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德育教学我之见

作者简介: 严凤仙(1982年11月),女,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族:汉,职称: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德育教学

摘 要: 中职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就业教育,如何让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社会人,成为一名有用之人,对我们的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中职院校 德育 德育教学

中职院校最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中职院校教书育人的归宿。而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学校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进行德育教育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以及是否能融入社会生活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情况

1、生源质量差,学生综合素养低。

随着近几年各大高校的改革扩招以及社会上形式多样教学机构的出现,使得中职院校生源一落千丈,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出现一部分同学基础文化知识都成问题。何谈德育综合素养。

2、传统观念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的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在重压之下考试的机器人。

中国的父母花很多时间在照顾婴幼儿时期孩子,照管他们吃喝拉撒睡,到了青少年时期后,小孩种种表现或让他们不如意,他们就开始心灰意冷。到了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的父母基本上是只提供生活费用支出。对孩子的德行品行教育关注的很少。普遍父母都认为孩子成绩差,没有更好的出路,就送来上技校,而且都大了又不是小孩不需要管理了。甚至一部分家长直接认为不是不管,是我们管不了,所以送来学校让老师管。那么,中职学校德育情况如何可窥见一斑。

3、学生自身对德育认知的片面

由于中职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在之前的初中阶段,接触社会少,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使同学在意识上认为德育课就是政治课代替。已经来到中职学校了目的就是摆脱之前的普教的影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以至于学生对德育认识不足,甚至有部分同学片面认为我来学校是学技术的,不是来上初中的政治课。学生学习动机、积极性较差。

二、中职院校德育教学现状

1、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学任务是依靠课堂的讲授完成教学任务,在多数的中职院校中德育课程的授课方式仍然延续这种模式。德育教学应该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正式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是德育工程的冰山一角,而真正意义的德育教学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单一,刻板的讲解德育知识。整个课程大多只重视学生掌握理论的系统和全面性,口耳相传的呆板的教育模式就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反倒是让他们坐在固定的座位上,聆听关于道德知识的讲解,背诵固定不变的公约礼俗,甚至多数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差甚远。既顾及不到学生的自觉、爱好和兴趣,就更不要说是启发他们体验与践行了。

2、德育教材内容陈旧

中职院校德育教材统一指定,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长期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教材因素至关重要,好的教材可以成为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助推器。而现行使用的德育教材案例大多是10年前的,案例老旧。与之相配套的德育知识点与学生生活和学习联系不够犀利。不足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德育:道德法津与人生(第1册)(第2版)中第二节学习改变命运中案例均来自10年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职业呈现出了专业化、智能化、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要求,所表现出来的职业案例已经对学生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再如,第三课第二节中抵制不良侵袭中介绍了吸烟的危害、网络危害、打架斗殴、追星、饮酒的危害等等,大多内容只是简单介绍。而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本来自制能力差,绝大多数同学或多或少都有陋习。在这节中配套的知识过于简单,案例铺垫基本没有。在对学生进行讲解时候知识单一,内容讲解容易受教师在相关知识局限性影响。可变通性太大,学生就只能走马观花。

3、学校对德育课程重视程度不足

中职院校的定位就是就业教育,口号式的叫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更突显出的是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大多德育教学都是安排在专业课空缺的课时。而且每个班课时量较少。学校对德育教学也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忽视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力度,不重視学生的德育情感、德育意志以及德育习惯的培养。使德育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随意的现象。

4、德育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有的教师方法简单,难以用恰当的方法讲解和引导学生德育素养。有些教师自身言谈举止的德育示范作用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使得德育课堂就是教书、念书,不育人。更谈不上德育习惯的培养和实践。而且大多院校的德育课教师流动性较大,并不像专业课教师相对固定,专业性强、业务水平高,专业课教师晋升以及自我提升学习的机会较多。而目前,在一线从事多年德育教学工作以来,很少接触到关于德育方面相关的教研活动或是关于教师德育技能水平提升培训。光靠教师的闭门造车很难提升德育教学水平,更谈不上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综合评价机制的欠缺。

在德育教学中多数院校仍然是一纸定终身,单纯的依靠期末德育试卷反映出来的成绩来考核学生,方法单一,不具备科学性。而根本上解决不了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效率低的现状,也引起不了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三、德育教学我之见

1、要始终如一的把德育放在学校教学首位。

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指出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应把德、智、体、美、劳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把德放在首位。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约而同地把学校德育放在了首位,充分体现了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把德育的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发展学生智力,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上至教育者下至学生都应该高度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大会小会不要在反复只强调升学率、流失率、过关率,而应该留出一片谈道德、谈诚信度、谈言行举止等等的净土。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德有才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德育教学走向综合德育教学。

杜威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必不可分的。根据与生活联系的密切程度,杜威把教育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的教育,即专门为促进个体成长而准备的学校教育;另一种是非正式的教育,即通过与他人共同生活而获得的教育。前一种教育是有组织的、有意识的和直接的,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后一种教育是偶然的、无意识和间接的、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开展。个人认为我们传统的课堂教育类似于杜威笔下的正式教育。我们的德育教学应该不仅仅局限在一种模式下,而应该寻求到更有利与学生、更贴近于生活的教育模式。无处不开花。走在校园任何角落都能感受到德育的力量。例如在课堂上讲授第三课中第一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可以尝试正式课堂讲授基本理论,而课后要求学生理论用于实践,可以让学生做一个观察员,去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去感受他们是如何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感悟作为一位公民,我应该怎么做。

由于教师自身德育素养的局限性,个人认为德育的教学能不能更大胆一点,更贴近生活,在教学组织上不拘一格,开放式的教学,把课堂搬到社会上的任何可行的角落,任何不同职业,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可以唱响。就是一种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的开放德育观。这样才能把学生践行德育落到实处。

除了拓宽上课空间外,学校德育方式有很多,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彩虹人生分享会等等,它们都可以对中职院校德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课堂德育教学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德育观予以系统的引导,在这种引导的基础上,通过以上提到的其它德育途径进行体验、评价、判断和内化,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德育行为能力。

3、家庭纳入德育,形成践行德育的小社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无论如何强调都不过分。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成果将大打折扣甚至抵消。而且,越是品行出问题的学生,问题的根源越出于家庭。所以在整个德育教学过程就应该纳入家庭,让家庭也参与进来。让家长转变观念,家庭成员也应该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时时关注,始终如一。个人就比较欣赏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家长学校,首先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同时鼓励家长丰富家庭藏书,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家访,对家庭进行个别辅导,因为这些努力,越来越多的家庭也逐渐具有了相应的教育学素养,成为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现行的家校互通网络平台就是一个最好的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良好的互动。不单纯的只关注学生动态,还应该纳入家庭。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能在家庭的一致引导和配合下得到德育行为的践行。

4、建立完善合理的评价机制

改变用试卷分数代替德育成绩的考评方式,设想能不能形成一套综合考评机制,诸如建立模拟生活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建立德育综合测评系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德育事件的发生,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以至最后指导学生的行动。同时让社会、让家庭来评价学生,建立多维度的考核模式。

5、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唯有依靠你们”,苏霍姆林斯基“致未来教师的信”中的这句话,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也饱含了殷切的希望。应当记住,要进行德育教育,要学会育心,首先是要关切地、深思熟虑地、谨慎小心地触及他们的心灵。为了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应当多读书和多思考。你读过多每一本,都应该作为一件精巧的新工具。

其次,榜样的力量。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从自我做起,德育教师本身就应该是讲道德、树新风的表率。

再次,上至学校下至教师本人都应该拓宽渠道,都应该重视德育教育,并且落到实处。专岗专员,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更应该是各方面更优秀的教师代表。增加相关德育教師的教研活动,不要闭门造车,尝试走出去。

作为一名一线德育教师,更有着深刻的体验。我衷心希望能找到一条具体的、别具特色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教学困境,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让经由我手的花蕾,绚丽绽放。

参考文献

[1] 《德育原理》檀传宝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美)瑞安,(美)博林著,苏静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邝丽湛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4] 《走进生活的道德教育—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李志强 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 魏智渊编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6] 《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罗丽娴,周慧 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7] 《现代道德教育论》 李萍著 人民出版社

[8]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鲁洁著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