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框架》中的教师教育及其启示

摘 要:《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全球教育发展的目标,即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教师教育作为实现如上目标的基础,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占有重要篇幅。对比《教育2030行动框架》与我国教师教育的有关规划得出,我国应完善教师性别平等政策、提高教师专业化质量、落实农村教师信息化政策、促进基础教育教师国际化等建议,以推动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教育2030行动框架》;教师教育;发展路径;本土反思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5年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提出全球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1]。作为引领全球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2030行动框架》具有里程碑意义。教师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优质的关键因素,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量。教师教育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占有较大篇幅,笔者把其中的教师教育内容与我国有关规划进行比較,是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路径进行本土反思的基础。

一、《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的教师教育

作为实现所有议程的关键,教师教育不但渗透在《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所有教育目标之中,而且在目标4a部分被专门提出。

(一)教师数量和待遇

自2000年以来,尽管全球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数量短缺问题。据统计,要实现普遍的、较低水平的中等教育,还需要增加510万名教师。此外,一些教师的离职、辞职也进一步加剧了教师职位空缺的情况[2]。因此,《教育2030行动框架》在实施方式的第三个具体目标中提到,要大幅度增加合格教师的数量[3]。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教师岗位,促进优秀教师继续留任,《教育2030行动框架》强调要通过政策和法律措施提高教师在工作环境、社会福利、薪酬等方面的待遇,并且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此外,建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对话机制,加强教师的话语权,也是提高教师积极性、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包容性,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的国家进行教师培训,是增加合格教师数量的另一有效途径。

(二)教师专业化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整体质量也有待提高。相关数据显示,有1/3参与调查的国家的接受过专业培训、满足国家标准的小学教师占比不到75%[4]。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育2030行动框架》强调要对所有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师专业发展予以支持,并对其培训的质量进行审查和分析。此外,不仅要制定教师标准,而且要开发有关教师培训人员、管理人员、评估人员等的资格框架,完善教师管理机制。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学方式的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提出,教师应该精通通信技术和社交网络,以及拥有足够的信息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不但要求政府和有关机构为教师提供相关的培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群体的要求。

(三)全纳与公平

教育的全纳和公平作为《教育2030行动框架》的两个核心目标,对教育中性别歧视和弱势群体边缘化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它一方面要求制定适合不同性别的教师的政策去吸引和管理教师,另一方面也要求在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中使他们免于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以促进教育的性别平等。基于对弱势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幼儿教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都必须是合格且获得国家认证资格的专业人员,要为他们的职业化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清晰的行动计划,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测[5]。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边远地区,往往存在着优秀师资缺乏的问题。解决区域性的教育不公平,也是《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的一个迫切需求。

(四)资金和环境支持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为确保教师发展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要在教师教育的具体项目中定向提供奖学金。与《教育2030行动框架》关注质量和公平一致,奖学金项目的资金战略也向教育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倾斜。此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是教师有效教学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2030行动框架》致力于为教师建立相对安全、健康、适应性别需求、全纳和资源充足的发展环境。[6]

二、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7]。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从国家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为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师教育政策,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要求。

(一)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整体的公民素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改革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当前,我国师德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学术行为不端、育人意识薄弱等[8]。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师德建设水平,国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对策。因此,我国特别强调,一方面要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进一步深化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公民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9]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

教师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承担主导作用的专业人员,他们必须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且达到教师职业的国家标准。进入21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化一直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严格把控好我国教师的质量,促进我国教师队伍的高素质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一方面,国家颁布了从幼儿园到中学,并且涵盖中职、特殊教育等特定领域的一系列教师资格标准,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出了相关规定;另一方面,国家还要求通过职后培训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提出对教师全员实行每五年一周期,每周期不少于360个学时的培训制度。[10]

(三)推进教育公平

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國家对农村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对薄弱的领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由于处于相对落后的环境,农村基础教育阶段的优秀教师相对短缺。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边远地区当教师,国家近年来积极推进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在边远农村地区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和代偿机制[11]。同时,教师编制改革还统一了城乡基础教育编制标准[12]。此外,国家一直积极鼓励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加大对职教教师的培养力度,计划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理论素养和熟练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教师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融合,国家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13]。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需要有教师的信息化作为基础,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加快教师的信息化建设,政府正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并针对有关教学、管理、技术人员,开发教育技术培训的教材和在线课程[14]。中小学和职业院校的教师作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的重点对象,已将教育技术能力纳入其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最新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还增设了“信息技术”学科[15]。此外,为了提高教师网络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普及由专家引领的网络教研活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公共服务平台正在不断建设之中。[16]

三、对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路径的启示

通过把《教育2030行动框架》中的教师教育部分与我国有关教师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进行对比,笔者认为,我国本土教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在政策领域强调如下方面。

(一)完善教师性别平等政策

对比《教育2030行动框架》,我国对于教师的性别平等以及教师在促进基础教育性别平等中的重要作用的关注程度还不够。根据201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51%。在整个初等教育阶段,女性专任教师的比重达到了63.7%。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中的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调。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教师的岗位对一些优秀男性教师的吸引力不大。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男性一般要承受更大的家庭压力和经济负担,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较低,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男性保障家庭物质生活的要求。基础教育女性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也很难解决。虽然女性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占多数,但其在职称、职务上却并不占优势。例如,在2015年,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没有获得职级的教师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分别为56.43%、67.37%和79.97%。因此,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政策还要加强在性别平等方面的力度,在基础教育领域建立一个包容和性别平等的环境。

完善教师性别平等政策,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教师岗位的性别平等政策,另一方面要大力发挥教师在促进整个教育公平中的作用。

教师性别平等政策的完善,需要落实在教师教育、引进、待遇、培训和流动的各个环节。第一,要创新人才引进的模式、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吸引不同性别的优秀人才在教师岗位上任职和留任。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一般被认为是女性化的工作,男女教师的比例存在不平衡,需要加大教师政策力度,促进基础教育教师的性别比例平衡。第二,国家和学校都应采取措施消除教师岗位在人事结构和管理体制上的性别歧视问题。在教师的聘用、工作的分配、晋升和雇用期限等方面,要避免带有性别歧视或性别刻板印象,提高女性教师的话语权。

教师教育政策应促进教师在教育性别平等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在教师教育政策中需要强调培养教师的性别意识、促进教师对社会性别角色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他们在课堂中对性别歧视内容的判断和处理。其次,我国基础教育需要构建一个性别平等的校园环境。这既需要前面所提到的教师岗位性别平等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性别引导和教育。最后,要不断完善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机制,发挥教师对促进家庭教育中性别平等的影响。

(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与过去单一的师资培养模式相比,我国现在的教师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发展,也更加注重教师专业角色的构建和专业地位的提升,提出要不断提高教师标准、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发展。这些政策内容与21世纪全球教师改革的趋势一致。尽管我国教师专业化政策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庞大,一方面,尚有不少在职教师是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另一方面,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教育需求,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也面临后续的专业发展问题。此外,尽管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存在不适应情况,提高教师经济待遇和地位仍是我国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师资格制度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政策,但在这种资格认定政策之前,应当有一种与教师资格制度一致的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制度作为基础[17]。目前的政策来说,只要普通在校大学生都可以申请参加教师资格考试,而并没有接受教师教育的专业教育的要求。因此,笔者建议采取措施,对于非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在其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之前进行一定时长的专业培训,确保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质量。

(三)落实农村教师信息化政策

我国教育资源的分布存在区域性的不平衡,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就政策而言,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在近几年都是教育部的工作要点,其已经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然而,乡村和边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一些地区并未配备相应的设备,使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由于缺乏环境、师资、硬件、软件等方面的支援,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18]。尽管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但还有一些地区尚未完全覆盖。此外,相对设备的投入,人才的投入显得尤为不足。