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煤电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分析

摘 要:投资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推动中国经济经历一段高速发展之后,随之出现一个棘手的问题——产能过剩。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和PPI已连续46个月负增长。内蒙古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面对国内产能过剩的大环境,怎样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煤电钢铁;去产能;路径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11-02

一、去产能背景分析

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全国“八连冠”,实现“超常速”跨越式发展。煤炭、化工、有色金属、农畜产品加工等六大特色产业是内蒙古支柱性产业,更是拉动内蒙古经济“超常速”的主导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和国际市场的影响,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市场需求方面,前几年全国城镇化、工业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对煤炭、钢铁、水泥、建材等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投资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瓶颈,这些行业投资缩减、市场需求减少,面临产能过剩。

发展方式方面,在自治区经济“超常速”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业主导,特别是能源产业的拉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自治区能源产业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一哄而上”式的粗放式发展。煤炭、钢材等产能迅速扩张是与粗放式增长密切相关的,一旦这些行业产品的需求发生改变,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出来。

企业发展方面,自治区一批“僵尸企业”处于自身利益不愿意退出市场,主要原因是企业固定成本较高,退出就意味着损失惨重。煤炭、钢铁等行业作为重要调控对象其本身具有发展的复杂性和阶段性,整合兼并的难度较大。另外,这些企业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税源,部分地方政府出力维持企业低效运行。

2014年自治区政府出台《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指出:“煤炭、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行业历经五年要实现产能盲目扩张得到有效控制。”2016年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要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促进产业兼并重组,着力推动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建材纵向重组联合,禁止新上单一煤矿项目,新上电力、化工项目要与既有未落实转化项目的煤矿重组,推动企业开展优势产能合作。煤炭、钢铁等行业市场需求远小于供给,行业增加值和利润都在下降,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增强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内蒙古发展必由之路。

二、煤电钢铁行业去产能分析

(一)煤炭电力行业

内蒙古拥有极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行业一直是内蒙古的优势特色产业,可以说是拉动内蒙古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力量。2002年起,内蒙古原煤产量突破10 000万吨,2002—2014年原煤平均产量为56 020万吨;2002—2014年煤炭平均消费量为20 389.34万吨。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煤炭库存量处于150~200万吨区间,2014年12月底开始,煤炭库存量基本开始直线上升,2015年7月达到了近年库存峰值388.98万吨。2015年前5个月,原煤产量3.77亿吨,同比减少6.9%,煤炭坑口均价127元/吨,比年初下降35元。2015年前4个月,煤炭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89.3亿元,同比下降7.8%,利润总额115.21亿元,同比下降28.4%。焦炭行业,2014年全区实现产量3 445.94万吨是2000年393.66万吨的8.75倍,成长极为迅速。2015年1—10月,焦炭的价格为500元/吨,同比下降33.3%。

纵观内蒙古煤炭行业,2013年原煤产量开始有下降的势头并延续到2015年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而煤炭的库存量却在进一步攀升,煤炭供应量远大于消费量,内蒙古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矛盾逐步显现。过去由于电力的外送通道不畅,内蒙古存在着严重的“窝电”现象,超三成火电闲置,风电弃风率更是高达20%~30%,一半煤矿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失业人员估计超过10万,有效化解煤电产能已是当务之急。

(二)钢铁行业

2002—2014年,内蒙古钢材产量由484.71万吨增加到1 763.2万吨,增长3.64倍;粗钢产量由515.58万吨增加到1 661.48万吨,增长3.22倍,总产量在西部省区市中名列前位。2015年1—10月内蒙古钢材产量达到1 589.78万吨,同比增长10.32%,钢铁价格为1 900元/吨,同比下降37.5%。钢铁企业盈利水平两极分化严重,如内蒙古耐磨板钢企负债率不断上升,盈利能力下滑,一度出现全行业亏损的现象。目前自治区钢铁产品的过剩是结构性过剩,低端钢材数量较多,高端钢材有效供给不足。内蒙古地区生产的普通钢材和全国知名企业甚至国外企业比没有太大差异,甚至在工艺配置和工艺流程优于一些同行业知名企业,但有的特种钢材、高难度的高精尖钢材还需要依赖从国内先进企业甚至国外引进,钢铁行业同时面临有效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三、煤电钢铁行业去产能路径分析

(一)供给侧发力引导内蒙古化解过剩产能

坚持政府引导,化解过剩产能。内蒙古出台指导意见严禁审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新增产业项目,避免重复性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简政放权、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重组成本,并改变过去企业和地方政府同质化竞争和过度投资的激励机制。大力攻坚,采用改变电价补贴、探索配电、借助PPP三种方式来盘活剩余电力资源和重点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等方式,补齐用电侧短板。严格制定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加大特困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力度并解决好化解债务风险问题。应实行差别化政策,配套建设结构性用煤的煤矿项目;根据自然条件予以区别对待,将产能向资源优越的重点产煤地区转移,实现煤炭集约化、规模化增长。进一步正税清费,并将“去产能”补贴政策同步惠及到民营企业。按照“存去挂钩”的原则,在适当压缩小煤矿产能的基础上,对资源赋存条件好、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的大型生产矿井,重新核定现有产能,达到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压减部分现有产能的目的。

发挥市场作用,处置“僵尸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解决,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做好“加减法”,处置“僵尸企业”,以破产“僵尸企业”为重点化解产能过剩,要以效率标准为主分析“僵尸企业”的类型,大力破产产业集中度比较低的重化工行业的企业效益低、环境问题大的企业。严格控制过剩行业继续扩大产能,也要防止新的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将去产能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效结合。要将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转移到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上来,告别恶性循环的价格竞争。加大对“僵尸企业”兼并重组、联合重组、上下游组合力度。

延伸产业链,壮大特色经济。煤电、冶金等行业一直是内蒙古的优势特色产业,要从延长煤炭产业链角度出发,考虑化解煤炭行业产能过剩。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开始探索煤炭产业链向下延伸、提高煤炭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炭深加工如煤制油、煤制气等新兴产业,这在一定程度可以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降低能耗和污染。钢铁行业可充分发挥包钢集团的带动作用,引进消化先进技术,探索满足客户个性需求的生产订单业务。

坚持创新驱动,支持产业高端化发展。依托内蒙古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增强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要加大煤炭精深加工、高端精细钢材、高端水泥和玻璃等课题的研究,培养选拔优秀科研人才为经济建设献智出力。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高精度铝合金轮毂、煤制油、煤制气、焦油、烯烃、油加氢、硅钢、核电用钢、海洋用钢、高端不锈钢等高附加值、高端钢种的研发生产等项目市场前景广阔,且自治区具备发展基础好、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竞争优势,化解过剩产能需要自治区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对落后产能要严格淘汰,对发展前景好的高端产业要大力扶持,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需求侧着力推动内蒙古化解过剩产能

“十三五”时期发展释放新需求。“十三五”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内蒙古要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着力优化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特别是要注重工业结构内部调整,彻底扭转单纯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粗放式发展方式,降低对煤炭行业的依存程度,依靠科技力量、依托稀土等高新工业园区,向下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三期叠加”时期内蒙古正好乘机摒弃“唯GDP”的政绩观、盲目跟风和浮躁心理,踏踏实实在这一时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为“十三五”乃至今后的长期发展铺平道路。

“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释放新需求。“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地区大都需要公路、铁路、管道等技术设施建设,内蒙古积极融入这两大区域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创造煤电、钢铁等行业新需求。另一方面,国内也可消化部分产能,有利于缓解区内产能过剩,更有利于资源互补,促进外贸经济发展。融入这两大区域发展战略也会涉及到企业“走出去”的问题,大量的订单签订有利于内蒙古发展较好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企业发展壮大、优胜劣汰有重要作用。紧紧抓住自治区向北开放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化解钢铁和煤炭的过剩产能。

能源通道建设释放新需求。过去,内蒙古一直存在“窝电”问题,随着上海庙—临沂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成,内蒙古已经建成了四条特高压输电线路,输电路线延伸到东北和华北地区。要以蒙西电网为抓手,重点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加快蒙西电网职能转变,努力打通外送通道,争取锡盟—张北、通辽—青州特高压输电线项目、鄂尔多斯—沧州输气管道项目建设,通过特高压电力外送实现“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解决内蒙古能源困境,更有助于全国大气污染防控。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