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中考与初中体育教学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启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每年一度的体育中考即将开始。近几年来,体育中考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学生体质。体育中考给学校,尤其是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许多体育教师在体育中考压力影响下,使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产生一些误区,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期和同行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体育中考初中体育教学影响

一、片面追求体育中考的满分率

实施体育中考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项措施,学校因此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时间也得到充分保证,同时激发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调动我们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是体育教师面对升学率以及用学生体育中考成绩来评价时,有些教师却将体育中考蜕变为体育教学的“指挥棒”,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练什么,压制学生死练、硬练,一味的追求体育中考满分率,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外活动课以集训的方式来提高成绩,这样充其量只是为了学生暂时升学不拖后腿而已,这有悖于体育中考的宗旨,也有悖于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的理念。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设计好教学内容及新颖教学,真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二、体育课堂教学演变成训练课

教育部曾经指出:“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是国家深化中等教育的改革,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一项积极措施,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有力对策。”实施体育中考是推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跨世纪的合格人材,是增强学生体质,强化他们的体育意识,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的重要一环。但当前,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认为只要学生在体育中考“三项”取得好成绩,就算完成了初中体育教学任务。因此,初中年级学生体育课就针对“三项”体育中考的内容要求进行上课。有些教师甚至把体育课改上训练课。其结果,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受到一定的影响,学生的体育中考成绩并不是一定很理想。对此,我们体育教师要协调好体育教学和体育中考课余时间训练,要把体育中考课余时间训练的内容溶进课堂教学中,作为“大纲”内容的升华,借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和“蛙跳”的动作进行练习,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三、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发展

体育中考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体育的重视,最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一旦失去了体育锻炼兴趣,身体素质必然下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如探究性问题的提出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热情,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去思考探究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例如:在上立定跳远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巧,我依次提出问题:小兔、袋鼠和青蛙跳它们是怎样跳的呢?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再比较分析哪一种动物跳得远一些,为什么会跳得远呢?手臂向前向上的摆动是不是可以帮助身体向前向上跳跃呢?等等。以问题带动兴趣,以兴趣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注意参与量的递进、参与难度的递进、参与主动性的递进,而不是强制、命令性的方式,使学生必须去服从的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体育课中常置于“高期望 ----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四、忽视学生终身体育教育

中考体育原本是激励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树立现代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的一种手段。但我们一些体育教师错误理解了体育中考的目的,通过临阵抱佛脚来提高学生体育中考成绩。要知道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靠平时的积累、长期的锻炼才能达到。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体育锻炼方法,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体育锻炼方法用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才能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特别是对学生培养自觉锻炼意识,要推行灌输终身锻炼理念,从根本上增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把终身体育引入课堂,从而真正达到体育中考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广平县第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