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山寨”遁形无所


  春糖虽然已经过去半月有余,一些吐槽的声音依然余音绕梁。其中传播时间最久,被吐槽程度最深的要算是在春糖期间闪亮登场的各种“擦边球”产品了。这里的“擦边球”不是好球,而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山寨产品。
  其实山寨产品在各行各业并不鲜见,小到服装、手机、日常用品,大到汽车、飞机和建筑,山寨产品可以说无处不在。山寨不是“假冒”,它跟原创很像,通常是大体相同,细节“创新”。国人对待山寨的态度,大体是吐槽、戏谑。因为有些东西看看也就罢了,打死是不会去用的,除非是真的不懂,才会直接上当。
  山寨的东西,说白了就是贻笑大方的东西。懂行的人心里都明白,山寨的作用就是用来忽悠不懂行的人的。可是问题来了,作为全国最专业的酒类交易平台的糖酒会,为什么山寨产品会层出不穷?难道这些产品就是跑出来出洋相的么?山寨的东西不“假”,它只是有意在“傍大款”而已,从设计,包装,名字,都经过一番精心策划,让人觉得跟原版的同出一辙。各种山寨版的“拉菲”、“康帝”、“白马”在糖酒会的舞台上粉墨登场。
  然而山寨毕竟是山寨,当笔者走到“康帝”的展位的时候,询问销售人员这酒是哪里产的?他说:波尔多。在错乱中定睛一看,精致的木箱上雕刻着“米内瓦”、“奥克”等产区的名字,顿时你有一种迷失在三维空间里的焦虑。至于“奔富406”之流,在此省去一万字。
  来参加糖酒会的客商其实都不傻。山寨与非山寨一眼就可以识别得出来。但是有的时候卖的人别有用心,来买的人也是别有用心。很难说是先有买方还是先有卖方,这是一个封闭的价值链,价值链的顶端是制造山寨的人,中间是利用山寨产品牟取暴利的人,尾端是被蒙蔽的不专业的消费者。
  山寨既可以被视为一种经济现象,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山寨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拜市场需求所赐。没有需求,就没有山寨。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是无辜的羔羊,有一些消费者反而要特别去消费山寨产品。这跟那些戴山寨手表的人是一样的,虚荣的心态,让他们选择了山寨的产品,希望一千元喝拉菲,一万元吹康帝的还是大有人在的。只是山寨的产品,品质也千差万别,如果要想买到高品质的A货,还真得靠点儿运气。
  山寨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在分析供应端和消费端的供需心理的同时,是否还要对那些允许山寨产品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肆宣传的展览机构们发出警告?作为酒类行业的专业策展公司,我不相信他们分辨不清什么是山寨产品,什么是原创品牌。如果只需要支付参展费用,山寨产品就可以大摇大摆地在糖酒会的现场招摇过市,这未免也太践踏行业的尊严。这些年某些山寨产品的滋生,甚至泛滥,相关的策展公司应该背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历史悠久的成都春季糖酒会,随着中国葡萄酒市场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广受全球瞩目的酒类行业盛会。其专业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在中国首屈一指。在这样的平台上,山寨产品的横行,会让中国酒类行业从业者蒙羞。作为这个行业的一员,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吐槽和戏谑。我们应该向更多的消费者揭露山寨的嘴脸,端正消费者葡萄酒消费的态度,让山寨产品无所遁形。从行业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原创产品品牌价值的尊重和保护,更是一个国家行业成熟度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