫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时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显得非常重要。

为进一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截瘫患者的早期训练,鼓励患者进行肢体活动,如深呼吸、足趾活动等。早期可由护理人员协助开展被动活动,后期可逐步向主动活动过渡,增强肌肉泵功能。对于卧床患者,护理人员应协助翻身,定时更换体位,促进下肢静脉血液流动,维持血液正常循环。必要时可使用充气加压、弹力袜等机械预防措施,改善接受静脉输注治疗患者的下肢状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发生。在药物治疗期间应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有效控制药量,给予适当溶栓及抗凝治疗,必要时可予以介入治疗,进一步保障疗效[4]

综上所述,截瘫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等严重并发症,故应在早期开展预防干预及综合治疗,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血栓发生几率,降低肺栓塞率及后遗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漆敬.下肢静脉血栓超声临床诊断方法与疗效探究[J].心理医生,2016,22(22):52-53.

[2]杨佳音.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策略研究[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8,6(4): 218-221.

[3]毕显芝,赵利英,霍海凤.系统性康复措施对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07):137-138.

[4]蔡玲,蔡敏.26例颈髓损伤合并高位截瘫患者的护理体会[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13(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