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的艺术特点分析


  摘 要: 电视电影是一种融合电影、电视艺术的特点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艺术形式,并在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比较辉煌的成绩。电视电影的飞速发展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有深刻的自身原因。本文在结合实例的同时,对电视电影兼容性的本体形态特征,电视化、电影化的叙事表达,电视电影独特的审美感受这些艺术特征做了重点分析。
  关键词: 电视电影 艺术本体 叙事策略
  电视电影是运用电影化手段制作在电视上播放的电影。它起源于美国,中央电视台自1998年开始投拍电视电影,并在1999年春节期间由电影频道播出了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至今已播出了超过千部优秀作品,如《夜袭》、《8点35分》,同时也为中国电影、电视行业培养出了乔良、高峰等优秀青年导演。人们对电视电影越来越重视,电影局专门设立了数字电影百合奖以鼓励电视电影的发展,在金鸡奖、百花奖等电影节中也专门设有数字电影的奖项。
  电视电影的飞速发展与当下的影视创作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电影创作中,对大片的盲目推崇带来了奇观化的影像、豪华的明星阵容,以及高额的票价和无休止的植入式广告,电影故事的相对虚弱及主题的模糊不断打击着观众的观影热情。然而,真正喜欢电影的观众并不会因为传播媒介的变化而影响自己对电影的热衷,现代人更愿在家庭中欣赏电影。“电视媒体一直清醒地认识到电影体验的不可替代性,而电视电影正是既符合媒体传播特性又兼顾电影艺术品格的理想样式。”[1]可以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打开电视开电影”的口号一定程度上也是满足了那些喜爱的电影的人们在电视上欣赏电影的愿望,这也是电视电影可以迅速发展并得到人们认可的重要原因。本文旨在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电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进行研究:
  一、奇观与平实:兼容的本体特征
  电视电影是一种兼容电影及电视艺术特点的艺术形式,既关注奇观化的视听空间处理,也注重平实性的语言表达。
  电影的影像语言呈现出一定的隐喻性和梦幻色彩,重视在影像的背后传达深层含义。电视电影在影像语言上比较注重运用电影奇观性的表现手法,如灵活多变的机位,快速的镜头组接,凝结简练的叙事风格等。如电视电影《8点35分》,导演为了更好地表现两个人相恋却又恐惧与对方相守的矛盾心理,运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用镜头的晃动感、紧迫感及带来的视角的不断变化,意识流的不断出现,频繁出现的大特写,伤感的独白和配乐,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两人微妙的心理状态。受到电视播出平台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电视电影的影像语言处理较为清晰明了,注重镜头含义的即时性表达,较多采用中近景,更方便观众理解,适应电视即时性传播的特点,抓住更多观众。
  很多成功的影视作品在强调画面造型的同时也很重视对声音造型的处理。良好的声音处理在作品中可以很好的连接故事、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形成作品的风格。电视电影的故事情节相对简单,很多时候情节的过渡连接都是依靠声音造型的处理来完成的,很好地表达了作品的象外之意、未尽之情。如《无懈可击》中有一处对话的处理在短时间内很好地表现了故事的氛围、人物关系以及在特殊情况下人物的特殊心理。在抓捕电脑入侵的偷猎者失败后,入侵者控制远程导弹试图摧毁营地07,在导弹飞行过程的短暂时间有这样一处几个人简短的通话:戴天明向占志军师长通话承认抓捕失败,这是一个军人对于自己失误的勇敢承担及占师长的坚定刚毅;戴天明和方颖博士的通话是一个上级对下级的关心,同时也在无形中表现了一个军人对于国家的责任;最后,方颖博士和姚力的通话则更多是突破了军人的界限,是两个相恋的普通人在那样一个危险的时刻倾诉彼此的衷肠。在这一段影像中周围的电脑不断发出嘀嘀的倒计时声响,无形中加强了影片当时紧张的氛围。
  二、电影化、电视化:兼容并蓄的叙事策略
  电视电影本质上是一种电视节目。因而,电视节目的线性编排规则,固定播出时间和时段,不断插播的广告以及家庭生活环境的开放式观赏构成了电视电影主要的播出环境。这种环境氛围对电视电影的叙事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时间安排的线性逻辑决定了电视注重叙事的特性,叙事艺术一直是电视艺术的别称,这种特点尤其表现在电视剧中。而且,由于当前国内诸多大片轻叙事重视觉的缺点,当下人们对故事的消费更多是通过收看电视剧来实现的。
  电视电影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其在叙事策略上的运用:电视化与电影化。这来自于对电视和电影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它们成功经验的借鉴。电视电影主要有以单本和系列片两种存在形态。前者在时间长度及故事结构上都和电影相近,但在镜头处理上有一定的电视剧痕迹;后者则与长篇电视剧十分相像。但又无剧集之间强烈的连贯性。电视电影的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独立的故事,剧集之间的主要联系就是主人公,靠他或她来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加观众对主人公的认同感,所以这种形态的电视电影在观众中一直得到观众较高的评价,并逐渐成为电视电影创作中的主流品牌,如《陆小凤》系列、《杨门女将》系列、《镖行天下》系列……系列片的电视电影故事叙述的连续性、主体人物的统一性以及对内部叙事空间的挖掘,使其保留了整体较高的艺术质量。受市场因素影响,当下电视剧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跟风热潮,带来的是对电视题材的无节制挖掘,粗俗、媚俗、低俗充斥在电视剧中,而电视电影的创作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人们对于精品化电视剧的呼唤,系列片的形态也为电视剧不断走向季播做出了探索。
  “以大银幕放映作为基准的电影,通常倾向于讲述极具感染力的宏大故事,企图把黑暗影院里的观众带入到一种特殊的梦幻状态。”[2]因而电影本质上是对空间细节的放大,造成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幻象,给观众造成审美上的冲击。电视的媒介属性以及家庭播出环境决定了电视剧创作经验会无形地影响电视电影的创作,如题材上的古装武侠剧(如《镖行天下》)、都市爱情剧(如《不敢说爱你》)、军旅战争剧(如《夜袭》)以及乡村生活剧(如《公鸡打鸣母鸡下蛋》)等等。这些题材对于长期观看电视的观众来说绝不陌生,都是电视剧创作中的成功类型。
  除了对电视剧叙事类型的经验借鉴之外,电视电影还注意在叙事手法上拉近和普通电视观众的心理距离,把观众生活周边的事搬上电视。用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方法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剧情,“故事演绎与日常经验的互动,正是我们形成观影期待和观影模式最重要的途径”,[3]进而实现观众的情感卷入和心灵安放。当然,这样的做法很好地规避了投资风险,也顺应了电视作为国家话语宣传的政治属性。电视电影的现实化、生活化的处理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纪录式搬演,在保证现实亲和力的同时,电视电影强化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节逻辑,利用叙事中巧合、突转营造一种传奇化的审美。如《曾克林出关》就是以曾克林在出兵东北时的经历作为故事线索串联起攻克山海关、和苏联军队会师、及喝酒换仓库等;《镖行天下前传之终极任务》中故事线索也是以王兆兴安全押送穆天有去兵部的过程中穿插进了多方势力对穆天有的行动;《8点35分》中对境外偷猎者的反击中加入了爱情的符号、生与死的考验、电脑黑客的模拟战争等等。情节的传奇性挖掘了电视电影的叙事空间,给人叙事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