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测谎


打开文本图片集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也就是说,我们心里在想什么,有时会从眼睛里表现出来。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根据眼睛来辨别谎言的故事情节——当妻子发现越轨的丈夫在说谎时,当警察发现垂头丧气的嫌疑人在说谎时,都会提出一个特别的要求:“请抬起头来,看着我的眼睛。”

在文艺作品中,查看某人是否撒谎往往是通过观察眼神来完成。那么,这种情节设置是否具有科学依据呢?科学家是否可用这个方法来设计测谎仪呢?科学研究表明,眼神测谎是靠不住的,不过通过眼睛测谎的确有科学依据。美国犹他大学的犯罪研究学家研发出了一款测谎仪,他们追踪的不是犯罪嫌疑人的眼神,而是追踪瞳孔的变化和眼球的运动。研究人员相信,这种技术有望取代传统的测谎仪,在司法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眼睛与大脑相连

在我们人体的五官中,与大脑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眼睛。科学研究发现,其实人的眼睛在胚胎发育早期就是大脑的一部分,在后期才从大脑中分化出来。在眼耳口鼻舌这五官之中,只有眼睛才是完全由大脑分化出来的。

胚胎学的研究发现,婴儿在胚胎时期的眼睛是大脑的延伸部分,整个眼睛甚至就在大脑之中。后来随着胚胎的发育分化,眼睛才逐渐移出颅腔之外,成为一种面部器官。对眼睛的观测最早在医学上得以应用,医生们通过眼睛来查看大脑的病变。

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也发现,眼睛中感光层的光敏细胞是从大脑中的光敏细胞进化而来的。早期的动物祖先中存在两类光敏细胞,一类是感光杆细胞,现存在于大多数动物的眼睛中;另一类是睫状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部分发育成视网膜的感光层,一部分仍然留在脑内。这个研究也证明,眼睛的细胞来源于脑细胞,眼睛的确是大脑的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查看眼睛来判断一个人在想什么。如果用在司法领域,这就是一种测谎的好方法。

瞳孔泄露心理活动

既然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我们通过眼睛测谎从哪里下手呢?主要还是眼球中央的瞳孔。因为我们的眼睛是否有神,还是要通过瞳孔来体现。人们很早就知道如何观察瞳孔来探测别人的心理活动。在西方广泛流传着古代一个赌徒诈骗庄家的故事,他就是利用了瞳孔来行骗。狡猾的赌徒先用小金额下赌注,并密切注视庄家的反应。如果赌注押中了,庄家的瞳孔就会骤然扩大,于是赌徒的同伙就往上大大加码。庄家屡次输钱却还不知道秘密是怎样泄露的。据说,古代波斯的珠宝商人也会利用瞳孔来做生意。他们在出售首饰时,是根据顾客瞳孔的大小来要价的。如果一只钻戒的熠熠光泽能使顾客的瞳孔扩张,商人就把价钱要得高一些。这些故事无论是真是假,都表明人们早就注意到心理活动和瞳孔的关系。

科学研究表明,瞳孔变化可以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某些心理活动。人们在恐怖、紧张、愤怒、喜爱、疼痛等状态下,人们眼睛中的瞳孔都会扩大;而在厌恶、疲倦、烦恼时则会缩小。人们在出现强烈兴趣或追求动机时,瞳孔会迅速扩大。呈现在眼前的美味食品也会使人的瞳孔扩张,饥肠辘辘的人扩张得更大些。如果加上吞咽唾液的动作,就构成了人们常说的那种“馋相”了。有趣的是,心理学家还发现除了视觉刺激,其他感官也可引起瞳孔的变化,如当人聆听心爱的音乐或用舌头品尝美味饮料的时候,瞳孔同样出现扩大的反应。

瞳孔对兴趣的反应灵敏到令人惊异的地步。有心理学家用两张美丽的人像照片给被测试的人观看,两张照片是完全相同的,但其中一张有一点极细微的缺点。看的人说不出两张照片有什么不同,但瞳孔对两张照片的反应却是有所差异的。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瞳孔是很难受到人为控制的,它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这个结论是眼球测谎仪的重要理论基础,因为对于那些训练有素的犯罪分子或恐怖分子,他们能够自如地应付警察的审讯,撒谎也不会出现什么生理变化和眼神变化。然而,可表现潜意识心理活动的瞳孔不会撒谎。

瞳孔测谎的原理和优势

孩子说谎的时候因为心虚,所以脸庞发红,眼神闪烁,经常往下看。但是,不少成人说谎不仅不会脸红,甚至可以伪装出一副坦诚无比的样子。然而,在他们安静的外表之下,内心正在掀起巨大的波澜。当一个人说谎的时候,他的内心难免会情绪波动,这时连接瞳孔和大脑的交感神经就会起作用,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等,所有的这一切变化都是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例如,当一名刑案罪犯在观看被害者的影像资料时,他表面上可以做到不露声色,但是他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发生变化,瞳孔也就随之扩散。

既然有人在撒谎时瞳孔会发生变化,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培养一些有经验的瞳孔观测师用于罪犯的审讯,在他们撒谎时及时拆穿他们。然而,靠人眼来识别对方的瞳孔变化有很大的误差,不同的人观测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况且人们的瞳孔变化千差万别,不能只通过主观印象来判断对方是否说谎。为了提高观测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开发一些精密的仪器来检测瞳孔的变化。在临床医学上,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红外瞳孔记录仪,可以观察患者的瞳孔收缩变化,以判断眼睛有没有发生病变。

最近,美国犹他州大学的犯罪学研究人员约翰·吉尔彻等人,也开发出一种可以观察瞳孔的仪器,不过这种仪器的用途是测谎。它的名字叫眼球测谎仪,即通过观察瞳孔的变化判断人是否说谎。研究人员让受测者在计算机上回答多个“是非题”,然后记录他们作答时的反应。吉尔彻表示,人在撒谎的时候要比说真话时“多花一点心思”,因此说谎的人会有迹象可寻,比如:说谎者的瞳孔会扩张,而且需要更多时间来阅读题目和回答问题等。这些细微变化都在瞬间发生,需要精密复杂的模型和测量系统进行区分判断。

对于警察来说,测谎并不是检测谎言本身,而是要检测一个人想隐瞒时的心理反应。因此,测谎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测试,其基本假设就是被测的犯罪嫌疑人在说谎时,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以及一些行为上的变化。眼球测谎技术和其他测谎术在原理上有很大的区别。以往的技术通常都是测量一个人撒谎时的情绪反应,根据人情绪波动时发生的出汗、心跳、血压的变化,推断人是否说谎。而眼球追踪测谎技术虽然也是监测生理变化,但是已经超越了情绪反应,通过测试眼球来间接测试犯罪嫌疑人的大脑活动,这样他就很难伪装。

和传统的测谎技术相比,瞳孔测谎技术有四个明显的好处:第一,成本更低,眼球测谎只需传统技术的五分之一;第二,可让被测者放松,瞳孔测谎技术是非接触监控,不会在受测者身上附加设备,被测者不会因为紧张而出现测试偏差;第三,操作简单,一般的技术人员就可以操作眼部追踪测谎仪,而传统测谎仪需要特别受训的鉴定员来做检测;第四,准确率高,对于训练有素的犯罪分子来说,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情緒来躲避测谎仪的检测,而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瞳孔变化。

眼球运动也可测谎

既然吉尔彻等人开发的仪器主要监测瞳孔变化,为何不叫瞳孔测谎仪,而叫眼球测谎仪呢?原来,这个测谎仪不仅仅用于监测瞳孔变化,还可以通过监测眼球的运动轨迹来测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大卫·李伯曼教授发现,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人们的大脑进入记忆搜索状态,也就是回忆某件真实存在的事情时,眼睛会先向上、再向左转动。而如果当一个人尝试去“构建”一个画面情况,也就是编造谎话时,眼球的运动恰恰相反,会先向上、再向右转动。

研究人员把眼球的运动轨迹主要分为六个方向﹕左上﹑左中﹑左下﹑右上﹑右中﹑右下,每个位置都有不同的意义。在心理分析中,右边代表将来,左边代表过去,上边代表视觉,中间代表听觉,下边代表感觉、理性思维。因此,当眼睛转向左上方,表示在回想一些视觉上的记忆;眼睛转向左中方,表示在回想一些听觉上的记忆;眼睛转向左下方,表示在内心进行一些理性思考;眼睛转向右上方,表示在思考未来;眼睛转向右中方,表示在想象一个声音,例如在想象询问某人问题时,对方会如何答复;眼睛转向右下方,表示正在体会一种身体上的感觉,例如体会着食指的感觉。

如果你想分辨出一个人是否说谎,可以问一些必须要回忆才能想起来的细节,比如“那天你去买衣服的路上碰到了哪些人?聊了些什么?”如果对方不经思考就看着你的眼睛马上回答,他可能在讲述已经编好的谎言;如果他的眼睛先向上、再向左转动,说明他可能在回忆真实的情况;如果眼睛先向上、后向右转动,说明他有可能正在编造谎言。

这个眼球运动反应心理变化的理论适用于绝大部分人,但不是所有的人。如果这个人是一个左撇子,其左边和右边所代表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而且,眼球运动軌迹的测定不如瞳孔测定精确,瞳孔是难以控制的,而眼球运动可以刻意控制。如果犯罪嫌疑人知道警方正在监控他的眼球,他在回答问题时就会刻意保持眼球不动,甚至朝相反方向运动,让警方难以理解他的大脑活动。还有一些特别的案例,一些犯罪嫌疑人的眼球发生了疾病,他们的运动轨迹与常人不同。

目前,吉尔彻等人对眼球测谎仪进行了测试。他们召集了500名志愿者,让这些志愿者在电脑上回答真和假的问题,然后利用电脑旁的眼球测谎仪记录他们作答时的反应,包括测量瞳孔扩张、反应时间长短,阅读和重新阅读题目的时间,以及犯错的情形,综合各种数据,再与统计模型相互比对,得出测试者是否说谎的结论。测试表明,眼球测谎仪的准确率高达85%。研究人员希望进一步改进眼球测谎仪的程序设置,以便提高测谎的准确性。吉尔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眼球测谎仪就可以替代传统的测谎仪。■

编辑:陈畅鸣charmingchin@163.com

利用瞳孔判断死亡

在案发现场,有时会有一些伤者,法医的首要任务是看看这些伤者的伤势,以便采取及时的救助措施。对于昏迷患者,法医往往会查看他们的瞳孔,因为瞳孔是生命机能的灵敏指示器。瞳孔是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开口,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在虹膜中有两种细小的肌肉,一种叫瞳孔括约肌,它围绕在瞳孔的周围,主管瞳孔的缩小,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另一种叫瞳孔开大肌,它在虹膜中呈放射状排列,主管瞳孔的开大,受交感神经支配。

我们知道,光线耀眼的时候瞳孔会自动缩小,暗时则又会开大。猫的瞳孔最容易观察:正午时猫的瞳孔成一条线,到晚上又睁得滚圆,绿光闪闪。瞳孔对光的反应是由脑干控制的,脑干同时还管理着呼吸、循环、血压等最重要的生命机能的活动。如果瞳孔对光的反应变得迟钝或者消失了,就表明脑干功能受到严重损害,同时也意味着生命机能即将停止活动,死亡即将来临。

所以,当法医赶到案发现场发现生命垂危的人时,总要翻开眼皮看看瞳孔,以判断生命机能是否受到了威胁。平时,人们的瞳孔保持适中的大小。当有人在刑案中受伤昏迷时,随着意识丧失程度的加重,瞳孔也会逐渐散大,完全散大就是生命终结的时刻,法医会宣告此人已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