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涌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抓手,使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过程,变“形式探究”为“主动探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下面以教育科学出版社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抓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点滴做法。

一、创设网上交流平台,激活校本教研氛围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俗语道:独木难成林,单纯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开展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只有依靠合作,激活校本教研氛围,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校创设网上交流平台,开设各科教学设计(包括案例、反思)、教学论文、问题会诊、美文推荐、备课、反思交流等栏目,师生有什么问题、思考、建议、推荐文章、课前备课,课后反思等都可以发布在学校网站,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师生交流时空,激活校本教研氛围,师生智慧的火花在师生的网上交流中迸发。

如李老师在教学《传热比赛》(五年级下册)这节课时,李老师先独立备课,然后把自己思考的设计放在学校局域网的备课平台上,请各位科学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学校老师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发布在网上。如:1、李老师,您的导入激趣不够,我建议导入可以利用课件(录像),插入烧菜的锅是铁的,手持的柄是塑料等生活中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水到渠成地导入新课探究。2、李老师,在“哪个传热快”这个实验中,我建议应让学生亲身经历设计方案的过程,因为内隐的设计方案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验成功的保证。3、“铜丝、钢丝、铝丝传热比赛”的实验采用师生共同实验我觉得很好,因为一节课时间有限,要根据教材灵活设计,这样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铜丝、钢丝、铝丝传热比赛”的实验我建议铜丝、钢丝、铝丝要长些,火柴的间隔远些,实验效果更明显。……李老师根据大家的建议,与科学教研组的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李老师上课后在反思平台上传了自己教后反思,听课的老师们积极发表自己听课后的感想,这些感想中有肯定的表扬,有争议的思考,有听课老师之间的争论,研讨气氛异常热烈……这样网上的交流平台,有备课时的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正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有课后反思时质疑的火花,热烈的讨论,有效的生成,学生的体会,特别是网上记录了老师和学生探究的过程,成功的的经验可以供教师们借鉴,失败的挫折可以供老师们改进,可见,网上交流平台,能激活校本教研的氛围,提高教师的素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挖掘教育技术资源,开阔学生探究视野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充分挖掘教育技术资源,如多媒体、网站、幻灯、投影、录音、广播、电视等,引导学生在WORD排版中要注意版面质量、在PONERPOINT中要注意整体效果美观大方、在PHOTOSHOP中如何创作美妙绝伦的画面等等,这些教育技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课堂中能领悟和感受美的旋律,体验积极向上的人生,为美好的前景和未来而奋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择运用各种音像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单元时,我引导学生种植凤仙花,经历观察凤仙花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们探究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汇报时都只能从每天观察的记录进行交流,只停留在表面,并提出了下面问题:1、凤仙花的种子是怎样发芽呢?2、凤仙花的根是怎样生长的?凤仙花的叶子是怎样长出来的?……学生提出了许多用短时间观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及时抓学生这些问题,请学生回家看《大自然的奥秘》电视剧,通过互联网、科学网站搜集有关植物生长过程的科学信息,并利用幻灯和多媒体课件、录像等多种途径制作凤仙花的种子的发芽过程,凤仙花根的生长过程,凤仙花叶子的生长过程……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我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资源,交流自己的体验,望着学生一张张激动的小脸,我欣喜万分。这样教学,充分运用各种音像资源,不管是城区小学,还是农村小学,都是可以做到的,一些无法用讲和观察得到的科学问题在运用各种音像资源中迎刃而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利用教育技术软件,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课标》指出: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如软件(OFFICE、FLASH、CAD、PHOTOSHOP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教学时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成软件,或与计算机老师开发按特定教学过程需要的课件,为学生的有效探究提供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如学生利用模拟实验研究了日食和月食之后,扩展到对太阳系这一个天体系统的认识,有关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是学生平时难以直接观察到的,用直接观察的方法来认识不再是有效途径,利用FLASH动画等教育技术软件来帮助学生认识太阳系,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太阳系的模型是更有效的策略。因此,我制作了有关日地距离、太阳的大小的质量、太阳的热能和能源等教学软件,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精彩的动画中、详实的数据中,探究了太阳的奥秘,如:生1:我知道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只需要8分18秒;生2: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的密度相当于地球密度的四分之一;生3:太阳内部有高达一千几百万度的温度,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原子能工厂……这样教学既丰富了学习科学的方式,又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一方面,由于科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天南地北、古今中外。有的科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遥远,涉及到大量的具有深奥性质的事物或要素,单靠老师的口头讲解介绍,学生的实验无法直观体验,学生难以透彻理解。这时运用教育技术软件,能够跨越时空,再现有关背景知识,再现科学家探究科学奥秘的实际场景,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科学知识,体验探究科学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