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患肢肿胀疼痛减轻或消失,未出现一例致死性肺栓塞。结论:导管接触式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通过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和避免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导管接触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80-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手术、创伤、髋关节骨折、恶性肿瘤、高龄、妊娠、长期卧床是患者发生DVT常见的危险因素[1]。近年来,随着血管外科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导管溶栓术(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DVT的治疗,导管接触溶栓在提高溶栓效果的同时可降低全身药物用量,降低出血的风险,并且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采用该方法治疗下肢DVT患者24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27~78岁,平均57.1岁;左下肢血栓18例,右下肢血栓6例;病程1~7 d;临床表现均为肢体肿胀或疼痛。所有患者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明确诊断,无溶栓禁忌证。入院后每天定时定位测量患者双下肢肢体周径,一般选择髌骨上下10 cm处测量记录,并计算周径差值。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先行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然后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部位,妥善固定。经导管给予尿激酶20万U溶于50 ml生理盐水24 h持续泵入。每48 h造影观察溶栓效果,同时调节导管位置和药物用量,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溶栓的时间。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4次/12 h。口服华法林抗凝,与低分子肝素钙重叠使用3~5 d。持续抗凝治疗3~6个月,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INR在2.0~2.5。

2 结果

将患肢周径、彩超结果作为观察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全组患者经治疗后,双下肢同一位置周径差值均小于1 cm,患肢胀痛症状消失。本组2例出现出血倾向,穿刺处渗血1例,尿路出血1例,经及时处理后控制。无一例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致死性PE,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无一例复发。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术前患者及家属对介入溶栓知识缺乏了解,且置管后患者需保持固定的体位以防止出血和导管移位,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护士应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成功的病例,使患者树立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面对手术治疗。

3.1.2 患者准备 根据手术需要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工作,包括下肢静脉血管彩超、心、肺、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术前无需禁食禁饮。

3.1.3 器械与物品准备 术前建立静脉通路,准备血管造影所需手术包、血管鞘、交换导丝、溶栓导管、腔静脉滤器等。同时配备吸氧用物、心电监护仪等,保证术中、术后患者的护理安全。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 (1)体位及穿刺点观察。术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周,置管侧下肢保持伸直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观察穿刺点及置管部位有无血肿和渗血。(2)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清洁,协助患者翻身,预防压疮;指导患者术后24 h饮水量达2000 ml,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帮助患者适应床上饮食、排便,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情配合治疗。

3.2.2 导管护理 溶栓期间嘱患者严禁移动导管,床上活动避免导管打折、扭曲和牵拉。溶栓药物输液通道给予醒目标识,以便与其他输液通道加以区分,并在床头悬挂特殊用药提示牌以加强导管及特殊用药的护理安全。密切观察导管置入处皮肤情况及导管置入方向有无红、肿及压痛等导管源感染征象。

3.2.3 用药护理 本组给药均由微量泵持续泵入。尿激酶需现用现配,且不得用酸性液体稀释,以免药效下降。在输注尿激酶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微量泵灌注速度及灌注量的变化,防止机器故障或管道折曲影响药物的应用,出现故障需及时排除[3]。

3.2.4 患肢护理 患肢严禁热敷、冷敷、按摩,以防止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每日测量双下肢周径,观察下肢血运及肢体肿胀的消退情况,并详细记录。

3.2.5 拔管护理 拔管指征:(1)下肢静脉造影显示血管再通;(2)凝血功能中纤维蛋白原<1.0 g/L;(3)患者出现出血倾向;(4)导管源性感染,如穿刺点局部或沿导管走向皮肤出现红、肿、热、痛或静脉炎。拔管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

3.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3.3.1 肺栓塞 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是否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旦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对症处理。置入腔静脉滤器可有效预防肺栓塞。本组患者均在腔静脉滤器保护下进行溶栓,无一例出现致死性肺栓塞。

3.3.2 出血倾向 护理人员应每日仔细询问及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黑便、呕血、及手术切口血肿等,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术后3 d每天复查凝血功能指标,根据凝血功能随时调整用药剂量。本组2例患者出现出血倾向,经及时处理后得以控制。

3.4 健康指导

3.4.1 生活指导 指导患者用软毛牙刷刷牙,着柔软宽松衣物,禁烟。

3.4.2 活动指导 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可以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先鼓励患者在床上活动,再逐渐过渡到离床活动,指导患者配穿医用弹力减压袜,并作为一项长期的物理治疗措施坚持6个月以上。

3.4.3 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进食低脂、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避免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卷心菜、胡萝卜、莴笋等,以免影响药效。

3.4.4 用药指导 DVT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得随意增减剂量,并定期复查凝血功能。告知患者自我评估和监测出血倾向的方法,一旦出现出血征象,立即停药,返院诊治。

4 讨论

导管接触溶栓直接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部位,溶栓药物可与血栓充分、长时间接触,更能达到良好的溶栓效果[4]。以微量泵持续推注尿激酶使得局部维持较高的药物浓度,迅速溶解血栓,可较好的保存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减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并发症[5-7]。笔者对24例DVT患者进行了导管溶栓结合抗凝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通过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有效减少和避免了相关并发症,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Anderson F A,Spencer F A.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2003,107(23 suppl 1):I9-16.

[2]Baldwin Z K,Comerota A J,Schwartz L B.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J].Vas Endovas-cular Surg,2004,38(1):1-9.

[3]王福利,张卫青.经股动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老年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0):1856-1857.

[4]Burkart D J,Borsa J J,Anthony J P,et al.Thrombolysis of acute peripheral arterial and venous occlusions with tenecteplase and eptifib atide: A pilot study[J].J Vasc Interv Radiol,2003,14(6):729-734.

[5]Sillesen H,Just S,Jorgensen M,et al.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 for treatment of ilio femoral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s durable, preserves venous valve function and may prevent 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J].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2005,30(5):556-562.

[6]吴群英.护理干预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72-73.

[7]杨四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6-47.

(收稿日期:2013-06-24) (编辑:朱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