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德育内容对目标偏离的对策浅析

摘要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效力低下,缺乏针对性,时代性和有效性。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偏离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以期寻求一条符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可行之道。

关键词高校德育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233-02

早在2004年10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就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全社会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来抓。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德育的成效却不尽人意,与预期相差很大,思想道德教育与时代精神、与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脱节。其中,高校德育内容与目标相偏离,目标与内容不匹配的问题尤为突出,必须积极进行德育内容的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以便使高校德育工作走上一个新台阶。

一、当前高校德育内容对目标的偏离

(一)当前高校的德育目标

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我国高校德育目标十个方面的要求,这十个目标要求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全面而具体。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功能是帮助大学生在把握自身存在意义、有效处理人际间各种利益关系的原则和规范中成人,以便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所以,当前高校的德育目标规定了大学生能够基本适应社会的“常德”,在大纲中提出“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确行使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自觉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知法、守法、用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风,努力攀登科学文化高峰;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努力做到:诚实守信、勤劳敬业、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尊敬师长、礼貌待人、朴素大方、廉洁奉公、尊重他人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严格遵守校纪、校规,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秩序;努力学习新知识,树立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开拓进取、讲求实效、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观念;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努力培养辨别美、丑的能力,自觉创造美的生活;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重点教育大学生如何从守住道德底线向主动适应社会转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导大学生如何升华行为档次,在拥有更多的“美德”中向高尚接近。当前高校的德育目标规定了德育发展的方向,在德育实践中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二)德育内容对目标的偏离

德育内容是根据德育目标和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确定,并随着社会发展进程而充实调整。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代,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而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推动道德生活的变化,就会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务求始终贴近生活,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但目前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没有深化的理性指导,只注重臆想系统的完整,内容陈旧、空洞,一般性号召和笼统说教多,强调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的一面,忽视“创造性”的一面,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把受教育者当作客体,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自主发展,不重视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且严重混淆道德理想与道德现实之间质的区别,强调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作用,忽略了学生道德理性的培养,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的价值取向问题,无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并且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教条化,忽视实践问题;过分注重理想教育,忽视基本文明素养,如忽略对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如诚实、守信、公正等方面的教化,淡化对大学生同情心、公德心、正义感等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导致内容过于空泛。这就使得大学生能夸夸其谈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如何坚持集体主义,却不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注重日常的文明修身,缺乏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智慧。这样的德育内容是与德育目标不相匹配的,出现了与目标的偏离。

二、改进当前高校德育的对策

针对德育内容和目标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对德育内容进行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当前高校德育必须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的道德教育体系。德育内容必须要有可信性,是真正反映大学生成长所必须的,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状况,使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建立在坚实而丰富生活实际的基础之上。德育必须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传播的知识应有时代的特征。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当前社会道德生活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把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及时纳入到德育内容中去,切实把高校德育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具体说来,德育内容除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外,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创新精神的培养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德育内容要涉及以人的思想素质为基础的创新精神。高校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更新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哲学思辨的品质,还包括开拓进取的观念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等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社交与社会活动能力,让学生自觉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当今社会,一些人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中也经常出现一些不守诚信的现象。这种诚信的缺失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诚信教育也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把大学生诚信教育摆到高校德育的突出位置。总的来说,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可涵盖大学生学习考试、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活动等各个层面,诚信教育的内容具体来说有:道德责任教育,要教育学生具有健全的身心,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正义感,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规范法制教育,规则法制与诚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大学生的行为要符合规则的约束、法制的监督,大学生应当遵守规则法制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还要受法制规则的保护;对大学生开展爱岗敬业教育,要求大学生尊重自己的职业选择,规范自己的择业行为,提高在择业过程中的责任意识,真诚务实,重诺守信,树立良好的就业形象规范自己的择业行为。

(三)合作意识的教育

在当前形势下,竞争激烈,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容与合作。与他人相容、善于合作的人成功的机会就比别人大得多。而在现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人际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倍受呵护,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集体生活中,当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往往缺乏正确对待和处理的能力,一部分人就会通过网络虚拟的交往来寻求安慰和满足,消极地对待现实的人际关系,以至于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逐步养成孤僻、孤傲的性格;另一部分人容易偏激、冲动、做出不理智的行动。这些不仅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还会给将来走向社会埋下严重的隐患。因此,让学生尊重他人,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真诚合作,也应是高校德育的内容之一。

(四)心理素质的教育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经济交往、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而心与心的交流却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少。在我国,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急剧膨胀,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使得这些孩子们没有经过苦难的磨炼,因而产生过分的依赖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往往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能力和自主能力,缺乏自信心和责任感。加上我国缺乏足够的心理健康和咨询机构,家长碰到很多问题都无法解决,而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的心理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环境的相对宽松,学习压力的减轻,加上长期的问题积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完全暴露出来。如果学生在大学期间未能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毕业以后将心理问题带到社会工作生活中,不仅会造成国家人力、财力的浪费,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德育内容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五)环保意识的教育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也应该为环境保护事业出一点力,环保意识是当前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但当前大学生环保知识欠缺,这已成为他们综合素质的软肋。所以,高校的德育工作教育大学生树立起资源环境的忧患意识并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理应作为紧迫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能够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准。高校德育工作有责任让学生明白,当代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发展负责,还要对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样,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这既是高校德育工作十分有效的切入点,也是德育工作可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内容。

(六)法律基础的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在法治的环境下,进行高校德育教育应含有“法治理念”,因此,法律基础的教育就成了当前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从现在高校的德育教材来看,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入了法律基础的内容,强调了法律基础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性,但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说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两部分显得有些脱节,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在以后的德育教育实践中要注意两部分的融合,强调道德和法律的作用,从而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

(七)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也称为文化素质,包括政治理论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学艺术修养、文明礼仪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在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丰富他们的精神境界,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使他们既会做事更会做人。

综上所述,当前高校德育内容与目标的不匹配,内容上的偏失已影响了德育工作的进程,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完善德育教育的体系,从而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达到德育教育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赵新亭.高校德育的问题与创新对策的探究.教育探索.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