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入手,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编者按:当前学生营养状况关系到今后劳动者素质。为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广西教育厅联合开发了“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两年来的实验表明,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入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举措。对此项目调研报告,温家宝总理等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现本刊分两期刊登此课题有关文章,以飨读者。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重大进展,政府全面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解决贫困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拥护。但是,在教学条件得到改善的同时,贫困地区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学生营养不良的重灾区。为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广西教育厅联合开发了“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两年多的实验表明,从农村寄宿制学校入手,实施学生营养干预,是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重要举措。

一、 广西寄宿制学校建设状况及效益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广西较大规模地建设寄宿制学校是从1998年开始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边境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东巴凤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大石山区五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教育项目、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项目等十多项教育专项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0多亿元,建设中小学校12500多所,校舍面积达850多万平方米。

上述教育专项工程覆盖我区各县,以“两基”攻坚为目标,以中小学危房改造为主线,以基本建设为主要建设内容。其中,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厕所等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是建设的重要内容,约占总投入的40%。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共建设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学生生活用房计32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学生寄宿条件有了根本的改变,为实施中小学生营养改善项目,提高中小学生营养水平,改善学校卫生状况提供了条件。

(二) 项目实施效益

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广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改变了贫困地区学校的落后面貌,寄宿制学校数和学生数明显增加,加快了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 寄宿制学校增多,寄宿学生人数明显增加。

到2007年,全区共有寄宿学生204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数的30.37%,其中小学寄宿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84%,初中寄宿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6.29%。以41个“两基”攻坚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共有寄宿制学校3484所,占学校总数的25.64%;寄宿制学校住宿生69.3万人,占在校生数的35.86%;到2007年,寄宿制学校为3355所,占学校总数的29.6%;寄宿制学校住宿生83.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48.2%。可见,实施寄宿制工程项目,使贫困山区学生寄宿比例有了较大增长。

2. 推进了我区实现“两基”的进程,使我区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巩固、发展和提高。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及效益得到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我区义务教育快速发展。据统计,到2007年6月底,我区小学净入学率由1998年的98.8%提高到99.25%,辍学率由1998年的1.67%降至0.18%;初中阶段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87.58%提高到102.48%,辍学率由1998年的5.41%降至1.56%;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提高到98.6 %;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提高到92.55 %。2007年7月,我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的“两基”督导检查。

3. 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增加了校舍面积,减小了危房比例。

通过各个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区大幅度地改善了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校舍面积得到增加,基本消除D级危房,同时使B、C级危房比例明显减少。与1998年相比,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增加到5.39平方米(不含危房),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增加到7.24平方米(不含危房);小学、初中危房占校舍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下降至4.92%和3.2%。校舍达到或接近了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建设标准,为学生创造了良好、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中小学的图书、课桌椅、学生用床、教学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和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例,项目学校课桌椅配齐率达100%;项目学校小学生均图书由2004年11.5册上升到12.6册,初中由2004年12册上升到15册;学生用床配齐率小学达到97%,初中达到98%。

4. 学校布局更趋于合理,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全区各地利用教育工程项目实施的契机,将项目的实施与教育长远规划及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撤并了一批学生上学不便、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的校点,使校点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和办学效益。实行学校布局调整撤并后,小学(包括教学点)校均规模由120人增加到304人;初中校均规模由859人增加到899人。

5. 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通过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管理水平,培养了一批懂得学校规划、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也培养了一批安心于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使广西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 寄宿制学校学生用餐及营养状况

从上文可见,寄宿制学校的蓬勃发展是我国改进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别、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化的举措。通过寄宿制学校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供给的集约化,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率,提高了贫困地区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效果和影响是相当大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后,一些交通不便、规模小、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校点被逐步撤并,每个乡镇基本上形成了1所初中、1-2所中心小学集中办学的格局。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加上学校离家远、留守儿童多等客观原因,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导致边远山区农村的寄宿制学生比例偏高。据2008年12月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对广西、宁夏等6省(区)20个县245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调查,寄宿生比例平均为57.5%。就广西来说,2007年全区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为85.54%,小学寄宿生比例为8.13%;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都安县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为90.39%,小学寄宿生比例为27.28%。这种状况使学校从单纯的教学场所转变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寄宿制学校不得不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家庭功能,为学生提供饮食、住宿、安全等服务,学校食堂成为学生营养状况的直接决定因素。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营养改善项目”课题组的联合调查,截至2008年12月,广西等6省(区)有10%的学校根本没有食堂(包括只能蒸饭的简易食堂),学生吃饭只能靠自带食物,一次带够一周的食物。有食堂的学校,相当一部分食堂设施简陋,只能为学生蒸饭或加热主食,有些连开水都不能提供,更无法为学生提供卫生、营养的日常用餐。都安县23所初中食堂能供应炒菜的为11所;173所小学能供应炒菜的仅为2所(均为营养项目试验学校);其余12所初中和171所小学,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蒸饭服务,学生每餐只能以少量的水蒸黄豆或菜干为菜,基本营养物质摄入量不够,不能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导致很多学生身体检测指标未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一半。据“营养改善项目”基线测试数据表明,都安寄宿制小学学生的体质(营养)、体能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2-3个年龄段,与农村平均水平相差1-2个年龄段。例如,都安县11岁组男生平均身高为134.5厘米,与全国城市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相当;体重也比全国同龄农村男生平均值少4.5公斤;肺活量平均为1552毫升,也远远低于全国农村同龄组1718毫升的水平。这与学生每天营养摄入量有直接关系。据对同组学生调查测试,其摄入的能量仅达到国家推荐标准的66%,蛋白质仅达到78%,脂肪仅达到25%,维生素、钙等微量元素均不足推荐标准的30%。

可见,农村寄宿制学校儿童营养缺乏状况严重,直接导致这些儿童体格和体质发育不良。这对儿童体能、智力发展及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和生产能力,都将造成极大的影响,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通过寄宿制学校及早对儿童实施营养干预,使农村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责任,全社会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效实施学生营养改善

广西的寄宿制学生是比较庞大的群体,全区中小学生有三分之一寄宿在学校里。按城市、县镇、农村三种地域分类统计,其中县镇学校寄宿学生比例最高,达到66.3%;城市学校寄宿生最少,仅为2.6%。这是因为广西大部分县区的初中设在县城或乡镇所在地,能够提供寄宿条件的中心小学也大部分设在乡镇所在地。按学校层次来分类统计,初中寄宿生比例远远高于小学寄宿生比例,特别是农村和县镇的初中寄宿学生比例高达85%以上。因此,从寄宿制学校入手,通过学生食堂直接改善学生饮食结构和习惯,不失为实施儿童营养干预的最佳途径。

1. 建设学生食堂是全面实施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干预的前提。

在国家寄宿制工程项目实施之前,广西中小学校食堂建设往往滞后于教学楼、学生宿舍的建设。虽然寄宿制初中基本上都配套建有学生食堂,但很多学校的食堂面积小、功能不全,只有做饭操作间而没有学生饭厅,不能满足寄宿制学生就餐的需要。绝大部分寄宿制小学的食堂十分简陋,只能为学生提供简单的蒸饭,基本上没有条件炒菜,更不用说有学生饭厅了。如都安县2003年共有寄宿制小学94所,寄宿制初中23所,尽管都建有学生食堂,但能为学生炒菜的食堂,其中小学为0个,初中11个。就是说有一半的初中食堂和全部的小学食堂没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熟菜。2007年全县寄宿制小学增加到174所,能够炒菜的食堂也只有实施“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两所小学,仅占小学食堂总数的1%。广西另一个贫困县隆安县情况也大致如此。全县2003年有寄宿制小学46所,能提供简单炒菜的食堂仅有16所,其他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蒸饭服务。因此,大量学生每天的食谱只是简单的蒸饭加一点点水蒸黄豆,没有肉、蛋和蔬菜。长期如此,导致这些地方的学生营养严重不足,身体素质远远差于城市的同龄学生。

学生食堂功能不足、设施不配套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营养改善工作的开展和成效。广西柳州市委、市政府为了解决柳州北部3县农村学生午饭困难的问题,从2008年9月1日起,每年投入近4000万元,为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每人每天2元钱的免费午餐。这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是从根本上改善儿童营养状况、提高一代人素质的重要举措。但是,一些学校没有学生食堂等必要的硬件,致使学生营养改善工作不能够到位。据调查,有学生食堂的学校通过发放餐票的方式来提供免费午餐,没有食堂的学校买豆奶、馒头或快餐面加火腿肠给学生当午餐。

随着国家“寄宿制工程”项目的实施,学生食堂作为最主要的建设内容列入项目规划之中。2007年广西全区599所项目学校中,学生食堂面积达到313310平方米,每个寄宿生平均食堂面积0.73平方米,比2003年项目实施前的寄宿生平均食堂面积0.43平方米多了近一倍,为实施学生营养改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 政府加大帮扶力度,是办好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的重要举措。

国家实施“寄宿制工程”后,大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寄宿制学校的面貌。然而,基础薄弱的贫困地区仍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如前所述,都安县的学生食堂大都是低水平的食堂,还不能够为学生供应炒菜。到2007年,174个寄宿制小学食堂仅有实施“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古山小学和三只羊小学能够为学生提供炒菜。根据国家规定的学生食堂人均0.8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测算,按每平方米900元的造价,仅都安县约3.7万寄宿生就需要建设食堂2.96万平方米,需要投资2600多万元。对于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这样大的项目靠县自身解决是很难的,只有中央及自治区政府拨款才有可能完成。

另外,要把食堂建设成为标准的能提供炒菜的食堂,还必须配置必要的设备,如锅炉、冰柜、消毒设备、炊具等。根据“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试点学校的经验,供应300—400学生一日三餐的食堂,配备以上设备约需7万元。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经全面实施免除学杂费政策,学校一切开支均靠上级拨款来维持。要建设标准食堂并配齐相应设备,如果没有政府支持,仅靠农村寄宿制学校自筹,是非常困难的。

3. 加强寄宿制学校食堂管理,是顺利实施学生营养干预的关键。

学生营养干预能否顺利实施,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关键。儿童营养改善不仅仅是简单的做饭、吃饭问题,同样的经费投入能产生多大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从“贫困地区寄宿制小学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试点工作情况来看,要办好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食堂,校长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师生员工的责任心,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积极改进食堂工作方式,提高厨师的烹饪水平,为学生提供营养合格、安全卫生的食品;校长要多动脑筋,在保证学生营养摄入量的前提下,想办法降低学校食堂的运作成本,提高食堂效益。

4. 掌握基本的营养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使营养改善取得实效。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饮食习惯和当地经济水平制约,我国大多数人每餐的饮食并不是以营养摄取为定餐标准。农村家庭平时很少能吃到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而节假日往往又过度摄取。人们出于饮食习惯而使有些富含营养的食品被弃于餐桌。因此,寄宿制学校,除了通过食堂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平时不吃的但对人体健康极为有益的食物,如鱼类、胡萝卜、牛奶等之外,还应当通过日常教学或有关活动,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营养知识,并且通过学生向其家长渗透,改变当地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从而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这是寄宿制学校实施营养改善的最大优势。

总之,我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为集中进行学生营养干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各级政府应该从改善学生营养就是帮助未来一代解决贫困问题、实现贫穷不传代、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扶持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儿童营养干预,使寄宿制学校走上健康、科学、有序发展的轨道。

(责编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