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转型背景下自学考试发展调研与思考

摘 要:经济发展与转型对自考生源数量、结构、职业构成以及学历层次产生深层次影响,同时也要求自考在专业设置上跟着产业走,在课程上体现“应用性”,在培养模式上适应企业需求。这些都要求自考加快改革步伐,为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人力支撑。

关键词:教育培训;自学考试;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已有的高等教育形式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对大批专门人才的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具有“开放性”的自学考试制度经国务院批准创立,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伴随着苏州经济发展的诸多创新,苏州自学考试一直走在改革的前沿:先行试点的综合改革专业取得良好效果并在江苏省内全面铺开;首创将助学专业融入“专接本”,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苏州开放的理念为自考发展和改革提供了土壤,同时也要求自学考试进一步自我调整,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需求。因此,立足苏州,调查分析并研究苏州自学考试发展规律,不仅为苏州经济转型提供人力支持,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今后自学考试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决策参考,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苏州自学考试工作机制提供依据。

本报告主要采用数据统计、随机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2份,回收率94%。其中,考生综合数据来源于苏州市教育考试院自学考试处数据库,调查问卷针对社会自考考生随机发放,走访及调研主要涉及吴中区、太仓市及昆山市考办,苏州大学、苏州职业大学、昆山科高人才技术培训中心以及合作企业。

二、自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危机逐渐突显

尽管苏州地区社会自考生源在全省比重上占优势,但是生源的渐减已成事实,从近五年的新增报名人数来看,未来的形势将更为严峻(见表1)。

首先,从苏州地区高考录取率来看,95%左右的考生直接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剩余5%中还有一部分选择出国留学、复读等。真正由高中毕业生分流出来的自考生源十分有限。其次,在中、高职毕业生生源中,分流严重:学生深造途径增多,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对口单招、自学考试百花齐放,而且自学考试相对于其他继续教育模式,难度较大,用时较长,考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次从外来人口的深造需求来看,以往来苏的外来人口很多已加入自学考试队伍或已取得学历,近年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招工条件进一步提高,专科以下学历层次的外来新进人口逐渐减少,结构性的生源危机将成为制约自学考试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学习困难依然存在

对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30日的毕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在顺利完成学业的25236名社会自考考生中,两年以内修完专科或本科学分的仅占13.02%,需要4年以上完成的近三成。完成学业最长用时长达13年之久。统计数据尚不包括大量因1-3门课程未通过而长期滞学的考生。

在752名考生的随机问卷抽查中发现,考生对学业的主观难易评价与客观统计结果基本吻合,70%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学习困难。自学考试的“宽进”广泛吸引了考生,其“严出”在保证了其口碑和培养质量的同时,也对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提出了挑战(见表3)。

根据自考生源的变化分析,这种学习困难在未来可能会更为严重,因为社会自考考生绝大多数为在职人员,用来学习的时间少问卷调查显示,考生每天用于学习的平均时长为1小时以内居多,缺乏整块时间用于学习,工学矛盾已成为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见表4)。

(三)专业选择缺乏引导

尽管苏州自学考试专业覆盖面广,但是从报考人数来看,报考依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扎堆”现象,根据近五年的报考数据来看,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会计等少数几个专业具有广泛吸引力。排在前10位的专、本科专业新增报名人数分别占其总数的78.97%和59.70%(见表5)。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考生具有提升学历的愿望,但是对于专业选择的指向性不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和能力,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引导,实现教育资源最大化(见表6)。

(四)政策支持有待加强

就目前苏州自考的现状来看,总体而言有“重考试、轻教育”的倾向。考试方面包括考试各环节的信息化服务、证书申领、教材及时供应等工作到位,但是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还不够深入,对于考生就业方面的支持尚不完善。自考学历虽然在效力上拥有国家法律保障,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被用人单位,特别是事业单位拒之门外。派遣证的缺失也限制了应届自考毕业生的顺利就业。这已成为自考生群体中关注度极高的热点问题(见表7)。

三、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发展的可能方向

(一)双向拓展,提升服务支持力度

通过调研与分析,自学考试需与苏州经济转型同步,应从学历补偿向学历深造转变。针对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加大自考服务支持力度。

在横向层面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在做好前期合作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一方面使现有项目持续推进,让更多的用人单位认可自考。另一方面,发挥宣传和带动作用,向外市、外省发展,挖掘具有培养需求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合作培养、订单培养的辐射范围。

例如:在前期走访中发现,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下属多家企业,其职工具有深造需求,人力资源公司也有意为员工组织培训及深造,从而增加员工的企业忠诚度和归属感,缓解招工难。

在纵向层面扩充服务内容,延伸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跨度,加强自考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衔接与沟通,立足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向下做好“中接专”项目试点,适时推广,向上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自考模式,扩大服务领域和功能,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重点培育,打造品牌助学机构

“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可谓驱动自考发展的三驾马车。苏州市自考30年的发展,离不开一批强大的具有特殊教育功能的办学力量:社会助学机构。随着考生生源结构的变化,“社会助学”环节日益受到关注,在学习方法引导、学习效率提高、考生交流加强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在保证自考严肃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加大助学机构的建设和引导是缓解考生学习困难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13年2月,江苏省认证首批12个“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其中包括苏州大学、昆山市科高人才技术培训中心。在政府的参与下,重点培育一批办学信誉良好、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助学机构,引导其向规模化、优质化发展,拓展其在非学历培训方面的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宣传终身学习理念、提升市民素质、创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三)调整结构,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尤其关注新兴产业发展,加强专业学习与行业、企业的联合互动,重点开发符合苏州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为苏州经济转型发展做好人才支撑。

例如,苏州普通高等院校中物流教育本科专业还是一个空白,仅有中等职校层次的物流教育,物流培训也刚刚起步。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苏州打造现代物流业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瓶颈”。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供应的缺口也给苏州自考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探索建立自考“双证书”“学历加技能”的应用型培养模式,为企业或行业提供专业人才,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课程上,要摆脱学科型、精英化教育的影响,从淘汰导向转变为考核导向。真正把专业和课程定位在职业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降低公共课的难度,强化专业课程,增加实践课程。

一方面自考新生第一次报考选择公共课程的比例高,降低公共课的难度,提高通过率有利于新生建立自信,避免生源流失。

另一方面自考的主体是基层工作人员,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强化专业课程可以引导考生报考工作相关的专业。让考生真正“学得会、用得上”,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提升考生技能水平,加快培养自考应用型人才。

(四)整合资源,搭建在线助学服务平台

目前苏州自学考试网络课程辅导处于真空状态,数字化助学所具有的“便捷、灵活、广覆盖”等优势在自考助学上尚未充分发挥。

首先,建议依托苏州高校率先建设与开通自考助学在线服务平台。建立考生实名帐号,将考生从首次报考到毕业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保证信息畅通。

其次,先行试点开发一批具有广泛受众的微课,以现有的市民学习在线网站为载体,充分发挥移动端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经调查,考生对于移动端课程平台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兴趣(见表8),但是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在移动端,通过视频客户端在线收看网络视频是最主要的方式。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微课 “微缩、浓缩”的特点和网络方便快捷的优势,将考生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真正实现“时时可学、处处可学”。

最后,整合现有资源,在平台建设上做到“三个结合”,与苏州现有的市民学习在线网站结合,尽量避免重复投入;与主考高校结合,动员与组织教师开发自考助学网络视频课程,助学课程开发要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延伸与拓展;与苏州建设学习型城市进程中社区居民学校结合,为广大自考学员提供网络学习场所,将居民学校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居民学校分布广泛,硬件设施齐备,将自学考试的部分课程引入居民学校,有助于在社区营造学习氛围,以点及面,从而助力学习型城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田晓明.苏州城市转型[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2]仲海宁,吕超.对苏南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民工考生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考试,2014,(8).

[3]宁正法,鲍小娟,马悦.顺应改革取向 创新文凭制度 发展自考事业[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4]崔玉平.苏南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互动关系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