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及政策选择

一、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成为我国经济运行的难点。从2001到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总额顺差由522亿美元上升到2622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由3%上升到近10%。在外汇储备增长方面,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282亿美元,而2001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仅1656亿美元,六年时间增长了7.7倍。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国家,而美国次贷危机尚未平息,不但其国内的消费规模扩张势头会受到抑制,世界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因而不可避免要影响到我国对美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第三大出口国,美国经济难以摆脱衰退的阴影,必定减缓我国出口美国商品的增长,加快我国进口商品的速度,使我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会有所缓解,中国出口在连续高速增长5年之后,在2008年遭遇拐点。从2007年全年数据来看,中国出口增长依然强劲,出口突破12000亿美元,增速超过25%,进出口总量突破21000亿美元。但事实上,从下半年起,中国出口增速就一路放缓,月度增速从年初的30%以上,逐渐回落到21%。

其中,美国经济放缓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美国是世界最大消费国,也是欧盟以外的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每年从中国进口2000亿美元以上的产品。如果加上中国内地从香港等地转口到美国的商品,美国在中国出口中“三分天下有其一”。尽管“减顺差”是我国经济的头等大事,但是美国经济衰退导致出口紧缩、美元贬值致使进口大增的局面并非为政府所乐见。预计未来,美元贬值导致的中国进口增长,还要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一)国内的综合优势

首先,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价格低廉, 素质相对较高,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 使我国劳动力资源无论在绝对数量, 还是质量层次上均具有优势,所以产品出口具有较高的价格竞争力;其次,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几年来我国通过发行国债, 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铁路、公路、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第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大大增强。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链迅速伸延, 配套供给能力大大提高。

(二)加工贸易的推动

加工贸易具有“低进高出”的特点,即增值空间较大。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美国及东亚诸国对华产业转移, 所导致的产业内贸易,其实质是我国国内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不合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一直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 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与加工贸易进口, 在进口总贸易中的比重相比,一般高出约10个百分点,可以说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中的地位, 要远高于其在进口中的地位。这种现状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大量产业转移密切相关。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外资企业从母国或原地区进口原材料、中间品、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加工制作,然后将在我国制造出来的最终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这种出口都全部被计入我国对外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的加速“虚增”。同时,随着外资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国内销售额也迅速增加,而外资企业多属于进口替代型企业,其在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必然对我国进口产生一定的替代,扩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差。

(三)国外直接投资增长的带动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政府积极鼓励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利用外资。在国际分工过程中,我国采取优惠的外资进入条件,并随着国民待遇甚至是超国民待遇等措施的实施 ,国际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在亚太地区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装配中心的贸易态势,国际市场对我国的产品依赖程度也不断增强。外资企业可以解释中国对主要国家贸易顺差额的70—80%,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投资于低附加值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摩擦和风险。

(四)国内需求长期相对不足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是居民消费水平却未能与之协调发展。农村人口收入偏低,消费自然少。同时,随着中国近年来住房价格的持续攀升,高额的医疗保险费用、教育费用以及广大城市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还未完善,这些因素都极大的制约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了结构性的内需不足,导致产能过剩,这又与国际市场对我国强劲的产品需求形成反差,进而造成贸易顺差。

此外,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因素还有:国际原材料如石油价格的飚升,势必会影响到对其的进口;同时,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由来已久。美国政府对出口中国的军用品和军民两用品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这就促使我国实行进口替代;同时还有不明来源的资金或热钱通过虚高贸易或转移定价流入我国,导致非正常的贸易顺差。

四、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选择

第一,外贸效益地位空前提高,包括企业层次上的微观效益,也包括宏观效益,防范出现中国式“对外贸易贫困化增长”。

第二,由于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连续数年高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适度规模,且贸易顺差居高不下,“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创汇”的目标已经过去,现在不以扩大出口、获取外汇等国际支付手段为首要目标,更多地考虑对宏观经济平衡的影响,避免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进而引起资产市场泡沫,乃至全面的通货膨胀。

第三,在继续充分发挥出口带动我国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防止过高贸易顺差所代表的新的国际利益转移机制形成并固定下来,导致我国被锁定在不利的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中。

第四,维护并推进对我国有利的贸易商品结构演变。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通过国际分工获取资源的指向,也从原来的制成品越来越多地指向初级产品,出口制成品的层次也越来越高,我国外贸必须维护并推进这一符合我国利益的趋势。

第五,通过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体面收入就业机会,以及对外贸易发展对国内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促进内需出现明显增长,防止外需对内需形成挤压/替代效应,实现内需和外需的平衡发展。

第六,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发展对国内经济部门的拉动作用,防止外贸发展加剧国内外向部门与国内部门发展失衡。

第七,防止外贸发展加剧国内社会阶层分化,或是保持、增强能够抵消这一趋势的能力。

(刘洪峰,1982年生,山西洪洞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