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等成语故事的由来

成语是汉语浓缩的精华,许多成语是由历史典故发展、演变而来的,同学们只有读一下原汁原味的历史典故,才能深刻理解历史成语的奥妙和精髓。下面笔者就介绍几个与“一”有关的历史成语。

1、一丘之貉

汉朝汉宣帝时,有个很有名的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母亲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在朝廷中的名气就很大。汉朝当时社会的贿赂风气很严重,有钱人用钱行贿,可以到处玩乐,没钱行贿的人就要一年到头辛苦地工作,且没什么丰厚的回报。杨恽大力革除了这些弊病,整顿了朝廷的不良风气,获得人们的称赞。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白满的情绪,得罪了太仆戴长乐。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首领单于被人杀了,便说:“这是不明是非的君王,忠心的臣子提议的治国策略不用,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杀害忠良,结果性命不保。秦朝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也许现在还存在,而不会被汉朝代替。自古以来,各朝代的君王都是如此,喜欢听信小人的谗言,就像从同一个山丘里出来的貉,没有什么差别。”这话传到了长乐的耳朵里,他连忙向汉宣帝报告,宣帝听到杨恽把自己和历代君王比作“一丘之貉”,非常震怒,因此就下令革去杨恽的官职。

后来“一丘之貉”就用来比喻都是同类,没有差别。现比喻都是一样的坏人。

2、一日三秋

《诗经》是我国很有名的著作,它收录了许多当时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赞美爱情、描述男女相恋的故事,

《诗经》里有一首诗名为《采葛》,它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原诗是:“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全诗的意思是:姑娘采葛去田野,一日不相见,如同隔三月;姑娘采萧去田地。一日不相见,如同隔三季;姑娘采艾去田园,一日不见,如同隔三年!

后来就用“一目三秋”来形容思念的殷切。

3、一字千金

战国时期,泰国有个宰相名叫吕不韦,他聘请许多有才华的学者,给他们很高的待遇,让他们依据自己的专长,编写许多文章,然后他将这些作品集合成一部伟大的著作,名为《吕氏春秋》。这本著作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了天地万物、上下古今的许多事情。

吕不韦非常得意,曾经把《吕氏春秋》这本书挂在成阳城门口公开展览,并且对天下人士声称,如果有谁能修改其中的任何一个字,他就赏给那个人千两黄金。他还把千两黄金放在书旁边,表示他说话算话。

后世用“一字千金”比喻诗文、书法价值很高或文辞精妙,

4、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的齐威王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当上了君主,年轻的他因此骄傲自满,每天饮酒作乐,不但不处理国家大事,更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不听他的话,或是违反他的规定,就会受到处罚。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家政治混乱,邻近的魏国也常派兵来攻打,大臣们对国家的安危很担心。却又不敢提出劝告,大夫淳于髡知道齐王喜欢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故意对他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都不飞不叫,大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聪明的齐王一听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就回答他说:“这只鸟不是普通的鸟,平时虽然不飞不叫,但只要一飞就能直上云霄,一鸣叫也一定能够叫声惊人。”于是,齐王开始整顿国家,惩治贪官,奖赏提升清廉、有才能的官员,加强军队力量,国家日渐强大。齐王还出兵反击魏国的侵略,使魏国割地求和。其他国家也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从此齐国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一鸣惊人”便由此而来,比喻平时没有特殊的表现,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其实,与“一”有关的历史成语还有很多,如“一曝十寒”、“一诺千金”、“一败涂地”、“一衣带水”等,掌握了这些有趣的历史成语,我们不但可以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而且还有利于我们语文写作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