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纺织服装出口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拉动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加上国内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经济政策,带动了家用纺织品消费的快速增长。纺织业作为青岛市政府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产业,市政府按照“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优环境、建好载体、加快调整、协调发展”的思路,制定了以名优企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纺织业全面发展的规划,使整个行业焕发出巨大的活力。然而在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中,青岛的服装产业也面临许多问题,没有显示出其应有的竞争力和优势。
  一、青岛服装出口企业战略定位不当
  在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介于港口城市等诸多原因,青岛一开始就把外贸服装企业定位为出口加工型企业,没有把它摆在应有的战略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岛服装出口企业变成了外国服装经销商的加工车间,从国外接到带有设计图纸的订单,然后去找相应的工厂制作,只能从中赚取一些微薄的加工费。这是导致长期以来青岛服装出口以量取胜、粗放增长、创汇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诱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不当的战略地位使青岛外贸服装企业获利能力较差,目前青岛最好的服装出口企业利润也不过2%,服装单件创汇不到4美元,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使得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更新设备和改善工艺技术,再加上管理不严、没有系统的制作标准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出口服装的质量,使其很难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优质名牌服装抗衡。
  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协调
  青岛纺织业当前存在纺、织、染、整等环节不配套,纺织产业链不完善,织的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青岛市本地基本没有棉花的种植产地,当企业需要这些辅料时需要对外采购,这就易造成资源的供应不是很充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制约了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另外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衣着类产品以中档为主,平均出口价格低。盲目追求出口总量的扩大,不注重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造成产品的市场适应性较差。面料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产品的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低,发展空间较小,来料加工占有的比重过高,综合竞争能力受到了明显影响;服饰用纺织品的系列化、功能化等方面存在不少差距;产业用纺织品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均难以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创新设计能力不足,营销形式单一,缺少国际品牌
  青岛市的纺织品存在质量不高,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现在不光青岛在纺织业有优势,其他的地区、国家也在崛起,现在的纺织企业还想象从前那样依靠价格优势赢得出口已经越来越困难了。由于不少纺织企业采用定牌生产方式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纺织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超过10%,而营销意识淡薄,商标维权乏力也导致青岛市纺织品知名品牌凤毛麟角。从数量上讲青岛市国家、省、市品牌较多,但由于宣传不够、意识方面的差距,真正拿得出的国际品牌很少,多数是给国外品牌代工,对外依赖性强。企业发展不起自己的品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
  四、对纺织业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近几年青岛纺织业发展很快,出口额有了很大的提高,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支持纺织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纺织企业从中受益,解决了实际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但中小型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仍筹措无门,大量新增的中小型企业仍面临着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技术水平不高,出口的产品在科技含量上占的分量很低,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与国内先进企业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智能化转杯纺、紧密纺、喷气纺等新型纺纱技术,目前在青岛市纺织行业所占比重还明显偏小,多数企业不能生产市场畅销的高档针织纺、喷气纱、高支、高密、阔幅织物等高附加值的高档纺织产品,影响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五、企业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管理上的问题也接踵而来。青岛不少纺织企业是原国有企业改制后成立的,也有许多是个体民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的,具有专业素质的管理人员相对较缺乏,造成企业内管理不到位,分工不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配合不好,相互之间协调性差,使得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出现这些问题会造成生产不畅,企业的成本上升,于是管理者会采取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加大工人的劳动量来弥补,或是在一些原料的进口上为降低成本而采取低价格采购,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牺牲产品的质量,降低出口竞争力。
  六、纺织品低成本优势削弱
  青岛棉花原料的总体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纺织品行业也始终维持低效益运行。据统计,青岛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行业的平均利润不足3.7%。
  青岛港口出口货物的航运路线,运费上涨幅度颇大。继反倾销、特保等政策性壁垒,以价格低廉取胜的青岛商品正面临着新的成本考验—运费的上涨。2007年,国际航运业再掀涨价高潮,全球排名第一的马士基和排名第九的韩进海运先后宣布提价,青岛商品出口的航运路线运费上涨幅度均超过了15%。青岛商品的出口主要以两种价格方式交易:一种是离岸价即FOB价,国内企业只负责把产品运送到国内码头,其余的由对方公司负责运输;一种是到岸价即CIF价,包括了产品价格加上运输费用。虽然,对于那些以“离岸价”出口的公司来说,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是,从一条完整的贸易链的角度,运费上涨提高了青岛纺织服装的整体成本,欧美贸易商不会同意只由他们来承担这些新增的成本。
  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对青岛造成一定的影响。孟加拉、斯里兰卡、越南等国也在其低劳动力成本与我国竞争,抢占市场。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发布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9、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水、电成本还在上升,青岛低成本的出口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随着东南亚国家纺织服装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产口质量的不断改进,交货期的缩短,我国在生产方面的优势也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陈楠:青岛纺织的昨天 今天 明天[J].《山东纺织经济》,2005,(01)
  [2]邵桂兰董海柱:后过渡期青岛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的发展战略[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
  [3]戴红梅:2006纺织出口增长障碍多[J].纺织服装周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