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摘 要:本文从一名青年教师的从教体验出发,认为师德是教育之魂,师能是发展之本。德能并重、两者兼备才是新时代高校教师的必备素质。要达到此目标,需从“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寓德于教”养成教研反思的习惯,从“爱岗敬业,有责任心、爱心”等方面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与时俱进,以身作则,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关键词:师德;师能;身正;责任

我国关于高校教师师德规范的最早论述是由康有为提出的,他按不同的教育阶段对师德提出相应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已经由量的要求转化为对质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所以,提高教师的师德与师能,不仅是未来教育的呼唤,更是新时期每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寓德于教

毋庸置疑,为人师表首先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加里宁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单单取决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还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水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教师在这个时期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观念意识、品德情操、价值和文化修养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方面来看,教师道德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因为,教师的道德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教师道德具有目的性,教师不仅担负着向下一代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重任,而且还履行着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责;另一方面教师有着典范性和榜样的力量。21世纪的中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将上一个新台阶,而且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更将跃上一个新高度。高校教学不能只重视文化科研而忽视育人,造成学生精神文化的缺失,进而对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如今的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层面的,诱惑也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浮躁的情绪。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用心教,常反思,促教学

新时期的教师还要会研究、常反思,养成教研反思的习惯。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可见,教师要把师道化为德性,自我反思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什么呢?孔子又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也和师能的本质含义分不开的。举例来说,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尤其是对艺术设计类的学生,教师在在教学中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不能一刀切,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因材施教地给予每个学生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学生各个层面才能的良好发展。

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抓住学科的差异,分析自己在教学设计实践中的不足;反思每节课的得与失,取精去糟,对教学不断总结;在与同事的交往观摩学习中反思研究,整理每个教学阶段的经验或教训,思考改进的方法,并把反思成果整理成教学札记、案例分析、教学总结、教研论文等,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更离不开自身的一言一行,教师正是在反思自身的言行中对教育世界不断追问,对教育意义不断追寻,才有教师的成长,才有师德的不断丰满。

三、爱岗敬业,用责任心、爱心绘出美的师德

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爱与责任——师德之魂”这样一个新命题,第一次把“责任”摆到“师德之魂”的高度,认为“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要善待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像斯大林所说的那样,“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师德的要义在于“爱”,而笔者认为,“爱”要扎根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关爱学生,就是要理解尊重学生。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无数事实证明,师德教育不仅需要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等物质性成本的投入,更需要非物质性成本的投入,那就是教师要用心去体验、去思考,用情去取舍,引发德行的力量之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能在日复一日的枯燥教学中细细体会教书育人带来的乐趣。“言必行,行必果”,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02):123-125.

[2]张高明.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教师师德散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52-54.

[3]周济.爱与责任——师德之魂[J].南昌教育,20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