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与评价

摘要:采用本教学法的目的:讨论、探索病案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提高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质量。方法:在本院部分专业三年级本科学生尝试使用。结果:接受病案教学法教学的学生中90%认为该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明显优于较传统方式。结论:病案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更有利于基础知识与临床医学的联系。

关键词:病案教学法;医学遗传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59-03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课程,主要介绍有关人体遗传性状及其传递机制等基础知识,归属于基础医学的学科群。然而医学遗传学又涉及到许多遗传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内容,又属于临床医学的范畴,所以医学遗传学与临床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长期以来,医学遗传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老师按教材编写内容一一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笔记,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兴趣,临床疾病也少有提及,造成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的教学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尤其是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由于临床课程大量开设,他们已经具备相当的临床知识,而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若不注重与临床问题的联系,就很难调动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难以实现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病案教学法起源于百年前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在国外医学院校开展较为普遍,目前国内也有较多医学院校逐步在部分专业使用。该法是以典型病例为先导,以临床及相关基础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法。[2]在医学遗传学教学活动中应用病案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病案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首先介绍临床上典型病例,然后引出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遗传病,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拉近了理论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启迪思维,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启发诱导式的转化。

一、实施病案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遗传性疾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结合临床遗传病病例进行的病案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拓展了学生思维,同时加强了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感性认识,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精选病例,引出问题。病案教学的关键所在是教学病例的选择,病例是否切合实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研究教材,广泛查阅文献,采集与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典型病例,提出紧扣医学遗传学知识,典型而浅显易懂的临床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求知和创造性思考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迅速集中精力进行课堂学习。如在讲授“遗传病筛查”一节时,可预先在屏幕上放映一段视频,画面上出现两个儿童,其中一个女孩又唱又跳,活泼可爱;另一个男孩却坐在地上,表情呆滞,并不时将头撞向自己的膝盖。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这两个小孩均是PKU(苯丙酮尿症)遗传病患儿,但表现迥异。接着老师设问:同样疾病的患者,一个表现正常而另一个表现患病,为什么?由此先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病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条件:首先,所选病例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其次,病例经分析、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应该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与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相对应;最后,由于大三学生仅在课堂上学习过临床课程中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尚未接触临床,没有实际工作的经验,病例的选择应浅显而典型,教学过程也应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典型到一般,逐步完成教学任务。

2.结合病例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利用问题导入新课,指导学生带着问题与悬念去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随时联系所举病例,使抽象的医学遗传学理论融入生动的病例中。二者的融会贯通有助于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本实例中教师可逐步介绍遗传病筛查的概念、类型、方法和意义等基础知识,再结合视频病例来讲解,告诉同学们该视频中的女孩出生后通过新生儿筛查即确诊为苯丙酮尿症患儿,而男孩没有进行新生儿筛查。接着,联系到同学们已经学过“代谢性疾病”这一章节关于苯丙酮尿症相关内容进行复习,了解到苯丙酮尿症发病原因是由于患儿遗传性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体内苯丙氨酸大量转化为苯丙酮酸而导致多种临床症状发生,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对于已经确诊患儿可采取什么手段来避免以后出现神经症状等临床问题?最后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以达到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理解。

3.回答问题,归纳总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最初所提出临床问题并归纳总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实例中,由于患儿体内苯丙氨酸不能有效代谢,因此可对确诊患儿可通过限制苯丙氨酸摄入的“饮食疗法”来预防临床症状的发生,视频中的小女孩正是采取这样治疗而表现正常,免受病痛折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新生儿筛查”对预防遗传病的重要性。最后归纳本节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随着病案教学法的开展,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授课结果

对08级学生进行调查,90%以上的学生反映病案教学法新颖灵活,印象深刻,对临床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学习效率也有极大提高,因此笔者认为病案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

三、讨论与分析

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合格医生[3],这与病案教学法的目标是一致的。总的来说病案教学法其优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病案教学法的开展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工作态度、全面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教学能力及高度的教学责任心。为了更好地精选教学案例,保证教学案例的真实性,教师必须具有掌握和熟悉病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在课前充分准备,查阅各种文献,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临床资料,搜集常见、多发及典型遗传病教学病例,并能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在进行病案教学准备的同时也促进教师加强对周边知识及边缘学科的学习,熟悉当前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因而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大三学生面对大量临床课程学习,学习任务重,而医学遗传学作为一门基础选修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与临床学科相比更为抽象、枯燥和繁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主动性严重不足。改用病案教学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密切联系,对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病例是理论和实践相连接的纽带,使书本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病案教学法侧重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培养开放型现代化实用医学人才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病案教学法这种以病案为先导,问题为基础,以提高学生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可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推理能力,实现教学方式从灌输式向启发诱导式转化,对推进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医学基础课的改革方向。但由于病案教学法在本院开展时间不长,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调查、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改进而加以完善,只有不断研究与深化,合理运用病案教学法,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婉婉.医学院校社科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设计和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55-56.

[2]胡晓玲,傅美华,肖风华.病案教学法在妇产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52.

[3]宋利萍,王传生,邢淑兰,等.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