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教学因素在大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提高大学专业课教学质量是全面提升大学本科教学质量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实施的重要举措。常规教学因素,如“教案与板书”、“教学语言与感染力”和“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等对大学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然而一些非教学因素,如“灵活机动的点名方式”和“多元化的作业体系”对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专业课特点和教学实践,本文通过总结各种非教学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技巧与成效评估,分析了非教学因素对调动高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旨在探索出一条提高大学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非教学因素;教学质量;专业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大学生更侧重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方面的培养[1-5],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的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6-9]。一方面,专业课教学作为大学本科后期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期基础课的综合运用与检验,起着从基础理论向实践应用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其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学无疑是目前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方向。因此,研究提高在大学“收获”阶段和理论综合应用阶段的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培养计划中,应新知识、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10],因其应用的广泛性和通用性而引入培养计划。如,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即便在中小学阶段也开始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自然地为适应这种发展也必须在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相应的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的课程安排[11]。在国内高等教育的任何改革时期,都十分强调基础的作用[12],在大学年限未增加的情况下,新增知识所需课时必然占用原有课时,此已成为高等院校各专业的制订培养计划时难以调和/解决的突出矛盾[13]。鉴于数学、物理和思政类基础课的重要性,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时的一般做法往往是,压缩专业课教学学时数,使得专业课课时比相应基础课的教学时数要少很多。虽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在专业课学时压缩后,尽量保持原有教学内容。但课时数与内容成正比是毋容置疑的,原本现代化教育技术作为对授课内容加深拓展、易于理解、增强情趣和扩充知识的辅助作用。现在用于专业课学时缩短后对内容方面的补充显然是不得以的一种手段。此外,按传统及知识的循序渐进规律,在培养方案中专业课教学往往被安排在大三下半学期与大四上半学期,此时学生即将面临毕业,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等现实和实际压力会使學生分心,导致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专业课学习。因此,在这种客观、现实大背景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已严重压缩的教学学时,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切实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自然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每一位高等教育工作者、教学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挑战问题。

笔者所在教学团队一直承担着《泵与风机》课程的教学任务,并长期致力于该课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本课程2013年、2015年分别获上海市重点课程和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该课程是热能动力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专业课,共32学时。每年均面向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整个大四毕业班学生开课,每届听课学生将近五百余人,分六个教学班同时授课。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在毕业班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学内容的夯实、教学方法的完善、教师授课水平的提高等纯粹教学因素对专业课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一些非教学因素,如“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和“灵活的点名方式”对教学效果也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课程兴趣、增进师生情感、了解学生动态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如若能对这些非教学因素把握得当并加以有效利用,必将有望在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方面,鉴于目前很多同行专家已对《泵与风机》课程中纯教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14-19];另一方面,本文仅以《泵与风机》课程作为案例,旨在从一般专业课普适性角度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即从教学过程中的非教学因素的实施技巧与成效分析等方面出发,探讨专业课课程建设与改革设想,探索提高大学毕业班学生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新思路。这些非教学因素的设计与运用,已贯穿于本教学团队近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表明其成效显著,在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本文就此进行归纳与总结,希望能对广大专业课教师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灵活机动的课堂点名机制

课前点名是传统教学中常规点名方式,是了解学生出勤率、对课程兴趣的有效手段。一般地,其通过“由教师按点名册顺序依次报出学生姓名并由学生应答”的方式实现。这种传统的“点到式”点名可使教师准确地获得学生听课的出席情况,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维持正常的课堂秩序、名人对应尽快熟悉学生,而且也可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显然,这种传统点名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首先,传统点名方式耗时较长、效率较低且枯燥乏味,一个学期如此机械地点名师生双方均会有走过场感觉。对于专业课教学班的学生数相对较多的情况,此问题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上课每点一次名往往需要花费近五分钟的时间。若每次课都点一次名,整个学期仅点名总耗时将长达两学时,这对于教学时数相对匮乏的专业课教学,显然是浪费时间。因为是点名,只能在课程开始进行,一般也只能每次课进行一次(第一节课不来,或第一课听课第二课又缺席等情况,都是传统点名方式所无法解决的)。如果出现学生代答情况授课教师也不易发现(每点一次再检查应答学生,不仅浪费时间,也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