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文章五篇

  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文章五篇

  【篇一】**市**区是由原**镇和**镇合并而成,地处**市与上海市交界,现已成功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截止今年三季度,**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22亿元,财政收入2.88亿元,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在**区落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农村合作银行、邮储银行等5家,另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渗透力度较大,在密集的金融机构和激烈金融同业竞争形势下,我行派驻普惠金融特派员尤显意义重大。如何做好普惠金融宣传,立足本职岗位,践行普惠工程显得格外迫切和重要。

  一、普惠金融特派员实施过程中的难点

  随着特派员被派驻到当地镇政府,工作开展近半年以来,有收获有感悟,但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公众对普惠金融的认知度不够高。自去年推行农信普惠金融三年行动计划以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媒介向社会大众宣传普惠理念和普惠内容,做了大量的工作,受惠比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部分老百姓对普惠金融的认知度还比较低,认为我们搞形式主义,或者出于自我保护,表现在整村走访过程中部分农户不配合,信息提供随意性较强,影响了信息质量。

  (二)派驻模式的不足。常驻模式,工作性质和作息与政府工作人员同步,容易充分融入政府工作环境,相比我行每周一天的派驻模式,在工作机制和工作时间上更有优势。

  (三)市场定位和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农信社市场定位为支农支小,而区域内落户企业相对较大,融资金额与我们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不相匹配。

  (四)实际融入政府不够。从当前情况看,在派驻期间,更多的是与党委政府、各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交流、介绍和汇报等方式,对于有关政府导向等掌握不够,对于我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配合政府运用金融杠杆实现结构调整方面有时显得不够及时、主动。

  二、做好普惠特派员工作的建议

  普惠特派员制度的实施,给农信普惠工程的宣传和推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结合前期工作的感受,本人就做好普惠金融特派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依靠岗位优势,促进合作联动。结合农信市场定位和普惠金融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发挥特派员岗位优势,进一步把农信践行普惠的理念和举措带给基层,让普惠播及城乡。

  1.必须深化银政合作。坚持银政合作,为最大程度缓解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我们的想法:通过充分掌握各种信息,提高信贷投放的准确度,增强信贷退出的主动性),可通过银政合作的方式,共同组成的普惠金融协调联系小组,通过银政联系配合,合作推动服务“三农”、服务小微金融工作,不定期开展通报交流会,交流相关信息,协调解决问题。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区域内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风险点;促进改善信贷结构,助推普惠取得实效。坚持适度参加经济会议。通过会议可以了解本辖区小微企业发展情况和乡镇规划及政策导向,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执行提供最大的配合和支持。必须坚持执行汇报制度。经常性向港区主要领导汇报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探讨区域内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经营情况,特别是出现风险苗头的企业经营状况,共商对策。倡导邀请各界调研。通过与镇人大、政协等机构调研座谈会,可对农信推进普惠金融开展交流和讨论。对我行服务小微企业开展的一系列行动给予提出了意见建议。促进我行进一步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2.必须坚持做好与村级组织的配合。通过经常性走访村级经济组织和召开个贷协管员会议,掌握辖区内农户消费、创业等方面的融资需求、分析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为个人贷款和小微贷款的拓展提供基础信息。

  3.必须坚持做好内部主动配合。必须做好上下联动。对日常掌握的信息和碰到的问题需及时向总部领导汇报,以便总部更好地掌握港区发展动态、支行工作难点,及时对基层提供支持,在支农支小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工作方式,更好地做好普惠工作。必须坚持做好横向沟通。与辖区内**支行做好联系沟通,(由于两个支行对接一个政府),对掌握的属于**支行辖区内的相关信息,及时向兄弟支行负责人进行反馈。必须充分调动客户经理积极性。可通过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作用,对中小微企业、农户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必须切实转变服务方式。可通过组建金融服务小分队,适时上门向中小企业及商户提供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特别是电子银行业务。

  (二)强化普惠宣传,加强渠道建设。

  结合农信市场定位和普惠金融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以普惠宣传为主要形式,进一步把农信践行普惠的信心和决心带给百姓,让农信品牌深入百姓。

  可通过在辖区内的部分村委会设立普惠金融宣传橱窗,同时每个村确定联络人员,负责与我行进行沟通协调,对宣传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使辖区老百姓第一时间能够获知当前的金融法律法规,获知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特色。可通过“普惠金融宣传车”的方式组织流动宣传。宣传主要安排员工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沿街或设摊宣传。重点围绕农户贷款、投资理财、金融防骗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通过零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宣扬普惠理念,传播农信品牌,使百姓深化对农信“服务三农、支农支小、扎根本地”的信念,对农信人践行普惠的执着有了更深的感知和认可。

  针对渠道服务不足的情况,可以增设ATM机、POS机具、便民服务终端等便捷设备,根据区域规划调整,推进调整网点布局。一是努力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自助机具的布放和更新,扩大普惠金融的自助服务范围。二是调整网点布局,优化服务渠道,根据政府规划布局和农户搬迁等新情况,及时对部分陈旧网点进行更新改造,对不能适应当地新形势的网点及时进行拆并或迁址。

  (三)坚持市场定位,突出支农支小。结合农信市场定位和普惠金融工作的要求,必须坚持创新与走访两大主要内容,进一步把农信践行普惠的实际行动带给百姓,让农信惠及百姓。

  1.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加大个贷投放力度。组织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以及“全员营销”和“普惠金融”走访活动,通过下基层、摸实情,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真实需求等情况,同时通过大学生创业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服务产品,切实帮助三农发展事业,改善生活,实现金融服务零距离。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开展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推出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解决小微企业担保难、融资门槛高等难题,为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简化融资手续,真正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快捷金融服务。

  3.开展普惠金融再走访。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普惠金融大走访,可与村级经济组织建立联系机制,制定定期拜访制度,通过对区域内村民挨家挨户的走访了解,宣传普惠知识,传递金融信息,真正形成常态化的普惠金融走访机制。

  普惠金融特派员制度是践行普惠金融的新举措,做好普惠金融工作,任重而道远,一是需要我们全体金融特派员自身积极投入,更需要我们每一个金融从业者共同努力,全员配合;二是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通过银政合作机制,形成合力,通过渠道建设,营建环境;三是需要机制的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通过不断的创新,顺应普惠金融工作新变化、新形势、新需求。

  【篇二】普惠金融是个外来词,我国于2006年初正式使用这个概念。其核心理念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近几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国家降低了金融市场门槛,允许和鼓励设立村镇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的金融机构,并且大量的城乡信用社改组、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跨区经营,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广大农村人口参与和享受到金融服务。但由于我国农村金融存在体系不健全、金融基础薄弱、金融产品单一,导致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以及农村人口素质不高、金融意识淡薄等,影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瓶颈

  (一)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普惠还很难充分实现

  金融普惠首先需要有充足的金融资源作支撑,一个金融资源贫乏的地区是很难实现金融普惠。目前,我国金融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地域上呈现东部多,中西部少;沿海地区多,内陆地区少的不平衡现象。城乡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别。金融资源很难向农村聚集。

  (二)金融服务还很欠缺,影响了金融普惠的成效

  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的提供者,是金融普惠实施的主体,对金融普惠的推行起着重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相当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论思想认识、经营观念、管理模式、发展战略、市场定位,还是服务创新、机制建设,都难以适应金融普惠的需要。即使是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村金融机构,随着商业化改革成为商业银行后,在“三农”服务上却有所弱化。至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目前虽然在做小额信贷,但这是由其现有规模决定的,一旦规模做上去了,难保它们不会改弦易辙。在这种经营思想指导下,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得不到金融的有效服务,不能体现普惠金融的价值目标。

  (三)缺乏一个运转有序、协调有效的联动机制,使金融普惠推行面临较大困难

  金融普惠不是金融一家的事,而涉及到多个部门。而目前显然缺乏这样一种机制,外部环境欠佳,一些部门出于利益考虑,往往管理得多而服务少、收费高,司法公正也差强人意,即使政府出台若干优惠政策,一遇到利益问题就大打折扣,政策变了味,使金融机构不忘初心、大胆地支持弱势群体。

  (四)有利于金融普惠的法制环境还不宽松,限制了部分主体参与金融普惠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金融资源供求失调和金融服务不足,刺激了大量的民间融资行为,而政府部门对此却一直态度不明,甚至进行打击,从而限制了部分主体参与金融普惠的积极性。近年来虽新设了较多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将民间融资纳入到正规金融系列,但这还远远不够,只分流了部分的民间资金。

  二、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

  (一)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应坚持为农服务方向,稳定和发展农村服务网络,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全面深化内部各项改革,进一步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要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完善其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加大各类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支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社区性农村金融机构,进一步引导农村信用社朝着更加贴近“三农”的方向发展。必须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

  (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随着各大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地区撤出,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应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地区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特别是重点引导各类资本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要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对依法运作、操作规范的民间借贷,要依法保护借贷双方的权益。对涉嫌非法集资的,要依法处置,坚决打击。

  (三)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有近两年刚刚发展起来的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微型企业和农户数量巨大,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现实和潜在的客户量众多,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前景看好。为了能建立普惠性的农村金融体系,要进一步放宽对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途径,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四)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保障农村金融体系安全有效运行

  要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建立政府扶、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保障债权实现,促进农村资金融通。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农村,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逐步建立市场主导与政府扶持相结合、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结合的支农长效机制。

  【篇三】随着银行竞争的日趋激烈,银行业也不在像十几年前那样是个旱涝保收坐享其成,有些银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农信、农商、村镇银行等略有特色的招牌一挂,迅速找准切入点,资产业务审批流程短、市场响应快,份额逐年递增,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而国有大行因身娇体贵,外加人力管家因循守旧,略显坐困愁城。仅为一家之言,见笑、见谅。

  一个典型的西部乡镇网点是这样,以某县域的七个网点为例,人员结构一般为7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个别平均年龄50岁以上,在掌握产品、主动营销、理财服务均较同业有所不足。客户群体以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主要资金来源是春节务工返乡资金沉淀,而这部分客户大多文化素质不高,产品接受困难;且在家时间短,网点开展宣导产品的机会少,难以进行经常性联系;加上客户金融知识有限,且缺乏理财意识,日常业务开展重点多为存款、取款、转存、挂失等基础业务。

  困局一:跟同业相比,特点为存贷比低,中间业务有效性占比极低。这些网点平均储蓄余额3-4亿,定期账户占总存款的70%-90%,对公存款200万以下,理财余额不高,VIP客户集中于在外务工人员的资金回流,贷款500万以下,有些甚至为了规避风险,秉承不做不领钱的中心思想,几乎为零。

  困局二:客户群体窄,外部经营环境差。西部的乡镇多为劳务输出镇,常住人口为留守老人、妇女、小孩,客户群体面窄。加上农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制意识淡薄,乡土观念较重,无法很好理解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对新业务的接受程度较低,沟通成本高且效果较差。业务往来中一旦发生纠纷,客户大多“吵、闹、要”,沟通困难;若因坏账涉及法律诉讼,部分农户更是摆出“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姿态,即使通过法律程序胜诉,仍然难以执行。

  困局三:业务拓展受束,发展类业务指标完成困难。由于缺少产业和企业,人员群体构成固定,营销类业务很难开展,大多只能依靠网点负责人和职工凭人情、关系从县城、市区进行挖掘。以中间业务产品为例,在POS、ETC、账户金等产品的营销中,即使外拓人员与客户已谈妥,往往存在客户了解到地理位置后,又退出的现象。尽管该网点工作人员承诺上门服务,或陪同客户前往网点以及提供更高的办理效率,依然难以留下客户。更令人堪忧的是,近年来,城镇化建设加快,大量乡镇居民涌入县城购房定居,乡镇网点原有存量客户中的优质客户也在流失,正逐渐转移到城区网点办理业务,而考核指标多以开户行为主,乡镇网点业务发展举步维艰。

  困局四:业务发展缺乏原动力。信贷资金缺少可支持项目及借款对象,农户自有项目可持续发展性差。以种植为例,从银行贷款的农户,投产初期往往缺乏自有资金,贷款金额直接决定了其种植规模。若该农户投产第一年发生亏损,因缺乏自有资金,无法持续跟进资金,第二年便无法继续种植,生产就此停滞,最终导致无法偿还贷款,只能勉强偿息,若没有外来力量帮助偿还,最终就会变成呆账。

  其实在乡镇,经济主线应是扶助民生、完善保障、协调城乡发展,为了指标而指标反而会导致恶性循环,最终竞争力下滑,难以现“量”与“质”上的并举,这样的背景下,乡镇网点的社会服务型就凸现出来,笔者认为,经济增长也并非第一要务,服务“三农”是最好的定位。

  突破点一,健全抵押担保类型。积极探索农业贷款担保范围,推进土地经营权及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工作,盘活农户自有资产;

  突破点二: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创新的应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一是大力推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型支付结算的应用,尤其要紧紧抓住新生客户群体,大力开展“电子银行进校园”活动;二是提升村便民网点的服务功能,对金融服务站进行改造升级,以便民、惠农为抓手,进行外延拓展,使之成为集服务宣传、需求信息汇集、小额支付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自助简易银行网点;三是加大自助机具布设,加快对布设申请的响应,同时广泛收集员工、客户的使用体验,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改进及更新。

  突破点四:加强内部队伍建设——抓实产品培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项业务指标,大多乡镇网点除资金组织、贷款、卡电类产品等传统业务指标,如账户金、分期、基金、三方存管等工作往往难以开展,网点负责人往往利用自身资源进行批量完成。这种做法本身对业务长期发展意义不大。其中,客户资源匮乏是一部分原因,但员工对我行产品不熟悉、不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就我行自上而下全面铺开的“二次转型”工作来看,目的就是通过增加自助和超级柜台,替代人;通过优化作业流程,节约人;通过网点分类管理,释放人;通过改进绩效管理,激励人——这一切工作的实现肯定离不开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

  【篇四】当前,乡村普惠金融发展正迎来政策红利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普惠金融重点要放在乡村。2017年以来,湖南省衡阳市金融系统紧紧围绕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湖南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结合衡阳实际,立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主阵地”,大力推进乡村普惠金融,并取得一些成效。但地方政府配套政策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部分金融企业政治担当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衡阳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调研后,建议地方政府加强主导推动,引导金融企业加强党建引领,并提出强化对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普及。

  回归“三农”、小微

  改善金融环境

  聚焦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县域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增加。衡阳支持县域发展信贷投放比重较高,2017年末全市7县市贷款较年初新增150亿元;“三农”信贷持续增长,2017年末全市涉农贷款638.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3.3亿元。二是金融精准扶贫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17年末,衡阳全年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额达5.43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新增23.6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新增12亿元。三是有序推进“三站融合”。衡阳已实现金融扶贫服务站“三站融合”升级131个,其中,祁东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三站”融合全覆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普惠金融短板。一是乡村支付环境建设不断优化。截至2017年12月末,衡阳全市配备ATM机具1252台、POS机具19433台、助农取款服务终端6759台,手机银行拥有量为45.84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10.08万户,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业务快速发展,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二是乡村信用环境持续改善。衡阳共设立8个人工查询网点和7台自助查询机,每年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征信查询服务逾10万人(个)次,共有79.8万户农户获得授信,91.4万户农户建立信用档案。三是乡村金融生态环境稳步推进。衡阳市所辖耒阳市成为省级金融安全区达标单位,衡南县已申报省级金融安全区,衡山县进行了市级金融安全区考核验收,衡阳县和祁东县正在申报市级金融安全区。

  搭建平台创新产品,助推实体经济振兴。一是全省首创融资融信平台。衡阳市在全省率先创立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已汇集10家市级银行和20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注册企业6100多家,撮合贷款700余笔、总金额达145亿元。其中,首批17家诚信中小微企业已获得信用贷款4880万元。二是政银企对接实现常态化。衡阳市在全省首创“植优补短”政银企月度对接机制,全年累计举办15期对接活动,对接项目135个、涉及金额466亿元,实现了139亿元资金落地。三是农房抵押贷款试点稳步推进。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市)之一,截至2017年末,耒阳市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491笔,金额1.6亿元。

  加大金融宣传力度,提升金融消费者素养。**市将金融宣传工作分为“企业家金融讲座培训”和“乡村普惠金融普及宣传”两条主线,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该市开展了“喜迎党的十九大金融知识乡村行”金融知识普及月、“2017年金融消费者之夜公益晚会”“送金融知识和金融服务进校园”“保险公众宣传日”、保险宣传“四进”、“处非宣传百日会战”等系列金融宣传活动。

  普惠金融亟待各方履责

  地方政府配套政策不健全。一是地方政府政策目标短期化。部分政府部门为追求绩效考核排名,注重“扶贫小额信贷”和“联村结对帮扶”等短期指标,对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产业脱贫等长期机制性措施研究不够。二是乡村金融功能发挥不充分。各级各种涉农补贴资金多用于单线发放、单线管理,无形之中造成“撒胡椒面”效应,没能发挥“蓄水池”的功能。三是乡村金融债权保障难。地方政府在债权保护中出现短期化目标驱动现象,“重个人、轻机构”“重维稳、轻权益”,甚至牺牲银行有效的抵质押担保权益。四是乡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衡阳市全市信用村127个,占比仅为2%,信用乡(镇)11个,占比仅为5%,离《湖南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要求的“到2020年,信用乡镇、信用村比例提高至60%以上”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调查显示,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仍然是金融改革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是乡村社会信用信息未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农户信用信息平台数据仍然局限于实地对农户的信息采集与信贷数据,非银行信用信息未接入。二是乡村资产难以有效盘活。部分全国“农房抵押贷款”试点县的乡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流转仍不顺畅。三是传统支付设施利用率低。支付宝、微信等新型支付方式产生了对传统支付工具较强的替代效应。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南岳为例,有近10%的助农取款点为零交易,移动支付比例高达90%以上。四是村民金融素养偏低,提升村民金融素养等“软环境”在短期内难度较大。

  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担当不足。部分本地金融机构党建工作存在淡化、虚化、边缘化倾向,片面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社会责任担当。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脱实”“脱产”问题明显。部分金融机构违背服务实体经济“金融本源”,以钱炒钱,资金滞留金融体系内没有投入实体经济。二是发展乡村普惠金融积极性不高。由于普惠金融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履行普惠金融责任的自觉性不高。三是乡村金融产品不“接地气”。据调查,全市多家银行机构在支农支小方面均推出了数十种金融产品,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服务重点趋向一致。

  顶层设计仍是关键

  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一是发挥货币信贷政策调控作用,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差异化监管政策,完善普惠金融贷款尽职免责制度,引导加大对农村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发挥财税政策激励作用,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补贴资金,建立“资金池”,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三是建立农村产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引导设立财政、银行、保险合作的信贷联担联保机制,尝试将耒阳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接入衡阳信用信息系统平台。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践行金融普惠服务理念。金融系统要加强金融党建引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服务和支持衡阳经济发展上有作为、敢担当、做实事。一是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提高农村地区、街道社区网点覆盖水平,落实普惠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安排。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推进耒阳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增量扩面”以及常宁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整县推进改革试点,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三是加强监测评估考核,构建普惠金融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把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作为目标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普惠金融供给质量。一是完善乡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移动支付工程,推动“三站融合”工作重点向高质量高标准转移。二是加强乡村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推动省、市、县信息系统归集与共享,推进“信用镇”“信用村”和“贫困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三是广泛深入开展乡村金融宣传教育。

  【篇五】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其中农村是普惠金融的关键,**市作为农业大市,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有重要意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主力军,要扎根地方,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和政策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为目标,以缓解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和融资贵为重点,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聚焦服务实体,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

  一、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近年来,**市农村金融体系逐渐完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覆盖大型银行业务盲区,已成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活力源泉。2018年末,在全市金融机构405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中,八家农村商业银行为1389亿元,占34.24%;在全市金融机构发放的2644亿元贷款余额中,八家农村商业银行为918亿元,占35%;在各类金融机构支农贷款余额、小微贷款等普惠性贷款占其各项贷款余额比重中,八家农村商业银行均位居榜首。

  但调研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机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就我市目前普惠金融的整体情况而言,普惠金融信用体系不完善、普惠金融创新不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将持续阻碍普惠金融在农村的推行。

  二、普惠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与之匹配的金融服务比较缺乏。调研发现,农村地区的人均金融网点占有率和正规金融服务资源分布率较低。普惠金融主体需求多样,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产品丰富程度不高,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不衡问题。

  (二)信用体系,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亟需改善。地方上依然缺乏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政府数据平台与金融部门未能有效对接,信息获取渠道少,极大地妨碍了金融服务的大范围普及,无法实现信息实时更新。

  (三)资产风险控制压力较大,金融与实体经济共荣共生,宏观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受经济下行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回笼周期延长,企业流动性不足,加之部分企业涉及民间融资过多,易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风险防控难,呈现“贷款难放、不良难控、利息难收、效益难增、人员难带”等不利局面,自身发展亟需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四)农村普惠金融创新不足。近年来,“互联网+”趋势日益凸显,基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业态给农村传统金融产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信息技术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实践过程中运用程度不高、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阻碍了数字技术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作用。

  三、做实普惠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坚持精准服务定位,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1.增强支农支小创新魄力。一是拓展涉农服务范围,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服务“一揽子”方案,优化信贷结构引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引导农村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全面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农产品订单保单等贷款抵押方式,完善和推进政银担合作、“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广农村“光伏贷”“社保贷”,完善“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体+”等产业带动模式,不断满足农村各类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三是扩展小微金融服务渠道,加快微贷技术应用,创新贷款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链条、多环节、全流程服务,加强小微企业基础性、综合性金融服务,增加客户粘性。

  2.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定力。一是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着力提升扶贫小额信贷质效,坚持户贷户用户还和“四有一项目”基本信贷条件,把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作为发放扶贫小额信贷的主要参考标准,推动直接扶贫和间接扶贫两种模式同步落地,充分利用扶贫贷款贴息、风险补偿、扶贫再贷款政策,严防信贷资产损失。二是加大金融科技建设,推动传统产品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不断提高电子交易替代率;结合“金农信e家”体系建设,优化自助机具布局,不断增加基础金融服务内容,推广“拎包银行”,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度。三是发挥网点、渠道和人员优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加大普惠金融政策宣传力度,把金融知识普及做实。

  3.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把握信贷投放的切入点。围绕区域发展规划,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促进信贷总量与地方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投放节奏与实体经济运行节奏相衔接,服务好地方经济转型发展。二是找准信贷投放着力点。准确把握信贷投向,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客户、重大项目,主动对接现代农业、农业产业链、农民创业、农村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升级项目,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三是抓住信贷投放的关键点。主动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加大对绿色、环保、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退出产能过剩行业和僵尸企业,严禁新增“两高一剩”行业贷款。

  (二)坚持创新产品服务,不断拓宽普惠金融服务渠道

  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用创新理念带动和引领业务新发展,围绕客户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需求进行金融创新。落实省联社提出的“零售银行、社区银行、智慧银行”三个银行转型方向,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1.丰富产品服务体系。一是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紧跟市场需求,开展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以满足不同客户对服务快捷化、体验人性化、财富最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形成标准化和个性化并存、业务品种齐全的系列品牌产品。二是积极创新服务模式,依托整村授信、园区授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终端等载体,全力打造批发式授信、信用式放款和自助式办贷的助农、助小信贷产品,重点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和覆盖面,努力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三是加强同业合作,利用同业产品创新成果,整合行内优势资源,加大投融资产品研发力度,积极争取多业务牌照,加速向综合化经营转变。

  2.构建一体化渠道体系。一是下沉金融服务渠道,确保客户全触及。以惠农服务室为载体,升级打造好金农信e家,把“基础金融+综合金融”服务引入服务室,增加金融服务功能,合理布放各类自助机具,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手段降低服务门槛,拓展服务半径,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效,构建运行高效、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三是推动网点转型,提升综合化服务功能,突出网点区位优势,扩大网点辐射范围,加快网点智能化转型;加大走出去营销的力度,变“坐商”为“行商”,完善“物理网点+电子银行+流动服务”的渠道体系。

  (三)坚持党对金融的领导,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1.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首要是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强化党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把关定向、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合理界定不同治理主体职责边界,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强化两会一层的履职能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承担风险管理最终责任,持续推动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树立经济资本理念,承担资本管理首要责任,建立健全资本管理长效机制,建设资本节约型银行;严格执行银监会《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规范股东行为,优化资本结构。

  2.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农商银行系统的创新、发展、转型离不开一支专业尽职的高素质团队。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大力培养、选拔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大力推行人才兴行战略,进一步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着力打造适应现代银行发展的干部员工队伍,切实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农商银行要做新时代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先锋,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支持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发力科技金融融合,让普惠金融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金融服务的“洼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应有的农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