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无水港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 梳理我国无水港分布、建设情况,对我国无水港的建设模式、发展规模、功能布置和服务能力等进行比较和研究,从理论发展、规划建设、功能设置、投资运营等方面分析我国无水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深化无水港理论内涵的基础研究,完善对我国无水港的认识;加强政府对无水港的统一规划,科学引导无水港建设发展;进一步优化无水港基础设施,完善无水港内各增值服务功能;推动无水港运营模式创新发展,探索高效的无水港协调管理机制。
  【关键词】 物流;无水港;公路;铁路
  自2002年我国建成首个无水港以来,国内港城联动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我国无水港在数量和规模上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阶段,社会经济面临着结构和模式上的转型发展,无水港作为沿海港口对接内陆腹地联动发展的重要桥梁,其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值得思考和探索。
  1 无水港概述
  无水港(dry port)是一个与沿海港相对的概念,欧洲学者Hanappe于1986年提出。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无水港是一个多功能的物流中心,并未强调与港口的关系;随着海运经济的发展,无水港添加和强调了内陆运输保税以及通关功能,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形成了“内陆运输保税货站”的概念,并将无水港定义为一个具备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对接沿海港口,具有海关和集装箱服务功能的内陆多式联运节点。相比欧洲,美洲学者习惯上将无水港称为内陆港(inland port),更加突出其内陆服务作用。美国集装箱协会将无水港定义为一个远离港口的,能够为集装箱及其货物提供装卸、短期存储和通关等服务的内陆集装箱服务节点。
  我国对无水港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其称谓相对较多,有无水港、陆港、内陆物流港等多个名称。从无水港概念内涵上看,主要存在3种观点:(1)无水港即内陆港,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备报关、报检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是一种高级别、多功能的物流园区[1];(2)无水港是在内陆经济中心设立的对外开放国际商港,是沿海港口在内陆经济中心城市的支线港[2];(3)无水港是建在内陆地区但具有与沿海港口功能基本相似的现代物流中心,除了没有港口码头装船、卸船的操作外,其他功能与港口基本相同。
  结合国内外无水港典型定义的主要特征可看出,无水港主要包含以下3个特征:(1)无水港主要位于内陆经济腹地,大多具备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服务以对接沿海港口为主;(2)无水港服务功能具有多样化、地域化特点,但大多以口岸和物流的基本服务功能为主;(3)无水港主要为外贸进出口服务,货种以集装箱及适箱货物为主。
  2 我国无水港发展现状
  2.1 分布情况
  虽然我国无水港发展相对较晚,但十几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尤其是2007年后建设发展进入高峰期。截至目前,我国已经运营的成规模的无水港有40多家。
  从地理分布来看,我国无水港东部地区数量居多,分布也相对集中;中部和东北地区数量居中,分布较为均匀;西部地区数量相对较少,分布较为分散,除内蒙古自治区外,西部地区的无水港均设立于西部各省(市)的省会城市。
  从我国河流、陆地地理特征来看,无水港大多设立在不可进行水路运输的内陆地区。在长江、珠江有较为发达港口的沿线及附近区域,很少形成具备规模的无水港。
  结合交通运输条件可知,我国无水港外部交通条件相对较好,均位于我国综合流通“三纵五横”骨干通道上,且位于公路“五纵七横”和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上;在区域内,无水港位于综合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大部分无水港具备公路集疏运条件,少数无水港具备铁路专用线。
  2.2 建设发展情况
  在建设主体方面,我国无水港的投资主体主要有港口、当地企业、铁路局、当地政府等。大多数无水港以港口投资和当地企业投资为主,在距离海港比较远的一些城市,铁路局也参与无水港的建设,如成都、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地无水港;少数无水港由当地政府直接投资,如西安和洛阳的无水港。
  在建设模式方面,我国无水港主要分为以下3种:(1)以沿海港口为主体,为争取货源主动与内陆地区合建的无水港,如余姚、义乌、衢州等3个无水港均是宁波港为增加内地货源和提高运输效率,主动与地方政府、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成立的;(2)以内陆地区城市为主体,以发展本地经济为目的,联合铁路、港口企业共同建设的无水港,如西安、南昌等内陆城市无水港,其模式是由地方政府进行联合组建,对接多个港口,通过高效的运输组织带动无水港所在城市和地区的外贸发展;(3)港口与内陆地区为各自发展联盟合作建立的无水港,如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城市与大连港进行合作共同推进无水港的建设,在有效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连港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在发展规模方面,我国无水港建设规模主要集中分布在50~500 hm2。此外,500 hm2以上规模的无水港主要有郑州、义乌、西安、昆明等,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多以省会为主,且大多由当地政府、企业和铁路局主导建设。50 hm2以下规模的无水港主要有德州、惠农和三明等,均是以沿海港口为主体进行建设的,仅对接一个沿海港口,距离对接港口一般在300 km以内。
  在功能布置方面,我国大多数无水港服务功能单一,仅具备基础的货物通关功能和仓储功能,部分无水港具备货物代理功能,少数无水港具备物流园区转运、集货、配送、加工功能,而高端的服务功能尚未具备。
  在服务能力方面,我国无水港建设服务能力集中分布在5万~50万TEU/a。服务能力在50万TEU/a以上的无水港仅成都和郑州两个;服务能力在5万TEU/a以下的主要有上饶、包头、南宁、衢州等无水港,均对接单一港口,且服务功能也相对较为单一,仅具备基本的通关和物流服务功能。
  3 我国无水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理论发展相对滞后,时代意义认识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