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空调企业生死年?


  有消息称,2002年空调库存已达1000万台,而原材料又全面上涨,新兴企业又急急杀入空调业,面对突如其来的“三座大山”,2003年空调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2003年的初春,乍暖还寒。而空调企业刚一开盘就“枪声”不断,“火药味”十分浓烈。先是美的在京高祭“降价大旗”,随即便是帅康仿效奥克斯去年公布“成本白皮书”的做法,依葫芦画瓢地来了一出公布“质量白皮书”,紧接着是奥克斯在京大声呐喊“空调必须年检”。而后新科、长虹等品牌企业也拿起了“价格屠刀”加入了2003年的空调大战。
  然而,面对空调界的风云变幻和“异军”的骤然兴起以及突如其来的降价大潮,空调企业将何去何从,如何备战2003年?
  
  1000万台库存成导火索
  
  2002年全国空调新增库存600万台,也就是说,企业每生产5台空调,就有1台卖不出去。
  2002年中国空调市场可谓喜忧参半,总销量高达2400万台,产业销售额增长43.3%,接近700亿元,在整个家电产业中增速第一。但大幅度的销量增长下的市场形势并不乐观,与全年3135万台的总产量相比,依然是产大于销。2002年全国空调新增库存600万台,也就是说,企业每生产5台空调,就有1台卖不出去。
  2002年底,整个中国空调业库存已达1000万台,仅去年底,美的就库存15万台左右,奥克斯库存18万套。但在今年的“空调高峰会”上,奥克斯声称18万套是建立在奥克斯去年157万套的销售基础上的,从总体销售库存比来讲18万套是良性的。而山东的海尔、海信等企业目前尚未透露自己的库存量,格兰仕也宣称自己在2002年是“零库存”。既然各空调企业都不愿亮“家丑”,那2002年的1000万台库存量究竟来自哪里呢?
  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是部分二、三线品牌对市场估计不足而造成相当大的库存;或者是由于近几年部分企业认为空调业平均利润率较高,导致不少企业盲目杀入空调业,造成恶性竞争所带来的库存;再有就是传统品牌空调大户的产能扩大,以及各经销商在经营各空调品牌时,对所经营的主推品牌定位和对市场的洞察力出现偏差,进货过多而造成的积压库存;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一些“山寨厂”、“螺丝刀工厂”企业希望在旺季时赚一把,但由于2002年的天气原因,导致旺季不旺,致使这类企业所生产的部分空调成为了库存。
  由于大量产品积压,再加上空调业的“异军”突起,使得部分企业不知所措,手忙脚乱,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库存产品卖出去。然而要想在短时间内“消化”大量的库存产品,唯一的办法就是高举“价格武器”降价销售。可是过度的降价必然造成恶性竞争:你卖1500元,我就卖1450元;你搞淡季打款,我就搞旅游促销……结果导致空调业整体“跳水”,全面爆发空调大战。
  经过2002年的市场激烈竞争,整个中国空调产业已出现“菱字形”结构,高端部分是高价位品牌,中端部分是中低价位品牌,最底端部分是传统低价位小品牌。
  有关资料显示,多数高价位品牌企业由于期望值比较高,走高价值路线,所以产品也就面对以奢侈者为主的消费群体。但从我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奢侈者毕竟只是少数。不难发现,这当中部分高价位品牌还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通过技术价值战参与市场竞争,其中还包括一些外资品牌和国内传统的主力品牌,主要是海尔、格力、美的等企业。这部分企业为了弥补在价格上的劣势,还得采取大规模宣传战略来抵御竞争。成本在无形中增加了,而利润却大幅度下滑,他们后悔没有参加2002年的价格战,让一些新生力量打出平价空调的概念,钻了空档。所以高端品牌在2003年将会纷纷参与价格战,这必然导致价格格局上有所变化。
  业内人士分析,2003年部分空调企业在价格上会形成品牌的溢价比,但这个溢价比去年要低。2002年的溢价比大概在15%至20%左右,而2003年的溢价比可能会下降到10%左右。也就是说,2003年高价位品牌的价格比中价位品牌价格高10%,这样就逼得中价位空调价格“跳水”,从而使得今年的空调大战更加激烈。
  
  原材料上涨雪上加霜
  
  每吨钢上涨27%左右、铝上涨8.8%、石油上涨40%,这样就会使每台空调价格也水涨船高。一台压缩机的成本上升了15%~20%。
  目前我国拥有400多家空调企业,最大的几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之和不超过40%,前10位的总和也不超过60%,分散的品牌曾给作坊式的“山寨厂”、“螺丝刀工厂”极大的生存空间。但随着钢材等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和空调市场价格战的白热化,企业利润在下降,空调业开始重新洗牌,一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我国空调业已历经两次整合:首次整合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以春兰、华宝为代表的一些国内企业,跟进口品牌对垒;二次整合在90年代中后期,以海尔、格力、美的为代表的品牌迅速崛起,成为“一线品牌”,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而即将来临的第三次的整合,参与的成分要复杂得多,除了传统牌的一线品牌以外,增加了LG、松下等合资品牌,而新科、长虹等所谓的“二线品牌”也不是“省油的灯”。品牌越来越多,客观上把市场上蛋糕做得越来越大。
  业内人士认为,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后,空调行业必然出现新的变化。
  其一,品牌定位个性化。空调产品的技术创新比电子类产品难度大一些,所以客观上不容易出现黑马,既然产品同质化,技术同质化,产品的个性就要通过品牌的一种定位来体现。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广告等诸多方面逐渐牢固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定位,而不能因市场的变化而摇摆不定。
  其二,主流品牌确立新的市场游戏规则。以美的为代表,在2003年淡季率先降价,号称要打造一线品牌的“价格标尺”。美的这一举动事出有因。2002年大品牌基本上死守价格防线,任由一些新兴品牌在价格上游戏,但最终没能挡住“天灾”,只好赶在旺季放水,完全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现在主流品牌当仁不让,率先制定行业的游戏规则,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对市场的净化起到了较好作用。
  其三,竞争将由以前单店和单店之间、工厂与工厂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苏宁电器副总裁孙为民剖析了这一新的竞争形式。孙为民坦言,当苏宁这种全国性的商业连锁企业崛起之后,在某一时期某一市场,实际上会对海尔、美的等强势制造品牌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制造商如何把这种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力量,是个重要问题。现实是,美的、海尔迅速对市场做出应变,把全国连锁企业的力量进行了新的整合。通过这一整合,商业就会融入到制造业市场的整合过程中去。传统品牌一旦形成这种供应链的整合以后,便给新品牌设置了一道更高的门槛。
  目前中国空调行业已具备40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年产量也在3000万台以上,而去年整个空调行业的销售量却在2408万台左右,说明去年的大量库存空调已转移到了2003年的市场中。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家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规模的逐渐壮大,钢材等原材料求大于供,价格大幅上涨,无疑使空调制造成本雪上加霜。
  由于我国去年对进口钢材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未来三年内,国家将对超过配额部分进口的热轧、冷轧钢板和电工钢板加征特殊关税,这些钢材价格上涨30%多,国内替代产品的价格平均上涨60%。
  与此同时,其它原材料在价格方面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据统计,每吨钢上涨27%左右、铝上涨8.8%、石油上涨40%,这无疑又给空调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因为原材料的上涨必然会影响到空调零部件的材料成本,这样就会使每台空调价格也跟着原材料的上涨而水涨船高。空调的核心部分是压缩机,质量至关重要,而钢材占去压缩机材料成本的70%以上,原材料上涨和上游产业带来的压力,一台压缩机的成本上升了15%~20%,而去年的价格战和产量过剩使得压缩机的市场价格又下降了30%,这一升一降为一部分空调企业亏损或质量下降埋下了导火索。
  在这样的大气候背景下,空调企业已没有多大利润空间。如果说2003年再打价格战的话,空调利润就会更薄,部分品牌还会被淘汰出局。那么,今年的价格战能否导致空调行业重新洗牌呢?按惯例,无论是传统优势品牌还是后起之秀,都会希望自己能在即将到来的市场之争中站稳脚跟。“长江后浪推前浪”是历史发展不可抵挡的自然规律,但后者要挑战老牌企业就得有“杀手锏”。
  
  价格战、品牌战双管齐下
  
  尚未开春,美的在京公布“质量白皮书”,紧接着是奥克斯在京大声吆喝“空调必须年检”。在价格战之外,空调企业正在调整策略。
  对于空调企业来说,价格战毕竟存在诸多消极作用,因此2003年的空调大战,除了在短期使用价格战外,更多体现在其它战术上面,比如广告战、渠道战、品牌战等。
  从过去的2002年市场分析情况来看,品牌这种营销手段已越来越被企业看重,业内人士称为“品牌推动战略”,即通过广告宣传,推动消费者。因为2003年原材料已大幅上涨,如果空调企业再把价格战作为唯一有力的“持久武器”的话,空调利润更会减少甚至亏本,这就驱使空调企业必须调换策略,而品牌战将是空调企业在2003年最好策略。
  以奥克斯为例,2002年的价格战与品牌战并驾齐驱策略获得成功,通过:我打价格战,但我不是低质战,本身空调利润很大,我把成本公布给大家,价格成本之上我留有一定的毛利空间,说明我没有降低产品的质量的广告诉求,塑造了价廉物美的品牌形象。并通过邀请米卢做形象代言人、借“9·11”作秀等狂打品牌战,从多个角度塑造品牌形象。正是奥克斯的经济品牌路线(或价格品牌路线),使其得以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今年尚未开春,奥克斯就开始打起“品牌战”,宣称产品是企业实现利润的载体,而品牌是“旗帜”,只有“旗帜”往前飘,产品才能往上冲的理论;布道“空调必须年检”的概念。
  当然,此策略这对于部分企业有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像2002年的小天鹅能获得如此成功,靠的就是成功的价格策略和品牌传播策略的相互作用。但在宣传品牌的过程中除了在专业技术上有创新外,还要在产品上进行创新,像去年部分品牌企业推出的数码、变频空调、氧吧空调等。就2002年情况看,空调行业排名前几位的海尔、格力、美的、科龙等都投放了大量广告来塑造自己的品牌,比如海尔在2002年央视直播世界杯期间,光是广告就占据了两个头条,这无疑从说明了品牌战将是2003年空调大战的“重要武器”。
  
  品牌实力:溢价销售的根本
  
  一些新兴的品牌呐喊着杀入空调业,使得高端品牌的溢价比在今年肯定要下降。
  一个企业要想参与竞争,除了打价格战、品牌战外,许多企业还非常看重技术战。业界人士认为,如果把整个空调业定出一些标准价格,在同等价格比之下,各品牌空调如果做成功,并投入适当的广告费用,就会获得一个零售的溢价,这个溢价在2003年可能会在10%左右。也就是说,假如有两个企业竞争,谁赢?在市场当中,能够比另外一个竞争对手零售价格高出10%,在同等销量的情况下,肯定溢价者是能够获胜的。据介绍,作为一个空调品牌,只要把价格定在低端空调盈亏线上10%,从中扣除5%的生产投资溢价,还剩5%的毛利空间或者利润空间,就会体现出企业的生存点,而这个5%还能扩大企业的再投入。
  由于在过去空调业竞争不充分的情况下,空调企业可以在价格上、服务上、品质上寻求差异。但随着空调业的激烈竞争和市场产业的日益成熟,空调业已转向了在品牌上的寻求差异。这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品牌溢价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之下,会变成生存溢价。一个企业若没有品牌和生存溢价,企业就会无法生存下去。
  2002年空调价格战为什么会这样激烈,主要是由于一些新生品牌的杀入,给高价位品牌带来一个危险的信号,如果这些品牌如奥可斯做成经济价值型品牌,就会逐渐削弱高价位品牌造成依赖的价值基础,消费者慢慢会认为,高价位品牌和中低价位品牌在质量上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消费者就会慢慢改变对高价位品牌的信赖,转而趋向于对新生品牌的高度认可和赞同,这样就会给高价位品牌构成具大的威胁。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高价位品牌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把价格降到一定程度;第二继续保持自己的技术基础,同时扩大品牌的宣传,继续维持自己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认为10%的溢价对消费者来说不是一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