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少年积极学习心理构建研究

摘 要:高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以厦门理工学院学生为例,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青少年的积极学习心理教育,并提出构建学生积极学习心理机制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学习心理;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背景

从教育学上讲,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处于学习受教育阶段。目前普遍将从接受中等教育开始,到就业、独立生活、结婚为止的这段时期认定为青少年时期。从社会学上讲,青少年被看作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将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作为人生告别青少年时期的标志,认为青少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

1.学习心理的定义

学习心理即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动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需求等内容。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学习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特别是学生群体学习的一门学科。近年来,众多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開始关注、研究学习心理学,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分析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多半与学习相关。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教育应该居于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地位。研究青少年的学习心理,就是为了得到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方法,探索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动机的妙招,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管理意识。青少年学习心理的研究对于准确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厦门理工学院辅导员工作模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状态多变、自律意识不足的时期,往往在经历寒假或暑假回到学校后,无法第一时间调整到良好的学习状态进入新学期。厦门理工学院辅导员的工作模式对改善这种情况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

1.温情三部曲

(1)期初:“手牵手·一起走”主题教育活动

①了解学生返校情况,对于未能按时返校的学生,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及时与学生本人或家长联系,了解迟到原因并督促其尽快返校。

②深入学生宿舍、班级,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对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和遇到突发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心;督促学生遵守作息时间,使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③召开年级大会,即“收心大会”,营造仪式感,帮助学生甩掉假期的慵懒,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树立新学期到来的庄重感。

④组织各班级召开新学期班会,组织学生交流假期感悟,明确新学期学习目标。

⑤从学习、生活和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课堂纪律、考勤制度、宿舍管理、安全稳定、文明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从自身做起,积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提高素质,共同构建积极进取、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⑥做好“手牵手·一起走”反向延伸工作的收尾工作。从主动关心、帮助、服务学生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以电话或短信形式关心有重修课程的学生。对于学习特别困难学生(如毕业班不及格学生、沉迷网络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应及时上报学院、学校领导,建立帮扶机制,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压力。

学期初开展的“手牵手·一起走”活动,能够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假期慵懒心理,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融入新学期生活。对于个别需要特殊关注、帮扶的学生,也能得到一对一的帮助辅导,能够有效地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2)期中:“爱国·爱校·成才”主题教育活动

①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每学期期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与爱国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会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实现路径的系统阐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引领学生的思想意识,帮助青少年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②开展爱校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校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爱校、荣校情怀为出发点,形成以发扬优良学风、创建文明校风为目的的热烈氛围;通过校史知识竞赛、校友报告会等形式,宣扬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引导广大学生增强主人翁意识,形成“生以校为荣、校以生为傲”的良好氛围。

恰到好处的爱国爱校教育,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荣辱意识,进而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3)期末:“关心·帮助·迎考”主题教育活动

①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上给予关心。辅导员应深入班级、宿舍,了解学生期末复习备考的情况;要关心新生、毕业生、问题学生的期末学习状态和考试情况,重点关注重修科目较多且可能留级和退学的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帮一”互助工作,使其放下思想包袱,集中精力复习备考。

②组织“学霸坐诊”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讲座、答疑会等形式,组织各类学科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为其他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答疑解惑。

通过在学期末开展的“关心·帮助·迎考”主题教育活动,青少年学生对考试能够保持适度紧迫感,个别学业困难学生也能得到良好的帮扶。“关心·帮助·迎考”系列活动,对改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阳光雨露计划——搭建大学生周末文化集市

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仅仅是部分有文娱特长的学生和学生骨干的舞台。而那些自认为没有才艺、内向、不善于表达自我、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扮演旁观者角色的学生,就像是“朝北的窗户”,举办活动对其来说是一次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伤害。因此,学校举办了大学生周末文化集市活动。

首先,“主动降低舞台高度”。周末文化集市不设高度的展示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不论才艺是否出众,只要学生有热情、有意愿,都可以大胆展示交流,都可以秀出自己的风采。

其次,“我的摊位我做主”。集市每期向大家提供摊位,向全校学生招标。学生以个人或团体名义申请摊位,自己确定展示的内容,自己构建富有特色、富有创意的摊点。

周末文化集市是厦门理工学院阳光雨露计划的重要载体。阳光计划不仅让“朝南的窗户”照进阳光,也要让“朝北的窗户”阳光普照;雨露计划意喻一滴小小的露珠,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却能带给每一棵幼苗生机和希望。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尽力搭建面向每一名学生的校园文化平台。

三、利用积极心理学改善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

1.帮助青少年自我分析,剖析学习现状,明确学习动机

围绕学习,让青少年学生试着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為什么学习?对学习持什么样的态度?在学习方面的长处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本学期的学习目标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与自省,帮助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心理上的问题所在。

2.帮助青少年学生积极调整心态,舒缓压力,营造积极的学习心态

第一,减轻分数压力,体验快乐学习。引导青少年学生摒弃对分数的要求,体验学会后的成就感,减少青少年学生来自分数的压力,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3.分享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青少年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学会如何科学学习,不断尝到学习的甜头,树立信心,才有可能真正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持之以恒地学习。

四、经验总结与建议

青少年学生的智能发展日臻完善,社会要求他们既会动脑又会动手,做到两不误、双收获。同时,青少年学生在思维方面具备更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对于学习任务也会有更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其学习方式的创新性也比较强。青少年学生基本能够做到主动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一般来说,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与其职业规划及所追求的目标紧密相关。但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自律性差、容易随波逐流、自我定位模糊、容易产生对未来的迷茫感、不能持之以恒等特点,还需要青少年学生、教师及家庭多角度共同努力,以期在改善青少年学习心理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1.青少年学生

作为青少年学生本人,为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一方面,应主动融入积极向上的团体,改善因自我约束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懒惰和懈怠;另一方面,应主动做好学业规划,设定明确、具体、可实现的短期学习目标,切忌好高骛远,应坚持从小目标实现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改善学习状态。

2.教师

教师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坚持以生为本,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心向学、笃志于学、寓乐于学,并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主动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益友良师。

3.家庭

从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家庭就很容易弱化自己的教育作用。而事实上,家长的教育作用对青少年的学习心理能够产生更深厚的影响。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自我意识成熟、独立意识形成的特殊时期,需要家长的特殊关注。面对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家长应多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权利,注重与孩子的内心交流,多聆听孩子的真实想法,多鼓励、多支持,不把自我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与此同时,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时期应注重全面发展,家长不能单凭成绩单就功利性地评价孩子的优秀与否。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维护其好奇心,重视孩子的身心全面发展;不拿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保护孩子的尊严和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叶金辉.青少年学习沉浸体验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2]林鑫,陈涛.学习动机理论在青少年教育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5(4).

[3]肖尧望.浅议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下)[J].学科教育,1995(2).

[4]张青荣.青少年英语学习心理因素探析[J].河南教育:基础版(上),2000(2).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晓菲.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探讨青少年的学习心理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7).

(责任编辑:王 瑜 黄天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