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258-01

【摘要】 目的:总结神经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神经外科脑出血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提出相应的术后预防措施。结果 由于及时治疗和落实护理措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出现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 积极治疗和及时落实护理措施,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可有效地防止DVT的发生,减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出血术后 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干预 健康教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DVT是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原因是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具有强烈抗凝作用的蛋白质细胞减少,造成高凝状态,加之手术后需要卧床,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留在静脉内,就可能发生DVT。若未得到及时诊治可导致患肢致残,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并发致命的肺栓塞,成为术后危重患者致残和死亡的原因之一。我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共施行手术328例,发生DVT 8例,现将其护理干预措施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48~82岁,中位年龄65岁;高血压脑出血6例,脑血管畸形出血、重型颅脑损伤各1例。血栓发生于左侧瘫痪肢体5例,右侧瘫痪肢体2例,左侧健侧肢体1例。其中1例为术后卧床2天,1例心率缓慢45~60次/min;偏瘫下肢股静脉穿刺置管2例。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本组8例经及早发现、及时诊治(1例行静脉滤网手术)及精心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肺栓塞。

2. 护理干预措施

2.1 心理干预 临床中我们发现,有些患者及家属由于发病急,对本病缺乏了解,认为DVT治不好就要截肢,精神过度紧张,常存在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治疗一段时间,没有达到预期的疗效,对治疗产生怀疑,或者由于对经济及预后等方面考虑过多,表现为精神忧郁;由于继发于术后,有些患者及家属往往认为是手术失败引起,或因疗效差,存在不满情绪,烦躁易怒。因此,我们要及时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发生、治疗及预后情况;要关心和体贴患者,反复进行开导安慰,并向患者分析情绪不良的危害,让患者懂得过度紧张、忧郁及躁怒会导致血脉挛急,使机体气血运行阻滞,脉络不通,加重病情等;积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全身心配合治疗。

2.2 一般护理干预 卧床休息DVT发病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并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肢体过多活动及腹压过高,引起血栓脱落。卧床期间,注意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

2.3 患肢急性期护理干预 抬高患肢30 ,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水肿,缓解疼痛。下肢广泛水肿者,注意保护患肢,避免碰撞、挤压及热敷,以免皮肤损伤感染,加重病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肢周径、颜色及温度的变化:患肢周径不断增加,颜色加深,说明静脉回流受阻,病情加重;患肢皮温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协助医生处理。

2.4 饮食护理干预 血黏度增高是诱发DVT的重要原因,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低脂饮食,且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肥厚之品,降低血黏度,以有利疾病的恢复。

2.5 静脉输液的护理干预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水肿,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静脉留置穿刺针。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及偏瘫肢体输液。

2.6 溶栓护理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由于急性期使用了大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所以应密切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注意出血倾向,发现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黑便及尿血等出血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调整用药。急性期血栓较疏松,容易脱落,在溶栓治疗时,要更加警惕肺栓塞的发生,高度重视患者出现的胸痛、咳血、呼吸困难、咳嗽及发绀等症状。

2.7 恢复期护理 在患肢水肿明显减轻后,应下床适当活动,增强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活动应循序渐进,不可过度,避免久站。有些患者由于遗留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活动后水肿等,应在活动时穿医用弹力袜,有利于增强静脉血液回流,减轻症状,在休息时也应抬高患肢。

2.8 预防并发症 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塞息感。咳嗽,咯血,一但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3.健康教育

3.1 正确评估

医护人员应综合分析、评估病情,以确定高风险病人,如:高龄、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心功能不全、使用激素代替治疗、既往有血栓病史、长期吸烟史等病人需做重点预防对象。

3.2 运动指导

清醒患者可指导和鼓励其适当在床上活动,包括深呼吸、下肢的主动活动,如膝、踝、趾关节的伸屈、举腿活动。对意识障碍者,必须定时给予翻身,改变体位,作适当的下肢被动活动,并每2 h按摩患肢1次,以促使患肢血液循环、肌肉松弛。患者取平卧位,抬高双下肢约45度,保持2—3分钟,然后将患肢沿床边下垂3—5分钟,再放平患者2—3分钟,同时进行裸部和足趾活动,每日锻炼数回,每次5—6回,恢复患肢机能。

3.3 减少血液凝滞

避免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适当抬高下肢,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可穿防血栓的弹力袜增加静脉回流。早晚进行温热水泡双足,促进血液循环。

3.4 保护静脉

长期输液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使用静脉留置针,尤其在使用甘露醇、尼莫地平等刺激性药物时注意保护静脉,避免药液渗出血管外。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尤其是瘫痪侧肢体的静脉置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

3.5 饮食指导

护理人员要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耐心讲解术后高危因素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高度重视,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进食低脂肪、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纤维素、免辛辣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日饮水量应保证在2500ML以上,以稀释血液,防治脱,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以降低血液粘稠度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时腹内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3.6 术后功能锻炼

通过锻炼能有效加速肌肉泵的作用,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因此须针对不同的患者个体制定不同的锻炼计划。病人术后回病房后,先进行双下肢各肌群以及足心的被动按摩。术后三天后加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每日4-6次,每次5-10分钟,以促进静脉回流。要遵循适度锻炼、循序渐进的原则。病人如有不适,应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成因主要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及血液高凝状态,我们在治疗的同时,针对病因,精心护理,明显地消除了各病因对本病的损害,使医患、护患更加合谐,促进了病情的恢复,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地提高了疗效,体现了护理工作在治疗DVT中的重要性。也充分体现了健康教育在疾病的发生、发展 及转归的重要性。由于脑出血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病程长,家属长时间照顾病人,而病情反复、昏迷或死亡,再加上高额的治疗费,对医疗风险认知不足,不理解。通过健康教育路径有效地进行沟通,指导家属共同参与疾病的护理,真正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麟荪;贺能树;邹英华 介入放射学--基础与方法 2005

[2] 张柏根;薛冠华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 [期刊论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3(04)

[3] 李春燕 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 [期刊论文] -中华护理杂志2007(07)

[4] Bertina RM Genetic approach to thrombophilia [外文期刊] 2001(01)

[5] 高丽;马燕兰;苗军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肿胀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 [期刊论文] -中华护理杂志2004(04)

[6] 伟杰;余楠生 周期性充气加压预防下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期刊论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0(03)

[7] 廖斌;顺洁夫;王华 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同流的影响 [期刊论文] -中华骨科杂志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