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679例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出病原菌按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5版判定。结果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分离出病原菌45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株275株,占61%;主要以ESBLs革兰氏阴性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为31.6%、23.6%、15.6%;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32.7%)、泌尿道(18.2%)导管(12.0%)为主。结论  临床应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本院病原菌流行趋势和耐药特性,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关键词】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由于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多为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极易造成感染,从而影响病人医疗质量。作者通过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679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先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2012年1月—2013年12月679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其中男411例、女268例。

1.2 方法 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进行分离鉴定,采用ATB-Evpression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相关试剂,对阳性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按K-B琼脂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05版判定。多重耐药菌分离按照2010年美国等国家针对多药菌提出的关于多药耐药国际标准化定义建议(草案)进行[2]。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种类分布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5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275株,占61%。主要以ESBLs革兰氏阴性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为31.6%、23.6%、15.6%。(见表1)

2.2  感染部位分布  275株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共有41例患者合并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主要以呼吸道、泌尿道、导管感染为主,分别为32.8%、18.4%、12.2%。(见表2)

3  结论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多为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病情严重、免疫力低下极易造成感染,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由于近年来临床凭经验大量超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造成多重耐药菌株大量出现,这对控制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和社会负担[3,4]。

本调查分析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679例,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451株,其中多重耐药菌275株,占总体分离病原菌的61%,其中同时感染2种以上病原菌的患者为41例。主要病原菌以ESBLs革兰氏阴性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为31.6%、23.6%、15.6%;感染部位主要以呼吸道(32.8%)、泌尿道(18.4%)导管(12.2%)为主。这与黄廷芬等[4]报道有一定差异性,这可能与地区和临床用药习惯有关。

综上所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生必须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率,根据本院病原菌流行趋势和耐药特性,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期来预防或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临床护理应该加强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加强手卫生,来减少重症监护患者的二次感染。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37-570.

[2] Magiorakos AP,Srinivasan A,Carey RB.Multi-drug resistant 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 and pan drug resistant bacteria:an international expert proposal for interim standard definition for acquired resistance[J].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2012,18(3):268-281.

[3] 周建,孟军,江淑芳.综合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2670-2617.

[4] 张健维,姜彩娥,李凯,曹利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房,2013,21(22):2068-2080.

[5] 黄廷芬,高云霞,刘建芳,等.神经内外科重症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4):6136-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