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效应分析


  摘要:信息化进展如何已成为我国制造业部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以江苏为例,实证研究信息化在产业升级中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江苏信息化直接效应显著,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较强,其影响力和感应力系数均大于1;电子信息产业的间接效应也非常显著,制造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品时,增加值显著提高;电子信息产业中间投入率越高,企业使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因而越能够促进产业升级。
  关键词:信息化;制造业升级;效应;以江苏为例
  
  一、 引言
  
  本文以江苏为例,实证研究信息化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分析如何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广信息技术应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工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运用2002年、2005年、2007年42部门投入产出表分析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效应①。在分析中,将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定义为信息化的直接效应,而制造业部门使用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间接效应。
  
  二、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直接效应
  
  江苏是我国电子工业起步较早的省份,至今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江苏的重要支柱产业。总体上看,江苏信息技术直接效应可概括为如下四方面:
  1. 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电子信息产业经历了3个高速增长阶段:(1)1977年~1991年是江苏省电子工业走向振兴、实现百亿元目标的发展阶段,电子信息产业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2)1992年~2001年是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千亿元的发展阶段,年均增速25.9%;(3)2002年到2007年是突破万亿元的高速发展阶段,6年间,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速达48.5%,并在2004年成为江苏第一支柱产业。2007年,江苏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信息产业的比重、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均超过20%。
  2. 企业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2008年江苏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总计2 062家,是2001年689家的两倍多,2008年平均产值规模为4.7亿元/个,而同期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14 347家,产值为43 902.82亿元,平均产出规模为3.1亿元/个。江苏现有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有16家,超过50亿元的有43家。
  3. 电子信息行业已成为主导产业。江苏工业产出中石化、纺织、电子信息产业位列于前三,2001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出突破千亿,到2008年产出已接近万亿,跃居江苏制造业之首。2008年,电子行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5%,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5.5%,成为强力支撑并拉动江苏工业发展的绝对支柱行业。
  4. 产品群竞争力较强。2008年,江苏已经形成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现代通信产业等6大优势产业集群,占全省信息产业的比重达70%。2008年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的44.2%、集成电路占全国的34.8%、数码产品占全国的33.8%。
  
  三、 信息化对制造业升级的间接效应
  
  信息化间接效应表现为其他产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品的程度及经济效果。表2利用2002年、2005年、2007年三年48部门投入产出表分析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中间投入在制造业部门中的比重。表2表明:
  1. 使用电子信息产品的产业较为集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16..68%、19.5%和6.1%,电子信息产业分别为59.094%、67.122%、62.931%;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分别为27.108%、30.846%、32.142%,三者是使用电子信息作为中间投入比重较高的三个行业,其中行业自身需求所形成的中间投入率最高。
  中间投入率与行业特征密切相关,通常重化工业投入率远高于轻工业,轻工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平均投入率分别为0.35%、0.6%、0.47%;而重化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平均投入率分别为12.05%、14.7%和10.67%。
  2. 中间投入在不同年份有较大幅度波动。表2中中间投入率表现出系统性的波动,2002年~2005年几乎所有行业电子信息产业的中间投入率均上升,而在2005年~2007年期间,除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外,几乎所有行业则经历了中间投入率较大幅度下降,三年平均中间投入率分别为5.45%、6.77%和4.63%。这种波动可能解释为行业经济周期,即经历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企业将不再购买类似设备,因此2002年~2005年期间对电子信息产品需求高涨,新投入设备需要一段时期折旧,到2005年~2007年期间表现为下降。
  3. 通过中间投入观察间接效应时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机械制造业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信息产品,它将作为其他产业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矿采选业的中间投入,因此中间存在信息化间接效应外溢现象。为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影响,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了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2002年分别为1.32和4.02,2005年分别为1.40和2.71,2007年分别为1.35和2.63。理论研究影响力系数表明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前向牵引强度,当系数大于(小于)1时,其影响力超过(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而感应度系数表示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后向感应强度,当系数大于(小于)1时,其感应度超过(低于)各部门平均水平。从计算结果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带动作用相对较强。
  
  四、信息化间接效应的计量分析
  
  如果某一制造业使用电子信息产品作为中间投入,那么中间投入率越高,越能够反映电子信息产业的间接效应,即制造业部门通过提高电子信息产品使用率,提高了生产技术,能够形成新产品或新工艺,从而促进了产业升级。据此本文通过估计中间投入率与各个制造业部门占制造业总GDP比重的弹性,以观察间接效应如何,即估计下式:
  yit=?琢it+?茁itxit+?着it
  其中yit为投入产出表中17个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值, xit为信息产业在各部门的中间投入,?琢it、?茁it和?着it为参数,其中?茁it即为所估计的弹性。本文利用Stata10,使用panel data方法估计制造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中间投入品后对增加值的影响。
  数据为2002年~2007年三年各个产业的GDP占比及中间投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比,估计结果列于表3。
  Hasuman检验结果表明,chi2(1)=0.86,Prob>chi2=0.3546接受了原假设中系数存在系统性偏差,即应当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这表明在不同行业使用电子设备对其增加值增长有显著差异,不同制造业部门使用电子信息产业产品效果有较大差异。利用xttest3对方程异方差进行检验,chi2(11)=44.23,表明存在异方差,因此需要利用面板异方差模型进行重新估计,表3最终估计结果表明两者弹性为0.28,这意味着2002年~2007年期间,每当中间投入中电子信息产业投入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应地该制造业部门在制造业GDP比例中占比增加0.28个百分点,其结果在2%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再次表明信息化对经济的贡献不仅在于其自身成长为江苏主导产业,而且还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