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新时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是新时代赋予年轻一代的光荣使命。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比重都比较高,达到50%~70%,然而作为半农半牧区的宁夏畜牧业的发展不仅落后于我国发达省区,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6年以来,连续8年一直处于滑坡阶段,畜牧业比重由原来的35%跌至27%的最低水平,什么原因?需要认真去研究并加以解决。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脱贫富民、生态立区确立为三大战略。作为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人员,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的目标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要出世界一流的创新成果,必须培养能够攻坚克难的一流人才。要培育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这是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也给有志成才者创造了良好政策和环境氛围。

目标、理想和执着追求是人生成功的第一定律

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先驱拿破仑·希尔说:“真正的成功者能图谋长远,人生的计划应该分为短程、中程、远程目标,随着自己的成长,设定更大目标。”对共产党人来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是共产党人的目标和理想。不少革命先烈用生命诠释了他们的目标和理想。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生命航船的舵手,只有懂得掌握正确的航向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耶鲁大学在1953年对应届毕业生做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问卷调查,问:你是否有清晰的目标和书面计划,统计结果只有2%的人作了肯定回答。20年后对这批人的跟踪调查显示,那2%的学生的经济状况远远高于其他98%的人群几倍甚至数十倍,于是,他们把这2%作为一条分界线。哈佛大学也做过一次调查,他们的统计分为三类,84%的人什么目标也没有,13%的人有目标,但不是很坚定,3%的人目标清晰并有强烈的欲望。结果13%的人群经济收入是84%人群的2倍,3%的人群则是他们的10倍以上。调查告诉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了解目标、信念和强烈愿望对一个人的真正意义。对事业和目标的追求若能有在水中需要空气那样的强烈欲望,就一定能成功。这就是被称为人生成功的第一定律。

加强学风建设是治学的根本

学风一般指个体或群体学术研究和知识学习的精神风尚和思想态度,包括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关于治学方法:正确的治学方法,会提高科研效率,确保科研质量。一些学术上有作为的名人,都很重视治学方法。例如胡适曾提出“十字真言”和“四字诀”的治学方法,“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十个字不少人都知道。所谓四字诀即勤、谨、和、缓。勤、谨大家都能理解,“和”的意思是指虚心,不固执,对于不同观点的交锋,不动肝火。“缓”的意思,不要太急,不要急着下结论,不要急于发表,给一个缓冲期。

治学精神可简明地概括为:求真精神、实证精神、进取精神、协作精神、包容精神、民主精神、献身精神,以及理性的怀疑精神等。我国最早论及治学精神的人是任鸿隽先生,1916年他在《科学精神论》一文中说:“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认为,一是不盲从,不附和,依理智为归;如遇横逆之境,则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厉害;二是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三是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做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所以,治学精神是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的共同信念、价值、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治学态度、治学精神的缺失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很大。首先,学术不端必然会制造学术垃圾和泡沫,造成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其次,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秩序,扼杀了创造创新活力。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学术,制造低成本、“高效益”的学术垃圾行为必然会腐蚀和瓦解学术队伍,磨灭学术创新的动力,扼杀民族的创造性,损毁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再次,贻误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国家的根基,良好的学术训练将影响到青年人的成长和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最后,会损毁学术界和知识分子的社会公信力。在人们心目中,学术界是社会的净土,社会的良知,肩负着捍卫正义、输出先进理念、引领社会风尚、改善社会风气的重任,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因此学术不端的泛滥将会使这片净土转变成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污染源。试想当年搞“两弹一星”时,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卫星能上天吗?原子弹能安全爆炸吗?中央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克服艰难险阻,勇攀科学高峰。

提高综合素养,造就敢于担当的有为人才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对科技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更加迫切地需要花大力气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给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年轻一代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据研究,20世纪100年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共159人次,其中年龄30岁以下的占29%,40岁以下的占67%。可以说30~40岁是杰出人才出成就的高峰期。

怎样才能成才?联合国曾组织教育专家做过深入研究,经几代教育专家的实践总结提出了一个成才的基本条件。这个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

要想成其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素养。一是要有为科学技术事业献身的精神。二是要有求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是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三是要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技工作者需要懂一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作为认识工具,它不直接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而是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它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指导行动,就会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四是要训练四种能力。即:与外界交流的言语、文字表达能力,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和预见能力,对主、客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正确的人生观,科学态度、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达到。加强修养,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道德品格修养,二是性格修养,三是知识修养。

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古来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身之力甚强者。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身品格第一大事。英国作家桑德斯说:品格决定人生,它比天资更重要。美国作家艾默生说:品格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的存在能直接发挥作用,而无需借助任何手段。人品给人的印象是意志改变不了的。

加强个人修养。一要严格自律。钱穆说,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格局太小,什么是格局?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不淡泊名利,就不能确立自己高尚的志向,不排除干扰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不勤奋就不能励精图治,急躁冒进就难以养成好的品行和大的格局。二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所以,巴尔扎克说: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三要多思索。多思考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事前思考和准备,就可以做到:不说空话、套话、大话和无准备的话,不开无准备的会,不做无准备、无把握的事。四要宽厚待人。处处为别人着想,别人自然愿意对他倾力相助。有包容心的人是在快乐幸福中度过,无包容心的人是在埋怨和愤恨中挣扎。宽厚待人,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

加强知识修养。古往今来,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都是肯用功的人。读书能不能读出成效来,关键在于两条:一是贵在坚持。“一曝十寒”是最常见的通病。能不能坚持关键在人的毅力和意志,而意志和毅力来自内在的动力。周恩来总理在南开求学时的抱负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了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能产生自觉从书本中获取营养的内在要求。读书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可以启迪心志,开阔视野,日久天长,会从量变到质变融会贯通,再通过自己深刻的感悟,知识升华为智慧,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念。二是贵在勤奋。中国有句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见为学必经“勤”与“苦”。勤奋学习,关键是要做到勤读、勤问、勤思、勤写、勤实践。勤读,所有从书中获益的人都是聚精会神到把整个灵魂都浸润在书中。书中的知识只有被你的思想吸收,被纳入你的头脑才是你的。勤问,做学问,要学会提问题,通过问人、翻书籍、查辞典、资料、寻求答案,将疑问一点一点学懂、弄通,消化、吸收,这样日积月累,知识面就会一天天宽起来。勤思,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些知识素材,是思考把所读的内容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勤写,动笔的过程是你的大脑对书本知识的加工整理过程,可帮助你进一步理解、融会贯通、加深记忆,尤其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勤实践,读书学习要联系我们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也就是说,必须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从理论上找到根源。通过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检验,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使之不断深化完善提高。G

(作者系宁夏农林科学院退休专家)

责任编辑:李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