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体会

摘 要 目的:探讨开颅术后DVT形成的原因及护理。方法:分析42例开颅术后DVT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除1例患者转院手术治疗外,其他均采用非手术疗法取得良好疗效,无1例发生肺栓塞、远期肺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结论:开颅术后DVT的发生与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系统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减少DVT的并发症。

关键词 开颅术 深静脉血栓 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易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及远期肺功能不全,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近年来,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科2009~2010年有42例开颅术后患者发生DVT,经过我们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2009~2010年行开颅术224例,有42例并发DVT,发生于术后10~21天,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1~72岁;左下肢26例,右下肢16例,发生在偏瘫肢体2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22例,脑外伤术后16例,脑肿瘤术后4例。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的临床表现,患肢与健肢同区域相比直径增加>2cm,血栓部位疼痛明显,个别患者伴有发热。经血管造影、彩超或CT等辅助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主要以非手术疗法为主,临床采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来消融血栓。

结 果

除1例左下肢深静脉多发血栓患者转院手术治疗外,其他均采用非手术疗法,取得良好疗效,临床症状改善,肿胀、疼痛逐渐消失,经彩超检查证实下肢静脉通畅,治疗时间5~25天,无1例发生肺栓塞、远期肺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功能障碍。

讨 论

DVT形成的原因:Vircho于1856年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目前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1]。血流速度减慢致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驻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开颅术后患者或昏迷或肢体偏瘫或需卧床休息,而下肢静脉内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下肢不活动因而易出现血流滞缓而发生DVT[2]。有资料显示,卧床2周后,DVT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卧床3天的患者[3]。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是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等。本组病例均有患肢输液的情况,而开颅术后患者常用脱水、利尿、扩张血管等药物,对血管有较强刺激,长期反复使用可造成血管壁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由于血管内皮损伤可引起多种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导致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此外,严重创伤和开颅术后血管内皮细胞会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凝血系统;高血压患者多伴有高血脂、高血糖,血液黏稠度增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一旦出现下丘脑损伤就会出现高热、高血糖、尿崩、应激性溃疡等症状,水分丢失增加,摄入减少,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从而造成血液高凝状态[4]

DVT的护理措施:我们针对以上三大因素提出了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详细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及慢性心血管疾病和全身凝血功能异常,预见性地从患者饮食、病情观察、静脉保护、肢体活动、抗凝溶栓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与DVT的关系,禁烟酒,给予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保证每天足够的饮水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引起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血回流。

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及下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有无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压痛等情况,如出现异常,应警惕DVT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周径的变化,并和健肢比较,列表判断疗效。肺动脉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病急,死亡率高,是护理的重中之重。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血压下降时,应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应立即让患者平卧、避免活动、吸氧,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在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深静脉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

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持续滴注≤48小时,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充分了解输入药物的性质,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要给予稀释,避免药液外渗,除非必要,不宜加压输液,液体输入不畅时不可挤压,以免损伤静脉内膜,要保护血管壁的完整性[5]

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DVT形成的最有效措施,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锻炼方法。卧床期间指导督促患者定时做下肢的主被动运动,如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屈、抬腿等活动,瘫痪患者由家属配合对小腿进行按摩,增加肌肉收缩,促进血液循环。定时更换体位,每1~2小时1次,勿使用过紧衣物避免血液瘀滞。可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但不能过紧,以促进静脉回流。避免下肢过度外展,因为下肢过度外展,可使静脉过度受压瘀血,造成血液瘀积、深静脉梗阻。保持下肢外展15°~30°,讲解正确体位摆放和翻身,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如出现血栓,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可使用患肢抬高架,使髋关节、膝关节稍屈曲,每天2次将患肢放平约30分钟;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避免按摩、推拿患肢、以防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护理: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个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开颅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可给予低分子量肝素抗凝,预防血栓形成,须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应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用药后观察有无出血征象,如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征象。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部分溶解的血栓脱落致肺栓塞。穿刺点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而颅内出血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护理上应加强病房巡视,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调整药物剂量和滴速,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要轻柔,防止机械性损伤。本组有3例穿刺点出血,均采用加压包扎即可止血,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总之,开颅术后DVT的发生与血流滞缓、血管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有着密切关系。系统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减少DVT的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12):637-638.

2 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3-244.

3 宿英英.神经系统急危重症监护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22-523.

4 刘婷婷,张华,王婷.神经外科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58-159.

5 王凤英.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6,20(12):1081-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