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与对策

【摘要】 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的突出矛盾导致戒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遇到了瓶颈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本文根据现阶段国内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出现的新特点,分析了钢铁产业升级过程中出现的“瓶颈”并深入探讨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价格博弈 产业集中度 枝术创新 成本竞争

我国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公诸于众。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钢铁产业理成章地成为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首批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之一。这次调整主要是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中国钢铁业的危机既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也与钢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下面通过研究与分析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及其形成动因,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钢铁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上游牵涉铁矿石、煤炭、石油天然气、铁合金等行业,下游覆盖房地产、建筑、汽车、造船、家电、轻工、石油与化工等,整体产业链约占GDP总值的8.8%。中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十几年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以7.79亿吨的粗钢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8.5%,比2012年增长了7.5%,但是,中国钢铁行业一直面临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不合理、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控制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尤其在当前的融危机之下,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波及中国,不但钢铁出口前景不佳,内部需求也形势堪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

一、我国实现钢铁产业结构升级遭遇到的瓶颈

2016年,我们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从外部环境看,国家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下行压力继续加大,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钢铁行业看,产能严重过剩,用钢需求萎缩,钢材价格易跌难涨,行业大面积亏损成为常态,进入了你死我活的深度调整期。据钢协数据显示,2015年1-11月份,全国重点统计钢企亏损531.32亿元,2014年同期为盈利243.87亿元;亏损企业51户,占统计会员企业的50.5%;从发展趋势看,盈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亏损企业亏损程度加剧,钢铁行业整体形势进一步恶化。以安钢为例,尽管安钢推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应对举措,但一些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深层次的解决,直接制约着安钢的解危脱困,突出表现为止血倒逼动员大会上提出的“生产不够稳定、高效产品比例偏低、非钢板块起点低行动慢、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劳动生产率低”等“十二条”差距,这些问题既是安钢的现状,也是下一步工作的突破口,必须认真反思,加快改进,全面提升。

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是大力推进产业问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力度,但要实现并购后产业绩效的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难题是由于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大部分还是国企,所以,有政府的意志参与重组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这就使得重组带有强烈的政府色彩。此时,合并重组的力量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本能和发展冲动,具体表现为省级政府主导下的指令性合并,重组的主要动机是规避外部兼并,建立进入障碍,保护地方利益,因而这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重组,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的发展方向。

资源匮乏导致失去低成本优势。目前,我国已查明铁矿资源储量607亿吨,采矿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铁矿石价格低,开采成本高,国家没有特别重视建设铁矿石项目,“采矿不如买矿”成为主流声音。由于投资不足,国有地勘单位处境艰难,直接从事地质勘查的人员急剧萎缩。新探明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明显减少,造成了我国自产铁矿石产量停滞不前。由于世界钢铁工业第二次高速增长,使得铁矿石等资源价格快速提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资源、铁矿石一半以上依靠进口的国家,钢铁企业竞争力受到了明显削弱。中国虽然矿石储量丰富,却品位较低,开采成本较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对铁矿石进口的依存度。

二、我国钢铁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对策

为应对急剧下滑的市场形势,安钢以市场倒逼管理转型,狠抓管理创新,抓体制机制变革,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一是强化基础管理。把基础管理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立专门机构,整体谋划,系统推进。按照“精、细、严、实”的要求,进行全面提标改造,全面增强“预知、预测、预防、预控”能力。突出抓好设备管理,修订完善点检定修制度,系统梳理排查各类设施的保护装置,对关键设备、设施实施寿命周期管理,严格落实“三级点检”。突出抓好安全管理,坚持不安全不生产理念,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煤气柜、氧气罐、油库等重要区域实行严格的门禁制度,确保重大风险源点安全可控。

二是推进营销机制变革。2015年初,安钢将销售管理职能划归经营管理部,实现销售管理和业务各司其职,进一步理顺了销售管理流程。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重新梳理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追补机制和代理商考核淘汰机制,产品价格、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探索建立了大客户经理制、区域经理制和客户定期走访等制度,对重点用户、直供用户进行细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创效能力。进一步完善营销人员“底薪+提成”考核机制,加大收入与高效订单的挂钩力度,激发营销人员跑市场、抢订单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资金风险管控。强化资金预算控制,坚持“以收定支”,确保资金收支平衡。严控各类费用支出,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规范子分公司对外经济行为,加大货款回收,严控新增欠款。强化资本运作,不断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大力降低财务费用,确保资金链条安全。

四是加大考核机制创新。着力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加大收入向有增量效益的单位和人员倾斜,向苦脏累岗位倾斜,引导各单位把精力放在降本增效、岗位奉献上来。配合公司止血倒逼攻坚战,出台专项考核办法,打破以往考核惯例,对厂处级干部实施了经济考核和行政考核双重手段,并将各单位的年终奖与止血倒逼目标完成情况挂钩,最大限度激发干部职工的创效动力。

2015年,安钢坚持以“精干主体、提高效率”为原则,加率先垂范,带领全体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整合企业文化资源,完善职工培训中心、企业新闻媒体、传统教育基地、职工文化体育场所、图书馆等企业文化设施。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手段,丰富和优化企业文化载体设计,注重利用互联网络等新型传媒和企业报刊、广播、闭路电视等媒体,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提高员工文化素养,扩大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覆盖面。重视和加强对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广大员工识别和抵制腐朽思想、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能力,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注意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类人才,加强引导和培训,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骨干带头作用。注重发挥有关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依靠全体员工的广泛参与,保持企业文化旺盛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