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钢铁以翅膀

【摘要】:孙方杰在《钢厂》这部诗集以包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了自己从八年里在潍坊钢厂的一段生活。诗集包括24首诗、12篇散章和36篇手记。手记里记录了发生在工友身上的趣事。散章部分讲述了在钢厂时自己对于生活、人生、生命的独自沉思。而24首诗更是融入了作者对八年钢铁生活的追忆、对生命的悲悯情怀。时隔多年,当年的钢厂早已破产,当年工友也已零落天涯,然而那段经历却深深地烙印在诗人的脑海里,钢铁的熔液已流淌在诗人的血脉里。

【关键词】:钢厂;温情;抒情方式;哲学沉思

苦中作乐中的温情

诗人饱蘸感情的文字描摹底上世纪80年代钢厂里工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落笔于日常,却未陷入平庸、琐碎的窠臼,反倒是在我们看似熟悉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温情、理解的态度从里到外一层层细究生活。钢铁是坚硬的,而人情是温暖而柔软的。

在36篇手记里,诗人记载了在钢厂里发生的琐碎而又有趣的事情,其中大部分是师傅们之间所说的诙谐幽默的话语。比如航车的大钩断开钢丝绳从李师傅身边擦身而落,李师傅没有指责开航车的姜师傅,反而以几句玩笑话安慰心有余悸没缓过神来的姜师傅。又比想发家致富的勒师傅将一大半房子砌为鱼池养鱼,老婆受不了潮湿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勒师傅将其接回的时候以一句“都是母的,这母的和母的真不一样哩”,将小人物生活的心酸、无奈予以诙谐的表达。在这样的文字里,我们体会到这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底层人物,他们并没有被繁重的劳作打磨为一件件呆板的“钢钉”,他们身上洋溢着世俗的温情和人性的光辉,这光辉将坚硬的钢厂予以柔化。有几篇甚至只记录了一句歇后语,《手记9》里面“谁家的女儿出嫁,若嫁妆多了,就说:钢厂的老鼠——盗铁(倒贴)”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以一颗细腻的诗人之心去记录工人们生活的点滴,以平实的视角将自己融入到工友们之间,挖掘平凡岁月里世俗的快乐。即便是诗歌部分写八年时间里日夜为伴的钢铁,诗人也没有在唉声叹气,诗人仍然“怀揣着梦想”,讴歌着“最年轻的一群技工,脸上镌刻着自信/执著,张狂。”

诗人在日复一日的劳作里追寻每一丝心灵的悸动与波澜,在《诗歌六》诗人记录了自己在钢厂时的两段爱情,爱情的光辉在冰冷的钢材中间照耀着一个年轻人孤独的灵魂。面对钢厂生活时,作为一个警醒的知识分子,他自然也觉察出了繁重、压抑、无聊,但仍然在不懈地发现、挖掘工作中难能可贵的温情与良知。孙方杰的诗真实、朴素,贴近现实生活,坚实地站立在大地之上,又能够通过对坚硬的钢铁的讴歌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传统而又饱含热情的抒情方式

在当今诗坛,诗人们往往以先锋的写作方式来开拓新的诗歌写作的可能,在语法,修辞,甚至技巧性上追求“探索性”和“实验性”,各种流派、主义粉墨登场、泥沙俱下,有些甚至以极为夸张的形式来博取人们的关注。在传统诗歌写作方式早已被光怪陆离的、大众化的欲望抒情方式遮蔽之时,诗人仍然努力地以理性眼光审视当下躁动的世界,以宽广悲悯的人文情怀面对世态人生,主观上追求朴素写实的传统抒情方式,以理想主义者的姿势来描绘自己心底深处的记忆。诗人既对钢厂、对旧时工友满怀热情,同时又是一个深刻的思考者,对现实、生活和生命有着清醒理智的认识。当热情与理智付诸文字时,整部诗歌便呈现出热情而不狂热,冷静而不冷漠的格调。

在诗歌中,尽管描写的是坚硬的钢铁和枯燥的生产车间,尽管车间里“垛满了黛色的钢锭”, 堆满了“钢锭”“ 轧钢机”和“熔炉”,“ 氤氲着硫磺的气味”,但是诗人仍然追寻着一份传统的诗意与美感,“青果”“桃花”“小草”“春天”“ 流蜜的梧桐花”等意象仍然俯拾即是。孙方杰并不是像同时期其他诗人一样追求炫目的写作方式,描述空虚、萎靡的精神状态,相反在诗里仍然展示一种传统审美里积极向上的精神指向。 “它们跳跃着,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黑夜,都能留下一道闪着温暖的弧线”“ 面对生存每一株钢铁都要横穿过去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领略与生俱来的沉重和快乐”,诗歌中诸如此类充满力量与坚韧的句子比比皆是。诗人虽然对生活、对人生饱含激情但是并没有一任情感宣泄,这些炽热的感情通过一种理智抒情方式予以表达。高文对此的评价便是“细读他如同娓娓道来一般的诗句,安静细腻的语言里隐藏着惊心动魄的力量”。

沉重而又轻盈的哲学沉思

钢铁在孙方杰笔下不仅仅是滚烫的熔液锻造而成的坚硬的物体,钢铁早已超越了其自身的物质层面的意义,成为一种生命形成的过程,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这是一块哲学意义的钢铁,一种涅槃的境界,是诗人骨子里面对生活的诘难而发出的铮铮作响的生命回声,是用幽微的光芒来烛照灵魂的生命写真” 高文如此评价孙方杰诗歌的哲学含义。但是孙方杰的诗歌并非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烛照灵魂”,而是紧紧的贴近大地,融入世俗生活。

在诗歌中孙方杰对天地万物都认真的去洞悉其生命过程和审视其生命本质,使得寻常事物都具有了哲学意义。在诗人眼里钢花、铁液、炉台都具有无限的美感,并赋予他们深厚的生命的意义。"一阵钢铁击打钢铁的声音" “太阳在钢铁厂洒下了桃花一样的红”, 都能够从中获得生命和生活的真谛。孙方杰的诗歌时时流露出对生命的悲悯意识。开篇的《诗歌一》里就写到一次意外事故使三个工友“化作了钢炉里的一缕青烟”,而他们的死也很快就会成为一段旧事被封尘掩埋。死亡在钢厂里已司空见惯,对每一个生命的突然消失都会深深地触动着诗人的灵魂, “每当我为此而哀伤,钢铁/就会在我的身体里打上一个又一个补丁”“一锤一锤地击打我/让我时常发出,一声又一声惨痛的嚎叫”。在散章部分,在沉重压抑的工作之余诗人记录的了自己内心的思考、担忧,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着清醒认识的、孤独的思考者,他“在钢铁的庭院里,我像一个幽灵。游荡。徘徊。找寻。”,“像一个独行侠”,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之重”。我们看到这个每日与其他工人一起辛勤劳作、嬉笑怒骂的诗人在精神境界上与其他工友的不同,他混迹于他们又“高于”他们。诗人执着面对历史、现实、生活、命运、时空等等与人相关的领域,细密而坚实地对其进行着思索与追问,既有着深刻警醒的反思意识,又使其诗歌传达出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你不相信种子会有假的,只有不去耕耘的人,才永远守候着一堆秕谷;你不相信大漠里没有生命,只要至诚地呼唤雨露,就会有收获的喜悦。”

从17岁到25岁,孙方杰在钢厂度过了8年人生最青春最浪漫的时光,也许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其一生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八年钢厂生活使孙方杰获得了一段饱满充实的人生经历,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诚如丘·勃列克尔在《新的现实》里谈道: “我们的时代离开生命的本原愈远,艺术和诗歌就越坚决地渴求回到那里去……向往藏在深处的不变的东西。 孙方杰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一遍遍地怀念着年少时的一段钢厂经历,或许诗人讴歌的已不仅仅是80年代的那个钢厂。往日的钢厂在一遍遍的书写中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作者抒发自己生命感慨和表达自己审美理想的一个载体。“给钢铁以翅膀,它在蓝天上飞翔;给人以翅膀,世界就会变得渺小。”孙方杰的这部诗集就是“钢铁的翅膀”,读到这部诗集,他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记忆封尘里翱翔到今天,让今天的我们身临其境那个八十年代的钢厂。

参考文献:

[1] 孙方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J].诗选刊,2011(8).

[2]孙方杰.钢厂的春天[J].诗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