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再生纱线产业观察


  编者按: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实施两年有余,在多个行业都出现了可示范的循环经济案例。在纺织领域,再生棉纱就是循环经济中重要的一项活动,既实现了天然纤维资源的再利用,同时也赋予了纺织废料的资源化内涵。
  
  2009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指出,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所称的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所称的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所称的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本文所介绍的再生棉纱就是循环经济中重要的一项活动。
  再生棉纱是指利用某些在纺纱、织布、服装加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布角料或废丝为原料,经再加工所制得的纤维材料,该纤维的性质或结构与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相同,以此生产出的纱线。
  再生棉纱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用废弃布角料等加工制成的棉型纤维纱线,另一类是瓶片熔融抽丝加工成的涤纶短纤纱线。本文仅对前者做出介绍。据不完全统计,该类再生纤维产量达到约 300 万t/a。
  一、再生棉纱产业概况
  (一)再生棉纱产业发展历程
  据记载,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的再生棉纱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并在近年来得以发展。就以宜山镇来说,土纺土织传统有 350 多年的历史,在计划经济发布票的年代,当地的人们挑着货担走街串巷收集各种碎布,加工成粗纱粗布以解决一些穿衣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 90% 以上的农民大兴纺织业,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家庭工业和联产工业为支柱,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购销员为骨干的农村商品经济新格局。
  进入21世纪,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再生棉纱纺织业已是当地不可忽视的行业之一:其产出量越来越大,已是纺织业重要的原料之一;其加工产业,已成为乡镇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从业者众多,已是重要的民生产业。
  据调查,全国各地服装产业集群是再生棉纱的主要原料基地,棉型再生棉纱基本上是由棉针织服装的布角料加工制成,化纤再生纱基本上是以涤纶服装或制品的布角料加工而成,通过专业化的布角料经营、再生棉纱转杯纺纱加工、纱线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链,为牛仔布、窗帘布、沙发布、手套和拖布提供了原料。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再生棉纱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二)再生棉纱产业现状
  1.资源
  全国约有几千名购销员长期集中收购布角料,以全国各地服装产业集群的布角料为主,同时部分东南亚地区如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服装企业 90% 的废弃布角料以各种方式进入我国。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内再生棉纱使用的布角料等原料量共计能达到 300 万t左右。
  2.产量
  在再生棉纱生产过程中,按照 10% ~ 15% 的损耗率计算后,可估算出国内再生棉纱纱线产量约为 250 万 ~ 270 万t。其中,只有约 10% 的产量计入到国家统计局的纱线产量中。因此,尽管再生棉纱产量大,但由于它所使用的原料和产出的纱线均未计入统计的范围,不涉及对目前的棉花和化纤等棉纺用原料需求的测算。
  3.产品
  再生棉纱包括棉型再生纱及化纤再生纱。在使用方面,一部分自用于纺纱、织布、成衣;另一部分则将其打包后直接销售。目前再生棉纱的生产、销售及使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小型产业链。棉型再生纱用途中,1/3 用于生产牛仔布,1/3 用于生产窗帘和沙发面料,其余用于生产劳动手套和拖布。化纤再生纱多用于生产装饰布、手套、拖布和填充物等。
  4.贡献
  仅宜山镇来看,以转杯纺纱工艺加工再生棉纱的规模以上企业约 40 家,加之以家庭作坊加工的户数,全镇有85% 以上的农户、含外来农民工约 6 万余人从事再生棉纱的生产及流通,年产约 80 万t纱线,产值 30 多亿元。以此类推,全国约有 30 万人从事着再生棉纱的加工及流通,估算产值约 200 亿元左右。
  如前所述,全国再生棉纱原料约 300 万t,以 50% 的棉型再生棉纱计算,按每亩棉花产量 200 kg计算,相当于约700 余万亩棉田的产量。
  (三)再生棉纱产业的特点
  经过这次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再生棉纱产量不可小视,如何看待和规范乃至提升再生纺织业,值得纺纱和织布行业重视,其特殊性决定了该产业是不可缺少和复制的。
  1.传统性
  再生纺织业存在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随着世界特别是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产生大量纺织和服装的边角料,温州地区早在明清时代就出现了土纺土织,该地区地理环境特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山多可耕种土地少,也没有大块的土地可供发展大型工业化项目,而这一带的气候四季温湿,非常适合纺纱生产。在此次考察的工厂中,即使规模以上的纺纱企业也少有安装空调加湿设备的,一方面是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也和湿度大有关,在漫长的时间里,当地的土纺土织已经形成了传统与习惯。
  2.独特性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仅宜山镇就有 1 000 多名购销员长期在外,他们长期奔波在内地的服装企业以及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东盟国家的服装服饰加工场,品类不限、多少不限、地域不限,分区收购、集中运输,以最快的速度把废弃布角料源源不断地返销运送到苍南县的各个乡镇纺织企业和专业户。
  3.民生性
  温州地区的百姓普遍吃苦耐劳,即使有钱了,也依然不放弃这一传统产业,现在再生纺织业已经在苍南县的龙港、望里、新安、藻溪、芦浦、云岩等十几个乡镇得到发展。统计显示,全县有上下游再生棉纱企业 8 500 多家,各类机器设备几万台,从业人员达 20 万人,2009年工业产值达 145 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产值 27.7%,是苍南县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据调查,一般分拣碎布角料的大多为中老年妇女,月收入 1 000 元左右,这些人随子女外出打工,帮助照顾小孩的同时再得一些收入;纺纱企业的工人月收入在2 500 元左右。苍南县本地人基本上都是或大或小的企业主,雇佣的基本上是外地的农民工。
  4.生态性
  废弃布角料全身都是宝,首次的下脚纺出的纱可用于服装的生产,二次下脚纺出的纱用于装饰或产业用品,就是生产中不能纺纱的纤维粉尘也是造纸业的好原料,可被造纸厂收购。再生纺织业发展不仅没有同国家争原料,而且为全国乃至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城市和厂家解决了布角料处理难题,为这些地方环境治理作出了贡献。再生纺织业生产地拖、宠物用品,远销欧美国家;用布角料加工成再生棉并纺成纱,是各类纺织品的原料,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既为社会节约了大量资源,又间接增加了棉花种植面积,属于典型的循环经济。“舍小家为大家”,如果这些废布角料得不到处理,污染环境也将是一个难题。
  (四)再生棉纱产业存在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再生纺织业发展曲折,特别是“黑心棉”的帽子,使这个循环经济产业遭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偏见与歧视。这既有行业本身的客观原因即能耗高、污染大,更是政策、管理和人的素质等主观因素使然。
  1.无序发展现象严重
  由于缺乏土地建设仓库、交易市场和标准厂房,苍南县存在大量违章建筑,造成企业分散,规范难度大。布角料堆放混乱,影响市容市貌,并存在大量安全隐患;泺口机多数分布在城区和中心村的房前屋后,布局散乱,污染环境。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处于自流经营状态,蕴藏着较大行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