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物理教科书60年之演进

摘要:物理教科书的编写承载着国家和发展的诉求,折射着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知识变迁的影响,负担着学校、家庭和个体的多元需求。物理教科书如何编写才能体现多元的价值追求,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找到自我成长的根基,是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回顾物理教科书建国60年的发展历史,以史为鉴,概况成功的经验,凝炼发展的规律,避免同样的失误,对当下的物理教科书编写和物理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物理教科书;编写;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1)02-0015-04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已有文字可考的含有物理知识的著作《墨经》,它是墨家进行私学教育的教材,但在中国古代,物理学始终没有从哲学、自然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中国近代的物理教育,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1866年晚清政府在同文馆设算学馆,并将物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物理开始成为学校中的重要的课程设置。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物理以法定形式被系统地列入了大、中学校的教学科目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译编了各级学校和不同专业的物理教科书。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教育的性质,我国的物理教育,也走上了现代化之路,揭开了中国物理教科书建设的新篇章。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7年物理教科书的精简

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其中对中学物理教科书的改造经历了从分散到统一,从编译到自编的过程。这一阶段,物理教科书出现了不间断的修订改版以及反反复复的精简内容的过程。

1 频繁修订的物理教科书

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不久,就由中等教育司召开了一次京津中等学校负责人的座谈会,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普通中等学校数、理、化三科的教材编排不合理,以致学生负担过重,学习不能获益,而且有害健康”。1950年2月10日中等教育司又召开了普通中学数、理、化三科教材精简座谈会。1950年7月10日教育部印发《初、高中物理精简纲要》,供各地中学物理教学作基本参考。当时,东北人民政府以苏联十年制中学的自然科学课本为蓝本编译的《物理学》以及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审定的《初中物理学》、严济慈编著的《初中物理学》《高中物理学》《初中理化课本》、戴运轨编著的《开明物理学教本》、谭勤馀重编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江云清编著的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审定中学暂用课本及青年自学读物《实用物理》等在全国影响较大。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根据“各科教材必须保持完整的科学性和贯彻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研究中国参考苏联,以苏联的中学教科书为蓝本,编写完全适合于中国需要的教科书”的方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陈同新、许南明编著的初级中学《物理学课本》,寿望斗编著的《高中新物理学》。1952年《物理通报》第2卷第1期发表了北师大附中汪世清撰写的《我们对陈许合编“初级中学物理学课本”的一些意见》及北京市五一女中孙念薹撰写的《对于寿望斗著高中新物理学的初步批判》,引发各地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教科书展开讨论。

在全面“以俄为师”的影响下,1952年3月18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第二、第三学年,高中=学年均开设物理课。1952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草案)》,该课程标准初步改变了解放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同心圆放大”的做法,而使初、高中的物理教学内容改变为“螺旋式上升”。随后,陈同新等人根据新颁布的物理教学大纲,以苏联课本为蓝本修改了初中上、下两册,新编了高中一、二、三册。初中上册从1953年秋正式供应,其他4本陆续从1954年秋开始供应。1954年刚出版的初中《物理学》下册和高中《物理学》一、二、三册,各地使用不久就普遍反映物理教材分量重,而以高中二、三年级尤为重,根据这一问题,1954年7月教育部《关于颁发“精简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三科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的指示”的通知》中指出:“为了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能集中力量学好基本的科学知识,应从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中,精简较艰深的或较次要的超出基本科学知识范围的下列教材(课本中跟精简了的教材有关的习题也随同精简)。”要求删减1952年版《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课本中内容艰深的和次要的内容,以减轻学生负担。1955年教育部再发《关于精简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高中二、三年级物理课本的指示》,对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和高中二、三年级物理课本再度作一次精简。1956年开始,这套教科书修订为第3版出版。

2 借鉴发展的物理教科书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在学习苏联新大纲、新教材和吸收了两次“精简指示”的思想基础上编订完成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大纲在整体上体现了1954年4月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和1956年开始在中学教学计划中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精神。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了物理学教科书,高中《物理学》由雷树人、董振邦编写。当时,宣布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统编的中学物理教材,在当时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离实际,脱离生产,忽视生产技能的培养等不足。1958年9月2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今后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的通知》,指出:“今后各地可以自编教材,教育部不再颁发教学用书表。”“今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仍将根据我部颁发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编写出版通用的基本教科书。该社编印的教科书目录,由该社于每年4月和10月印发给你们,供你们选用。”但由于并非所有地方和学校都有自编中学物理教科书的能力、精力和水平,现实中主要还是沿用1956年版人教社统编的物理教科书,但出现了一些补充课本。

1960年4月9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教学必须改革》的发言,提出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应“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此后,全国各地开始较大规模的学制改革试验。1960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普通教育改革小组编撰出版了一套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这套物理教科书不但有《物理学》,还专

门编有《天文学》,在新中国物理教科书史上也是惟一的一例。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为适应缩短学制要求,编写了十年制中学物理教科书。1963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草案)》,主要的精神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物理教学改革及教科书编撰的各类经验,物理编辑室新编了物理教科书。这一时期,物理教科书从模仿到自主探索,不断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点。

二、文革10年物理教科书的颠覆

文革期间,在“左”的错误路线的影响下,物理教育受到摧残,物理教科书编写出版各地为政。部分省市编写了《工业基础知识》用以替代物理教科书,少数地方仍然编写出版《物理》。这10年新中国物理教育与教科书经历了坎坷与波折,严重偏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

1 面目全非的物理教科书

从1966年6月至1967年,学校教育全面停顿,红卫兵运动逐步发展为严重的派别斗争,学校陷于无政府的混乱状态。1967年开始复课闹革命,各地因需要而迅速编写物理教科书。当时,以天津延安中学、上海市为代表的大部分省市迅速编写了《工(农)业基础知识》取代《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本,与三大革命实践联系紧密、以毛泽东思想为统帅。一些地方甚至出版了直接取名为《生产斗争基础知识》的课本,取代《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传统课本,成为“教材要彻底改革”中物理教科书的典型变异。文革初期,物理教科书内容被分解得支离破碎,而且面目全非,完全没有了教科书的基本要素,物理教科书的编写呈现明显的倒退。

2 开门办学的物理教科书

1972年教育整顿后,物理教科书编写的改革,集中在如何处理好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理论与实践关系,主张以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注意联系生产实际。所以,从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以一定的生产实践为专题,通过典型产品组织和带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的《工业基础知识》中的物理内容,基本被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化的《物理》所取代。《物理》被正名。但是随着“反击右倾回潮”的序幕拉开,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的展开,物理教科书有的是用《物理》,而有的则恢复用《工业基础知识》,新编教材具有比较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恢复的传统《物理》课本的编写没有回到“旧”课本从理论到理论,也没有片面强调生产实际,而是走中间路线,依据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编写,并注意使物理、化学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后期根据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采取“选用、删节、自编”的办法编写一些物理专业知识服务工农生产的补充教材,这在当时是中学开门办学编课本的典型特征。

三、改革开放30年物理教科书的繁荣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整个教育和物理学科的迅速发展,我国中学物理教科书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下,不断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一纲一本到多元化发展;物理教科书的基本理念、编制手段、内容结构不断提升,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初步学会科学地研究物理问题、寻找物理规律的方法,同时将最新科技知识渗透到物理教科书中,让物理教科书充满了现代气息和生命力。物理教科书注重联系实际,力求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与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逐步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科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 追赶现代化的物理教科书

文革结束后,教育界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1977年邓小平同志主抓科技与教育,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谈话,提出“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他又进一步提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与培养科技人才关系的论断,给物理教育改革的目标确定了基本方向,同时对物理教科书制度、内容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通用物理教科书出版前这段时间学校使用的教材,仍然是以各地自己编写的物理教科书为主暂时过渡。1978年依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通用教材物理编写组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课本《物理》(试用本),共4册,教科书使用了主要反映物理科学的新进展的彩色插页。这套教科书在加强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能力的培养、突出符合四个现代化的需要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2 调整难度的物理教科书

从1981年开始,物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断修订,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物理教学的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马淑美、邢惠兰编,雷树人审订的初中物理教科书,1982年秋季开始供应全国。1980年教育部印发了1978年版物理教学大纲的修订版,对高中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删减。1983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颁发高中数学、物理、化学三科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的通知》和《高中物理教学纲要(草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适应基本要求的新编物理课本(乙种本)和适应较高要求的物理课本(甲种本)。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两个不同要求的初步尝试。甲种本分一、二、三册分供重点高中一至三年级使用,乙种本分上、下册分别供二年制高一、二年级使用,也可供普通三年制高中使用,1984年秋季开始供应全国。1985年,教育部印发了《调整初中物理教学的意见》。1986年修订后的《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1987年秋开始施行。198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初级中学物理教科书修订出版了第二版,对1984年版高中物理教科书乙种本进行了部分修订,继续发行1984年版高中物理甲种本。

3 多样变化的物理教科书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并实施,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物理教科书由国定制转变为审定制,物理教科书由“一纲一本”进入到“一纲多本”的新时代。1988年教育部起草并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初审稿)》。国家规划的8套半义务教育中物理教科书出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初级中学物理教科书,分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和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两种版本。1988年夏到1989年底编写“实验本”,1991年秋至1993年秋“实验本”开始在全国25个省市进行试教。1992年末、1993年初,根据大纲和试教中发现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修改了物理教科书(实验本)第一、二册,1993年5月经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