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寓育人理念于专业课教学

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素质与质量的竞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应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教授各种技术,更应注重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技工院校的学生。从现实情况看,企业不仅需要受过良好职业技能训练,能够承担任务的技校毕业生,而且希望他们能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创新,能够对现有的工艺、流程、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独创的见解及改革措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始终把素质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实现寓育于教,达到教学的放大效应。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对于技工院校,尤其是专业课,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根本途径。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通过相关专业知识点的拓展,把专业课的教学与育人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过程中得到人性与人格的升华。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在育人的环节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深挖课程的思想性

结合课程,深挖思想性。每门课都有其特点,每门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一些人生哲理,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挖掘,结合所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电工仪表与测量》第1章第4节 电工指示仪表的技术要求,通过提问学生人生所做的最多的事情是什么,引出“选择”的话题。通过与学生讨论人生会经历哪些大的选择,选择时会考虑哪些因素等,引出电工工作中需要用到各种仪表,也需要进行选择。应该怎样进行选择?应考虑哪些方面?不仅引出本节课内容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引导学生得出人生的一个哲理:正确的选择是成功的第一步。并且培养了学生合理选择的能力。再有,在讲选择仪表的准确度时,引入《语论》中豪猪的故事,不仅引导学生得出准确度的选择:过高不好,过低也不行,以“够用为好”。而且使学生明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过犹不及”等道理,既增强了课程的可听性,又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教参,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联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引导他们以已掌握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讲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教学中的“育人”不等于政治思想工作,却胜过政治思想工作,它是渗透在教学各环节的“以科学知识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培养人”的过程,因而在方式上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这就要求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教学技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层次、学习需要和认知水平,有意识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启发性较强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双边活动环境,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把“育人”工作落在实处。

三、广纳博采丰富的专业知识,务“本”求“精”,提高业务水平

从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来考察,教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导地位,其主导作用依赖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主体活动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求教师在“教书”方面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水平,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快,传统的知识结构则需调整优化。这就要求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那种一本教案用数年、课程结构一贯制的做法,根本无法适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此,教师必须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勤奋好学,不断扩充知识面,为了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礼记》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知识是易变的、不稳定的、外在的、浅层的、外源的、易模仿的、易陈旧的、易淘汰的、易忘却的,而育人所培养的品德、观念、素质、能力、习惯、方法等则相反,是稳定的、内在的、深层的、内源的、难以模仿的、持久的、与生命共存的。因此,教育的核心和实质应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特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各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教授各种技术的同时,应更注重各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这样,毕业的学生才会受到企业、社会的欢迎,才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河南省许昌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