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命运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三十四岁的年轻人,接到了上级的通知,去一家规模很小的电器厂担任厂长。当时欢迎他的,是很多份请调报告,产品质量低劣与销路不畅的困窘,管理混乱,账面上的147万元亏空……全厂上下人心涣散,工人的素质也很低,迟到早退现象层出不穷,甚至还存在随便大小便的陋习。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缘故,在这一年中,在这位年轻人上任之前,先后已经有3位厂长引咎辞职了。好在这个年轻人到任之后,并没有气绥,而是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扭转了厂内的不良习气。并把工厂的名称改名为冰箱厂,主产冰箱等家电产品。然而尽管如此,在旁人看来,这家冰箱厂与这位年轻人离成功的标准,似乎仍然相当遥远。
  转变是从第二年的一件小事开始的。年轻人的一位朋友到冰箱厂打算购买一台冰箱,可是挑选了很多台,总能发现有一些或大或小的质量问题。这让身为厂长的年轻人十分尴尬。等朋友走后,年轻人决定把工厂库存的所有成品都检测一遍。结果却发现,400多台电冰箱中,不合格的产品居然达到了76台之多。当时一台电冰箱价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普通员工两年的收入。所以在如何处理这些不合格产品的问题上,大多数人主张把这些残次品低价处理给本厂职工,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职工生活水准,又尽可能地减少了工厂的损失,可谓一举两得。年轻的厂长没有这样想。他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于是,他拿来了一把铁锤,带头把这些有问题的冰箱给砸了,全然不顾旁边工友痛惜的泪水。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全厂上下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心议题就是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这家电冰箱厂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20年以后,在质量意识的促动下,这家电冰箱厂发展成为在国际家电行业声名赫赫的海尔集团,而当时的那位年轻厂长,就是今天的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当年的那个砸冰箱的壮举,成为了我国企业管理史上的第一个经典案例,也代表了国内企业质量意识的觉醒并促成了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企业海尔集团的诞生。并且在最终极的意义上告诉我们:质量决定命运。
  是的,质量决定命运。与此相关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失意与窘迫,总是与我们质量意识的匮乏有关。
  作为高三学生,就某种角度而言,我们的最大使命,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成为适合高考制度的产品。尽管这种说法有些残酷。而如何赢得高考的成功,实际上就等质于当年张瑞敏的怎样竭力避免残次品的出现。问题常常在于,尽管我们付出了相应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仍旧可能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之所以产生,就与我们的学习效率、复习质量不佳有关。并不是谁投入学习的时间最长,看过的书最多最广,谁就最有收获。恰恰相反,贪多求全,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做成“夹生饭”,从而导致考试失利,这种情况很常见。只有那些注重学习质量的人,从细节开始,点滴做起,以质量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一本书一本书的看透,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牢靠,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严格执行学习计划,注意劳逸结合,保证精力的充沛,才能算做是把握了高考的命脉,从而有希望在高考的天空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