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与主要原因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通过选取产业偏离度模型、偏离份额指数模型等分析方法,从三次产业基本变化、产业结构偏离状况、主要行业优势度变化几个方面对江苏省产业结构2005-2014年時期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十年间.江苏省第三产业增长迅速,逐渐取得与第二产业同等重要的地位;产业结构偏离度不断减小,但三产的结构偏离数却出现分化;优势行业发生明显转换,逐渐向第三产业中部分行业转移。通过对促进产业结构变化驱动力的分析总结得出:产业内部因素生产成本变化与产业外部因素市场环境变化、产业政策的引导共同作用是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优化:江苏省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区域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合理分析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与原因,对于区域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与节奏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的相关研究一直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多数研究集中在2008年以前,缺乏横跨2008年及之后反映江苏省经济结构重大变化的相关研究。然而,这一阶段却是江苏省产业结构发生重要转变的时期:第二产业相对衰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此,文章对2005-2014年这一重要时期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特征与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探究。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一)产业变化基本情况

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虽然江苏省经济总量上一直处于前列.但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工业生产为先导、第二产业优先发展的省份。与全国三次产业结构2012年即已进入“三二一”的产业比例结构不同。江苏省则在两年后的2014年第三产业才追平第二产业。这反映出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基本特点: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充分发展后.产业结构自然向中高端第三产业迈入,经济发展基础较为扎实;避免出现缺少第二产业支撑的第三产业虚假繁荣.即第三产业虽然就业人数较多。但层次却较低的现象。回看江苏省产业发展轨迹,在70年代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江苏产业构成进入“二一三”型后,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1988起,江苏省产业结构进入“二三一”型阶段。但进入该阶段后,第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始终增长缓慢,第二产业优势却不断增强。尤其是2002-2005年.甚至出现了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下降而第二产业快速上升的现象。使得1988-2005年这一时期江苏省成为典型的工业优先发展时期。而从2005年后第三产业才迅速增长,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直到2014年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达到相同。因此,近一段时期。江苏省产业结构的特征是,第一产业不断弱化,产业结构进入到“二三”型并重阶段。2005年后.江苏省三产之间产业结构变化见图1。

(二)三次产业中,劳动力结构变化明显,产业偏离度不断减小

现代产业结构调整经验说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劳动力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协调发展的过程。即产业不断优化提高是对层次不断提高的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是通过人才体系的优化来主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只有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协调发展才能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未来良好的发展空间。最能说明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关系的是产业偏离度模型。因此表1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化情况对江苏省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变化进行说明。

观察表1发现,从2005-2014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偏离度持续减小,从46.08一直降低到27.43.因此这个时期江苏省产业结构效益总体不断得以优化。在结构偏离数方面,第一产业结构偏离数一直是正值.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数一直是负值。这表明:近十年.江苏省的第一产业始终处于就业比重大于产业增加值比重状态,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压力;而第二、三产业始终处于就业比重小于增加值比重状态,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进一步观察,第一产业结构偏离数持续单边减小,第二产业结构偏离数绝对值持续单边减小,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数绝对值却持续单边增加,但绝对数变化缓慢。这反映出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程度不断降低,就业人员向产业外持续转移,产业效益不断得以优化;第二产业作为第一产业转出人员的主要进入产业.就业需求压力不断缓解,产业效益同样得以不断提高;但是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由于接纳第一产业转出人员不足.就业需求压力却不断增长,产业效益反而不升反降。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反映出了这一期间江苏省一二三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匹配方面进一步结构优化调整的必要性与方向。

(三)主要行业优势变化分析

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反映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优势产业上。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促进区域发展的优势行业也在进行着轮替。因此,辨析特定时期的区域优势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前景与方向十分重要。2005-2014年是江苏省支柱行业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时期。2005年以前,江苏省大力发展以轻工、纺织、冶金、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为主相比,2005年之后.江苏省优势产业逐渐向金融、住宿餐饮和物流运输等行业快速转变,经济发展优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下面以江苏省2005年与2014年的9个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全国相同产业划分为背景用产业偏离份额指数模型从更详细角度对江苏省2005年以后的产业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见表2。

观察上表.注意到若按全国的经济增长计算江苏省各行业份额分量N;为45023.54亿元,与2014年江苏省实际增加值65088.32亿元相比,少约2万亿元。因此,相对于全国,江苏省经济增长更快。竞争分量上,江苏省竞争分量D;为正值,且数值较大,表明江苏省产业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分量P;却为负,体现出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全国相比,有一定差异。考虑到全国与江苏省具体产业变化背景,江苏省产业结构变化相对更趋于良性。

从具体行业看,江苏省9个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Nii均大于零,说明这些行业都是全国性增长部门。在经济结构和竞争力方面,在全国范围背景是:农林牧渔业、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几个行业相对增长缓慢,而另外几个行业属于相对加强的部门。相对于全国,江苏省在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等几个部门相对缺乏竞争力,而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和其他行业则属于相对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其中,随着经济的逐渐转型,与全国类似的是,江苏省农林牧渔业和工业都是处于相对增长缓慢行业.且以江苏省更为明显;房地产、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在全国增长明显的背景下。江苏省却在逐渐丧失竞争力;而在金融业、住宿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其他行业方面江苏省竞争力却不断加强。这些结构的调整反映出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全国范围相比.逐渐开始朝着更高一级的阶段变化。但结合前面一、二、三产业中分析揭示的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的背景,发现江苏省产业结构尚处于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调整的起步阶段.距离产业结构的合理比例仍具有较大距离。

二、产业结构变化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产业发展一直遵循着产业升级的客观规律(钱納里、赛尔奎因模式)。80年代,以中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导,江苏省经济在纺织、建材、食品、日用品等轻工业方面快速发展。迅速完成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向轻工业为主的产业转变。在轻工业充分发展,资金、市场和人力充分积累的基础上,九十年代产业结构又自然向以冶金、化工和机械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产业阶段迈进。然而,新的时期.随着各方原因导致的重化工业边际效益的下滑以及技术知识方面的充分积累。产业正快速向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高科技制造业和以金融、信息、软件等现代服务业的过渡。探究这个时期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土地、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内生力变化,市场环境、产业政策的外生力引导是江苏省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动力。

(一)主要生产要素的内生力变化

土地与劳动力是企业生产的基本要素,也是促使产生变化的内生因素。它们的变化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区域的这些要素发生整体性的改变。将决定着该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

1.土地生产要素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省企业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土地资产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再加企业用地不断扩张、后备土地不足的矛盾,土地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更是明显。据统计,江苏省主要城市综合基准地价从2005年的平均1760元/㎡上涨到2014年的3745元/㎡,上涨了一倍多。高企的土地价格对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的低端产业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使产业向更加节约用地的中高端方向转变。

2.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变化

劳动力生产要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劳动力价格——工资的提高。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从2005年的20875元上涨到2014年的60867元,上涨了将近2倍。因此企业劳动要素成本急剧上升。这使得一些生产条件差、靠使用大量劳动力的低端产业难以为继,不得不逐渐退出市场。

(二)市场环境与产业政策外生力变化

1.市场环境变化

2001年加入WTO后,参与国际分工、国外市场开放度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带来的管理优势促进了江苏省私有和外资企业的大发展,产业结构逐渐转向服务对外贸易。这一点可以从江苏省企业数量尤其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数量增长情况得以反应。据统计。同期私营企业的数量从3726家增长到43738家,增长近11倍:外资企业数量从3160家增长到13626家,增长3倍多,达到历史的顶峰。

2.产业政策的引导

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外生因素是政府为企业营造的政策气候。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是促进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条件。江苏省政府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促进了各时期优势产业的发展。在前期确立冶金、电子、汽车和化工支柱产业的基础上,2005年以来.江苏省又提出了积极发展新能源、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科技制造业和大力发展金融、旅游和医疗卫生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政策方向。并在金融、税收、土地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使得2014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江苏省进入二、三产业均衡发展阶段。

三、结论与建议

十年间,受产业结构调整驱动力的推动,江苏产业结构得以积极调整。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几个突出的产业结构矛盾仍然存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持续性。新的阶段,应集中精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使产业结构顺利实现调整。

(一)积极迎接市场环境变化,利用经济周期规律,促进工业结构升级优化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为诱因的国外市场需求的放缓使江苏省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放缓势头。这暴露出江苏省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易受外部影响、抵抗力不强的特点。因此,应利用市场环境调整的契机,通过产业引导,逐渐放弃消耗土地与资源的产业,培育高附加值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完善产业结构,解决人才结构矛盾

由于区位优势,江苏省率先承接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加工产业转移.第二产业一直处于优先发展的位置.而第三产业发展却相对缓慢。大力发展教育、旅游等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金融、信息产业,不仅能够大量吸纳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多余劳动力与不断增长的大学生、研究生人才队伍,同时也能反过来快速促进第二与第一产业的升级优化。

(三)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剩余劳动力转出

江苏省农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已经向二、三产业转移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相对于工商业,生产率仍然较低,农业劳动力始终存在较大的转出压力与潜力。因此应始终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江苏省农业向大农业、强农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