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周边地区奶牛隐性乳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为了减少乳腺炎对奶牛业的危害,提高乳制品质量,维护食品安全。本实验采用美国加利福尼亚快速诊断法(CMT法)对哈尔滨市周边6个规模化奶牛牧场的1924头泌乳牛进行隐性乳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主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哈尔滨周边地区奶牛隐形乳腺炎的发病率为48.59%,乳区发病率为44.29%;从隐形乳腺炎患牛的阳性乳区中分离出细菌76株其中葡萄球菌占46.05%,链球菌占36.84%,革兰氏阴性杆菌占17.11%。从细菌分析来看,小部分为单独致病,大多是2种或2种以上病菌混合感染。

关键词:奶牛;隐形乳腺炎;流行病学;CMT法

奶牛乳腺炎是造成奶牛生产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虽然国内外学者都在积极地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奶牛乳腺炎,但都未获得成功,尤其是隐形乳腺炎病因复杂,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近年来,有专家对本地区奶牛乳腺炎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隐形乳腺炎发病率在47%~70%之间,国际上报到隐形乳腺炎发病率平均为50%左右。

1 材料与方法

选取哈尔滨市周边地区的6个规模化奶牛牧场,共存栏3056头,对临床检查健康,且全部处于泌乳其的1924头奶牛进行调查,以上6个牧场饲养管理与卫生良好。

试剂有CMT检验试剂、分离用培养基、生化鉴定培养基及实验室常用试剂等。

阴性乳房炎采用CMT法。用温水将乳房擦洗干净,继而用0.2%“新洁尔灭”(主要成分为苯扎溴铵)擦洗乳房,再用75%酒精溶液消毒乳头,然后带上灭菌手套进行人工榨乳,弃去前2把乳,将4个乳区乳挤到相应的乳汁检验盘中,倾斜检验盘,盘中剩余2毫升左右的乳汁,加入2毫升试剂,立即水平摇动检验盘,使乳汁与试剂充分混合,10秒后观察。

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将乳汁接种到琼脂和血平板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观察,依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将菌落大致分类,然后配合小未经观察细菌的形态、革兰氏染色特点仔细进行分类,排除环境中常存在无致病性细菌,一般为革兰氏染色呈阳性粗大杆菌。将挑选出来的细菌做进一步纯培养,方法同上,注意链球菌需用血琼脂进行培养。纯培养后镜检无杂菌者保存于斜面培养基内,按生化鉴定方法进行生化鉴定。

生化鉴定。主要生化试验有溶血、糖发酵、过氧化氢、三糖铁、血浆凝固酶、CAMP、6.5%氯化钠、柠檬酸盐、吲哚、MR、V-P、硫化氢、尿素酶等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利用CMT法对1924头荷斯坦奶牛进行隐形乳腺炎快速诊断,发现共有935头患有隐形乳腺炎,占总数的48.59%,在1842个有效乳区中,隐形乳腺炎的乳区有816个,阳性率44.29%,其中弱阳性乳区503个(61.65%),阳性乳区268个(32.84%),强阳性乳区45个(5.51%)。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在816个隐形乳腺炎的乳区中选取18个阳性反应(++)的乳区,共检出76株细菌,通过初步的细菌分离并结合镜下检测发现,有葡萄球菌35株,占46.05%;链球菌28株,占36.84%;革兰氏阴性杆菌13株,占17.11%,小部分为单独致病,大多是2种或2种以上病菌混合感染。

从统计情况看,哈尔滨周边地区引起奶牛隐形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混合感染为主,单独感染为辅,多种细菌引起发病面积广、危害性大。

3 讨论

奶牛隐性乳腺炎是乳腺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炎症变化,诱因较多,其中,病原微生物的入侵是引起奶牛隐形乳腺炎的主要原因,临床病例中,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最为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具有普遍性,对隐性乳腺炎的危害最大,大肠杆菌的检出率较高,乳房链球菌、腐生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环境致病菌,主要通过牛体、粪便和泥土等传播。环境致病菌主要存在于周围环境中,不能完全消灭,奶牛的免疫力降低时,就能被感染致使隐性乳腺炎的发生。本实验所分离出的环境致病菌所占的比例较大,经常保持牛舍内外和牛体的干燥清洁,就可降低环境致病菌的感染,减少隐性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无乳链球菌是传染性致病菌,其传播主要发生在挤奶过程中,如通过擦洗乳房用的毛巾、水、榨奶工、榨奶杯等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